社會保障基金 VS 社會保險基金,我們不一樣|中產必讀

(1)

中國當前的社保養老虧空是全社會普遍認同的,比如2016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收入為2.67萬億(不計算財政補貼部分),但支出卻高達3.18萬億,也就說,虧空高達5000億。按某機構推算,2017年的社保虧損規模將超過7000億。

社會保障基金 VS 社會保險基金,我們不一樣|中產必讀

按現在整體的2.46萬億的社保規模以及虧空情況,不考慮財政補貼的因素,社保也就夠支撐個3年半

這是全社會為老齡化社會而付出的代價以及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必然結果。

還好,每年還有各級財政補貼,比如14年補貼3548億,15年4716億,16年補貼達到了創記錄的6511億。

只是,這樣的補貼能持續到什麼時候呢?畢竟,6511億相當於四川省兩年的財政收入(17年四川財政收入為3579億元)。

既然社保虧損,要麼在收入端增加(如提高交費比例或增加財政補貼),要麼在支出端減少(減少養老金給付)。

在支出端反映的是,城鎮職工的基本養老金上調速度大幅減緩,從過去10年年均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長幅度(這樣看社保領取還是很幸福的),下降到2016年的6.5%,17年的5.5%

在具體的領取數字上,將16年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支出31854億元除以總共的領取人數10103萬,

人均年領取金額為3.153萬元。(一個月不過2500元,夠幹啥?)

你會感覺到國家很盡力地想要去提高社保領取水平,但又迫於各項財政支出的緊迫壓力,而陷入難以兩全的境地。既希望做到老百姓的老有所養,又希望兼顧經濟發展的各個要素,糾結。

有一個詞,無力感,用在這裡是合適的。

(2)

不過,你又會看到另一種關於社保基金的報道,說的是投資成績斐然:

社會保障基金 VS 社會保險基金,我們不一樣|中產必讀

矛盾的是:按照社保基金統籌賬戶的現收現付的制度,每年收不抵支的情況,還有錢去做這樣的長期投資?

而個人賬戶呢,往往都會做一些存款類投資,怎麼還能投資馬爸爸?

(社保基金的管理,還是缺少一個透明的公示制度。)

實際上,這裡報道的社保基金是社會保障基金的簡稱,是國家層面對於未來嚴峻的養老形勢的戰略儲備。而前面說的養老保險領取,準確的說是社會保險基金,是由各個省市、地方各自管理

在具體的投資方式上,社會保險基金以保證本金100%安全為第一要求,而社保基金以穩健為訴求,能夠承受投資過程中的波動,因此也就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社保基金的來源是國有股轉劃入資金及股權資產、中央財政撥入資金,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管理。自2001年起,社保基金以795.26億元財政撥款啟航,到2018年管理資產總額逾2.5萬億。

在過往的18年中,僅2008年錄得-6.79%的收益(當年上證指數下跌65%),其餘年份中社保基金均為正收益。

從整體收益來看,過往18年的年化投資收益率為8.44%,比通貨膨脹率2.29%高6.15個百分點。

社保基金的投資碉堡了有木有?

社會保障基金 VS 社會保險基金,我們不一樣|中產必讀

但是,因為社保基金與社會保險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有著本質不同,屬於戰略儲備性質,因此,

設立18年來從來沒有動用過

也就是說,未來的的使用方式並沒有確定,至少不會短期、大量地應用於社保領取。

對於個體而言,要靠自己儲備更多的養老資金才是王道,畢竟,在我的理解當中,每個人都有的東西,也就是誰都沒有。

因為價值被平均化也就沒有個性化,要看的你比別人多了什麼。個人的發展如此,理財的配置亦如此。

誰會指望著社保過日子呢? 畢竟,指望的話只有苦日子。

(3)

對於現在的中產家庭有什麼啟發?繞不開幾點:

鍛鍊身體,這才是未來的基礎;

開源節流,做好紀律性的理財;

安頓父母,他們的養老也不夠;

規劃未來,年老的自己還得養。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