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歲,世界握在手中

12 歲,世界握在手中

我第一次見到計算機是 10 或 11 歲。

大約 30 多年前,見過電腦的人不多,即使見到,也是在電影裡。我有幸在 NASA Ames 研究中心見到一臺,那不是一臺完整的計算機,設備非常簡陋,連顯示器都沒有,只是一臺帶鍵盤的電傳打印機。

即便如此,這玩意也太奇妙了,尤其是對 10 歲的男孩而言。你可以編寫程序,機器接受並執行你的設想,然後把結果告訴你,如果結果和設想的一樣,說明程序見效了。

這太讓人激動了,我完全給計算機迷住了。

12 歲時,我打電話給惠普創始人比爾 · 休利特。他接了電話,我說我叫 Steve Jobs,你不認識我,我 12 歲,打算做頻率計數器,需要些零件。我們聊了大概 20 分鐘,我永遠記得他不但給了零件,還邀請我夏天去惠普打工。

我才 12 歲,這件事對我產生了不可思議的影響。之後我每週二晚都去惠普的 Palo Alto 實驗室,我見到了第一臺臺式計算機 —— HP9100,它是一臺可以獨立工作的一體機,我很喜歡,我常常數小時地守著它編程。

大約十四五歲時,我認識了 Steve(Woz,蘋果聯合創始人斯蒂夫 · 沃茲尼亞克),他是我遇到的第一個比我更懂電子知識的人,他大概比我大五歲,我很喜歡他。他因為製造惡作劇被大學開除,剛剛回到父母家,正在修大專的結業課程,我們成了最要好的朋友,開始一起做項目。

當時《Esquire》雜誌報道,有人有辦法打免費電話,我們很好奇,怎麼可能做到呢?多半是吹牛。我們開始泡圖書館,尋找打免費電話的秘密。一天晚上我們去了斯坦福線性加速中心,在科技圖書館角落的最後一排書架上,我們找到一份 AT&T 技術手冊,揭開了所有的秘密。

我們看著這份手冊,三週後做出了一個可以打免費電話的裝置,真的管用。我們稱它為 “藍盒子”,盒底貼著我們的 logo,上面寫著 “世界握在手中”。

這是世界上最好的 “藍盒子”,全數字化、簡便易用。

你也許會問這樣做有意思嗎?它的意義在於雖然我們年紀還小,但已經意識到我們有能力做出控制龐大系統的工具,這就是我們得到的啟發。

這是不可思議的經歷,沒有 “藍盒子” 就不會有蘋果電腦。

我們弄到梵蒂岡的電話號碼,冒充亨利 · 基辛格打電話給教皇,教會的重要人物逐個被叫醒,最後終於派人把教皇叫起來,要不是我們憋不住哈哈大笑起來,他們還真以為是基辛格。雖然沒跟教皇通上話,但實在是搞笑。

12 歲,世界握在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