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灣古鎮,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

窯灣古鎮,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

窯灣古鎮,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

窯灣古鎮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邊緣,京杭大運河及駱馬湖交匯處;與宿遷、睢寧、邳州三市縣相連。窯灣古鎮歷史上溯於春秋,自公元618年唐朝建置,已有1300多年曆史。古鎮西依大運河,東臨駱馬湖,三面環水,為南北水運樞紐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水運的興盛帶動了窯灣工商業的迅速繁榮,在清至民國的鼎盛時期,古鎮設有8省會館和10個國家商業代辦處,美、英、法、意大利等多國商人和傳教士來窯灣經商傳教。 鎮上錢莊、布莊、當鋪、商鋪等各種店鋪作坊360餘家。

窯灣古鎮,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

窯灣古鎮,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

窯灣古鎮素有“東望於海,西顧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之說,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及“小上海”之稱,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據典籍記載,這裡,東周時屬鍾吾國轄地。秦漢時,作為軍需品燒窯處。唐時,位於邳州、海州交界處,因周邊窯多,故稱窯灣。

窯灣古鎮,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

窯灣古鎮,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

窯灣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鼎盛於明清、民國時期。過去是京杭大運河上的重要碼頭,是蘇北魯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國八個省在此設商會,有10個省在此設商業代辦處。東周時期,該地為鍾吾國轄地。公元618年,唐朝實行州縣制,窯灣建鎮,始名隅頭鎮。公元1668年郯廬大地震,隅頭鎮被毀,後遷往鎮南運河拐彎處築窯燒磚,重建新鎮,過往船隻多在此停泊,窯灣由此得名。

窯灣古鎮,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

窯灣古鎮,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

古鎮始建於唐朝初期,隨著明清漕運和鹽業的興盛,昔日店鋪櫛比,商賈雲集,街上行人如織,水上舟楫連綿。古鎮中,城門、樓、店、院、宮、寺、廟、殿,自宋至清,代有營建。古老的街巷、宅院、會館、作坊、商行、貨棧、典當、碼頭等古鎮昔日風貌仍基本猶存。

窯灣古鎮,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

窯灣古鎮,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

清末民國初期,窯灣鎮有商號、工廠、作坊等360多家,其中錢莊就有13家。東三省貨物經窯灣遠銷南洋、新加坡、臺灣、日本等地。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的商人、傳教士來窯灣經商傳教,當年鎮上設有美孚石油公司、亞西亞石油公司和五洋百貨等外國公司。外國的汽艇、國內的小貨輪在窯灣碼頭來往穿梭,河面桅檣林立,街道人流如織,可謂極盛一時。當時有商鋪、宅院、教堂、廟宇8000多間。依託水運的優勢,窯灣逐漸發展成為京杭大運河上的重要碼頭和商業重鎮。在明清漕運鼎盛時期,窯灣為南北水陸要津,往來船隻南達蘇杭,北抵京津,工商貿易曾昌盛一時。到民國初期,鎮上常駐人口達3萬人,流動人口達1.5萬人,故一時有“小上海”之稱。

窯灣古鎮,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

窯灣古鎮,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

窯灣古鎮歷史積澱深厚,人文景觀較多。早在明清時期,窯灣就是蘇北商業重鎮,市井繁華,人氣旺盛,全國有18個省的商人在此設立商會,築店經營,世界上有10個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在此建商號、教堂,經商傳教,明末清初形成的兩條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風貌,現存古民居群834間,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古槐、古松等人文自然景觀20多處,被專家和媒體稱為"南有周莊、北有窯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