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司馬懿會這麼火?

這幾年,司馬懿徹底火了。

早在2010年的電視劇《三國》中,倪大紅所飾的司馬懿便是後半部的靈魂人物,戲份還超過了諸葛亮,全劇也以司馬懿篡奪魏國的高平陵之變結束。此後,《司馬懿吃三國》等一系列小說和歷史讀物成了暢銷書。2017年,由吳秀波擔綱的上下兩部《大軍師司馬懿》將司馬懿熱推向了新高潮。近日開播的,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網劇《三國機密》中,韓東君扮演的青年司馬懿也從原著中相對次要的配角變成兩大男主之一,風頭之勁,無人可比。

為什麼司馬懿會這麼火?

司馬懿的走紅,從形式上看三國故事求新求變的結果,司馬懿當然是三國的重頭人物,不過三國有實力和魅力的人物那麼多,孫權、陸遜、曹植……都沒火,為什麼司馬懿火了?

縱向的考察來看,不難發現隨著時代的變遷,三國故事的重心轉移了幾次,從劉備到曹操,又從曹操到司馬懿,這背後有或隱或現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轉型。

歷史上大部分時期,國人最喜愛的三國人物都是劉備、諸葛亮和關羽等蜀漢君臣。早在《三國演義》問世之前幾百年,北宋的小孩子聽說書,聽到曹操敗就歡呼,聽到劉備敗就流淚。在《三國演義》家喻戶曉的明清時代更不用說。

劉備君臣有如此光環,當然是因為“忠義”的旗幟。隨著君主集權的加強,越是到古代後期,忠義的價值觀就越被抬升到“存天理,滅人慾”的層面。作為這些道德價值的承載者,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也越來越被美化,幾乎成了聖人。而曹操、曹丕等卻以邪惡篡位者的形象,被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據說清朝時有人殺豬,發現豬肝上有“曹操”二字,把一頭豬當成曹操轉世,醜化到了極點。

近現代以來,隨著傳統社會的解體,其意識形態和道德觀念也全面崩潰,從史學界到一般文化界,對三國曆史都開始了新的詮釋和書寫。最重大的變化是曹操獲得了翻案。顯然,一旦對漢室的“忠義”不再具有絕對的道德意義,曹劉等無非是爭奪天下的對手,並沒有本質的善惡之分。而客觀來看,曹操削平群雄,統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政治軍事成就遠在劉備之上,作為著名詩人,文學才華更非劉備可及。許多史學家還提出,曹操代表寒族地主的勢力,統治期間打擊豪強,唯才是舉,主張法治和推行屯田等等,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就此而言,曹操幾乎可算是半個革命家。

為什麼司馬懿會這麼火?

呂思勉、陳寅恪等史學大家都對曹操讚譽有加,而郭沫若的名劇《蔡文姬》則是在文藝中為曹操翻案的代表作。在九四版《三國演義》中,固然還表現出傳統的一些負面形象,但鮑國安塑造的曹操已經是一個複雜深刻、雄才大略的梟雄,而非京劇裡的白臉奸臣,甚至因為其性格中的殘忍狠辣,更多了一分亦正亦邪的魅力。此後,曹操熱也日漸升溫,隨著2010年前後新《三國》的開播和曹操高陵的發現達到了頂峰。

不過近年以來,曹操的“歷史進步”意義,在某些史學家的質疑中漸漸被消解,而文學才華,在詩歌被遺忘的時代也沒有多少吸引力。剩下的便只有他的勝利。

司馬懿身上既沒有劉備的道德光環,也沒有曹操的浪漫雄才,但不論怎麼說,他也是勝利者,而且是一統三國的奠基者。這是他能接替曹操,成為新一代三國靈魂人物的前提條件,不過還有更具體的原因。

司馬懿與曹操都是傳統評價中的“奸雄”,但仍有重要的區別。曹操主要是靠著一生南征北戰,一手打造了魏國政權,司馬懿雖然也有一些統兵打仗的功勳,但主要舞臺是在複雜詭譎的宮廷和朝廷鬥爭中。他首先擔任魏太子中庶子,在曹丕和曹植爭儲的過程中“每與大謀,輒有奇策”,幫助曹丕奪得王位;此後在幾朝政治風雲中屹立不倒,成為顧命大臣,最後在政敵曹爽的步步緊逼下,以老病垂死的逼真表演麻痺對方,最後陡然發動高平陵之變,除掉宿敵,掌握大權,堪稱教科書式的政變操作。

即便司馬懿在戰場上的勝利,也經常體現出這種狡詐的隱忍。譬如在五丈原面對蜀軍的各種挑釁侮辱拒不出戰,直到生生耗死諸葛亮,卻又被諸葛亮的木像嚇退,被李世民在《晉書》中嘲諷“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不過,勝利者就是勝利者。

為什麼司馬懿會這麼火?

因此,司馬懿視角的三國故事重心與傳統的三國大戲不同,既非英雄結義,也非軍師智謀,更不是浪漫的武將單挑,而更接近於《甄嬛傳》《琅琊榜》這樣的宮鬥和朝鬥故事:弱勢者在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中通過忍而不發的觀察算計,藉助既有的權力結構打倒對手,提升自己。當然,文藝作品中會以相對合乎道德的方式加以演繹。這些作品中,司馬懿往往沒有什麼野心,只是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被時勢所推動,而一步步走下去。

這樣的司馬懿故事,更接近當代一般年輕人在日漸固化的社會和職場生活中的處境和生存體驗,也更能撫平人們的焦慮感。至於縱橫天下的大軍對決,“使君與操”的英雄豪情,那大概是馬雲、馬化騰、劉強東他們的事。同樣是權力的遊戲,怎麼玩卻還是植根於人的生存結構。

為什麼司馬懿會這麼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