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種種說

歷代兵器,種類繁多。人們多說的"十八般兵器"和"十八般武藝"是一種概算和總稱。只是到清朝,在一些武俠小說裡,才具體地把"刀槍劍戟、斧鋮鉤叉、鏜棍槊棒、鞭鐧錘抓、捌子流星"稱為十八般兵器。這些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技術、套路和單勢的功夫稱為十八般武藝。

十八般兵器種種說


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在我國古藉記載裡認為,刀、槍、弓、箭為黃帝所造;十八般兵器是我國古代軍事家孫臏、吳起所創。其實這些兵器的出現比黃帝、孫臏、吳起時代要久遠得多,至少在中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為了防身和狩獵的需要,就開始懂得製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類原始的兵器(不妨說也是生產工具)。在我國各地新石器時期的各個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用石料、獸骨和蚌殼磨成的箭鏃。

十八般兵器種種說


到了商代,我們的祖先開始使用青銅鑄造刀、槍、鉞等兵器。戰國時代,懂得使用鐵來鑄造兵器。到了漢代和魏晉時期,由於我國南方冶金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開始普遍使用鐵和鋼鑄造刀、槍、劍,各種各樣的兵器也開始多了起來。南北朝以後,銅製的兵器就看不見了,都由鐵和鋼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全定型。

十八般兵器種種說

"十八般兵器"一詞在古書中還找不到,明代謝肇淛《五雜俎》、清代諸人獲《堅瓠集》兩書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藝之說。顯然,十八般兵器一詞是後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那些兵器,因為年代、地區和流派的不同,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也各異。彙總起來,古今有以下幾種不同說法。

十八般兵器種種說

(一)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滸傳》第二回中,描寫九紋龍史進從王進教頭習武時說: "哪十八般武藝?" "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鋮、戈、戟、牌、棒與槍、扒。"這些兵器是該書記述的主要兵器。此外,還有用槊、鈀、槌、蓮花鐵、扈以及各種刀(腰刀、解腕刀、解衣刀、滾刀、鬼頭把陸刀、板刀、雁翎刀、洗風刀、戒刀、蓼葉刀、八尺火龍刀、臂風刀、熟鋼刀、日月雙刀、三尖三刃刀、撲刀、寶刀)等。

十八般兵器種種說

(二)明代後期萬曆(1576~1620)年間,謝肇淛在《五雜俎》鄭五中記:"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鋮、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錦套索、十八白打。"所謂白打,據明代朱國貞在《湧幢小品》卷十二《兵器·武藝十八事》中記載:"白打即手博之戲……"。清初周亮工在《閩小記》記載:"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云:"武藝十八,終以白打。以白打為終,明乎其不持寸鐵也。"十八般武藝原來全指兵器,至此"白打"包括進去了。

十八般兵器種種說

(三)明代抗倭名將唐順之在《武編》中記載:"軍器三十六,而弓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由於明末火器威力尚不高,作戰時仍以弓、弩為遠兵利器。因此在軍器三十六,武藝十八般中,弓列第一位。其餘十七種武藝依次為: 弩、槍、刀、劍、矛盾、斧、鉞、鋮、戟、鞭、鐧、槌、殳、叉、耙頭、錦繩套索、白打等。

十八般兵器種種說

(四)據《簡明武術詞典》中記載,自清代以來,十八般兵器又有四種說法。

第一種稱刀、槍、劍、鏜、钂、戟、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捌、弓箭、藤牌。

第二種與第一種排法一樣,唯最後三件改為代、扶、弓矢。

十八般兵器種種說

第三種稱"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鋮、叉、钂、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杆。其間不列遠射的弓矢和防禦的牌或藤牌,反映了近代武師一般不習弓矢,多練套路的持點。

第四種是近代戲曲界所共認的: "刀、槍、劍、戟、斧、鋮、鉤、叉、鞭、鐧、錘、钂、抓、棍、槊、棒、拐、流星等。"

十八般兵器種種說

(五)據《體育詞典》所載,十八般兵器一般為: 刀、槍、劍、戟、棍、棒、槊、钂、斧、鋮、鏟、鈀、鞭、鐧、槌、叉、戈、矛,稱為"小十八般"。另一種稱為"大十八般",與《五雜俎》記載的相同。十八般兵器的大小之分,主要指後一種比前一種兵器用得更廣泛一些。

十八般兵器種種說


(六)當今,國家體委把古代十八般兵器中的各種兵器,按器械性能歸納為四大類,即長器械、短器械、軟器械、雙器械。長器械指大刀、槍、棍、戟、鏟;短器械指刀、劍、鐧、匕首、鞭、鉤;軟器械指鞭、三節棍、梢子棍、流星錘、繩標;雙器械指雙刀、雙劍、雙鉤、雙鞭、雙頭槍以及單刀加鞭。

十八般兵器種種說​​

以上各種說法雖有所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只不過是在不同的時期,人們根據實際需要,對某些兵器作了相應的增減,或對排列順序有所變更。

實際上我國古代的兵器遠遠不止"十八般",只是中國古人認為九是數字之極,所以歷來都喜歡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表示數目眾多。十八是九的兩倍,因比,"十八般兵器"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