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在梧桐缺處明:才情不遜「詞後」,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女詞人

月在梧桐缺處明:才情不遜“詞後”,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女詞人

在氤氳著秋意的子夜醒來,夜色漸漸褪去,月光流瀉如水。醒來的速度是穩定的,不是快,也不是慢,剛剛好。知覺從四肢末梢往回收縮,悄悄然,一點一點,靠近心臟、大腦和思維。這個過程靜悄悄地,沒有一絲聲息,就像月亮的升起和沉落,世界一點點明朗起來,或者一點點黯淡下去,她從不開口。 此時無聲勝有聲。濃墨一樣的黑被一闋詞驅散了,這是蔡伸的《蒼梧謠•天》: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

月在梧桐缺處明:才情不遜“詞後”,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女詞人

寥寥十六個字,字字如水,橫空而來,傾瀉而下。起句看似突兀,卻合情合理,你聽,他似乎把“天”當作是親人、戀人、朋友,直呼其名,迫切地呼出難耐的思念之情,創設出一種令人回味的藝術氛圍:天啊,不要讓這一輪圓月照得我無法安眠吧。皓月當空,孤身而臥,她在哪兒呢?月宮裡,桂影空自婆娑,月下卻不見伊人倩影。

月在梧桐缺處明:才情不遜“詞後”,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女詞人

伊人何在?伊人也在望月。你看,她素衣一襲,髮髻輕挽,輕垂手臂,倚窗而立,獨自望月。一彎月兒,點透濃黑,亮了一抹暖。細看那月兒,竟是一幅人臉側影,眼眉輕蹙,微微頷首,看著女子,似憐其孤獨。相思悲苦,苦到月兒去了。這是宋代詞人朱淑真《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月在梧桐缺處明:才情不遜“詞後”,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女詞人

這首詩是朱淑真悲涼生命的隱喻和濃縮。秋月清涼,鋪滿床蓆,婆娑的梧桐葉影投射下來,搖曳而夢幻,彷彿不可追的昨日和不可知的明天。四野空明,一地淒冷,梧桐缺處,涼月清圓,悲涼無處訴,空坐到三更。燭燈微明,一節一節燃燒,手把剪刀,頻剪花燭淡夜長。一節一節剪去燈花,也剪掉一節一節生命。這是許許多多個夜晚的重疊,剪碎愛,剪碎希望,遺落一地的燈花,就是被剪碎的一世紅塵。識得朱淑真,緣於“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有人說《生查子•元夕》出於歐陽修,我一直固執地以為只能是朱淑真。千古女兒悲,蔡文姬悲在身處亂世、骨肉分離,至少還有親人惦念;薛濤悲在一生無依、傾世孤獨,總有些隨性的熱鬧和繁華;李清照悲在相愛太短、家國同悲,但至少在尋尋覓覓中完整了生命過程;朱淑真則悲在情感凋零、生命淒涼,渴求完美卻未曾完整。

月在梧桐缺處明:才情不遜“詞後”,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女詞人

朱淑真一生孤寂,如葉飄零,無人撿拾。她本來是一棵樹,但根脈被斬斷了,葉子尚且沒有充足滋潤,更別說開花結果了。這個婉約素麗的女子,芳菲一季,歷盡飄搖,“其死也,不能葬骨於地下,如青冢之可吊,並其詩為父母一火焚之”。一個卓越女子,竟無寸土之地埋骨。質本潔來還潔去,唯有飛魂縹緲處。後人只能和著流轉歲月之長風,聽她婉轉耳語,訴說曼妙如煙的心事。宋•梅聖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自古而今,有太多的人以生命為代價為後人留下經典。長煙深處,秋風蕭蕭,蔡伸與朱淑真,借月抒懷,為後世留下精美辭章,千年共享。這是一種精神的承擔,是一種積澱在我們血脈裡的基因,需要我們用生命焐熱它,讓它流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