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近段時間,在華大基因被實名舉報“圈地”及“基因檢測遭遇無創漏檢門”等多起事件的聯合助推下,創立19年的華大基因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提起華大基因,外界通常會將其與醫藥界的大佬“恆瑞醫藥”進行一番對比,如同恆瑞醫藥最高創造超三千億的市值,華大基因股價也曾一度飆到261.89元創造過“千億市值”的神話。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然而,與恆瑞醫藥“節節高”的股價表現不同,華大基因過去一年多時間二級市場表現每況愈下,隨著上市之後公司的“底色”漸露,其真實成長性已經透支了投資者的看多預期。

隨著華大基因業績與成長性越發平庸,公司投資價值屢遭質疑,目前僅剩300多億的市值,並伴隨著鉅額限售股解禁下的股價接連跌停;而其公司業務暴露出的創新能力較弱,過多依賴營銷而非研發、行業門檻較低、中游競爭嚴峻等諸多短板,尤為值得投資者留意。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不重要發重營銷埋下“黑天鵝”禍根

成立於1999年的華大基因,此前一直被業內稱為國內基因界的大佬,公司主營業務是通過基因檢測等手段,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診斷和研究服務。

2017年7月,頂著“基因測序第一股”光環的華大基因正式登陸創業板;上市伊始,公司發展還算順風順水,但近段時間以來,特別是隨著“基因無創漏檢門”的持續發酵,公司近些年的業務發展被放在顯微鏡下檢視;

從目前來看,“無創漏檢門”的爆發絕非偶然,華大基因管理團隊的心思已然不在科技研發上,取而代之的是營銷費用的不斷攀升。

眾所周知,無論任何領域科技公司的長久“生存之道”均是來自於對於核心技術研發、投入與轉化;但通過華大基因與醫藥界大佬恆瑞醫藥對比發現,公司業務發展並非來自於研發賦予的技術競爭力,而是通過營銷的價格競爭。

與華大基因在基因檢測界的地位類似,作為國內醫藥行業絕對頭部公司的恆瑞醫藥,多年來始終將創新與研發當做推動公司未來發展的動力源泉與核心競爭力。

恆瑞醫藥2017年報顯示:目前,公司擁有一支人數達2167人的研發團隊,其中50%以上是博士、碩士;公司先後在連雲港、上海、成都和美國設立了研發中心和臨床醫學部,同時在美國、日本等地設立研發中心;2017年的研發投入17.59億元,同比增長48.53%,佔總營業收入比例12.71%創歷史新高。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恆瑞醫藥研發數據)

與之相對應,華大基因披露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華大基因研發人員雖然由2016年的448人上升至532人,但研發投入費用卻出現下降,由2016年的1.76億元下降到2017年的1.74億元;而研發投入費用佔營業收入比重,更是由2016年的10.33%下降到2017年的8.32%。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華大基因研發數據)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華大基因研人數與學歷)

除此之外,從華大基因的學歷構成也可發現,目前公司碩士及以上學歷只佔公司總體比例的不到10%,本科及其以下學歷佔據公司80%的構成;與恆瑞醫藥擁有人數達2167人的研發團隊,其中50%以上是博士、碩士的佔比差距相距甚遠;此前,華大基因更是被曝光,公司首席科學家僅是高中學歷。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華大基因銷售費用)

除此之外,華大基因在研發投入出現下降的同時,公司銷售費用卻成長較快;2016年至2017年,華大基因銷售費用由3.27億元增長至4.01億元,同比增長22.6%。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恆瑞醫藥銷售費用)

與此相反,恆瑞醫藥的銷售費用由43.5億增加至51.9億,僅有19.24%的增速;與恆瑞醫藥不到2成的銷售費用相比,華大基因在研發出現下滑的同時,銷售費用顯然增加更快;綜合上述看,華大基因的銷售費用已經超過研發投入的2倍,顯然這與外界認知的科技公司名不吻合。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更為諷刺的是,在華大基因在研發投入出現降低的同時,公司在用大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華大基因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為20.93億元,其中自有資金19.13億元,募集資金為1.8億元,如果以其IPO實際募資金額的4.84億元計算,其1.8億購買理財的金額,更是佔到募集資金的37%。

TO B業務盈利能力堪憂

此外,華大基因成立至今主營業務是為醫院提供科技服務,承包醫院的部分基因檢測或者實驗等;但相對於恆瑞醫藥,這種盈利模式顯得過於為單一,市場早有評論認為其並不具備較強的想象空間與成長性。

恆瑞醫藥年報顯示,目前,公司的營收主要依靠生育健康類服務與複雜疾病類業務,佔總營收的比重達75%,特別是生育健康類服務業務持續佔據半壁江山,客戶群體主要面向各級醫院、體檢機構等醫療衛生機構和大眾客戶。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但是,作為早期消費市場的基因檢測產品想要實現大規模盈利,僅靠售賣檢測產品這一條路非常難走;近兩年的基因檢測熱快速催熱了市場,行業最後的競爭只能通過降低成本的方式打價格戰實現。

有統計顯示,僅在北上廣三地,目前提供基因檢測二代測序服務的公司就已經超過百家;在A股市場,包括千山藥機、達安基因、吉林敖東、迪安診斷、貝瑞基因、紫鑫藥業等上市公司均涉足其中,這亦是目前國內紛繁眾多的基因測序市場的縮影。

此外,由於絕大部分的消費級基因檢測並不掌握C端用戶的實際情況,對於製藥公司而言指導性有限,所以,不論是華大基因想通過基因檢測得到數據,並延長變現渠道的可能性並不大。

這也體現在了華大基因的營收水平上;根據公司財報顯示,2017年全年營收21億元,淨利潤為3.98億元,營收與淨利潤成長分別為22.44%與19.66%,公司營收和淨利潤增幅均較為平緩,在大多數醫藥類企業裡,屬於正常的水平,並未出現高增長狀態。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除此之外,由於下游醫療機構佔據一定渠道優勢,致使華大基因應收賬款增加較快;公司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7年,華大基因應收賬款分別為6.12億元、8.11億元,佔收入比重為36%、38.72%。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除此之外,在華大基因在並不算絢麗的淨利潤與節節升高的應付賬款背後,還隱藏著比例不低的非經常性損益;2017年,華大基因實現了3.98億元的淨利潤,然而非經常性損益卻高達近8000萬元,佔到淨利潤的20%;如此高額的非經常性損益,給華大基因的盈利質量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

產業鏈競爭劇烈生存空間受擠壓

廣證恆生研報顯示:目前,全球基因測序行業已經有了明確的產業鏈分工:上游是設備和耗材供應商,Illumina(伊露米娜)等少數外國公司憑藉技術優勢,壟斷了上游市場;中游則是華大基因為代表的第三方測序服務供應商,下游則是醫院、實驗室等臨床機構。

這就意味著,華大基因所處的基因測序中游環節,將很容易被上游市場巨頭扼住“喉嚨”,話語權不足,這一點也可能在未來影響華大的成本管控能力;更為不利的是,上游巨頭往中下游延伸業務,也在強勢擠壓華大基因的生存空間。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過去十年,伊露米娜牢牢控制住上游,其發展歷程亦可謂相當成熟;從2006-2016年,伊露米娜的營業收入從1.85億美金增長至23.98億美金,歸屬母公司淨利潤更是從0.4億美金增長至4.55億美金增長11倍,同時作為上游測序壟斷廠商一直保持70%的毛利率。

“舉報門”持續發酵,華大基因成長“底褲”漸露

從目前來看,伊露米娜從佔據主要利潤的上游測序儀、試劑及耗材供應領域,擴展到了與華大基因競爭的中下游生育檢查、腫瘤檢測領域,而這一領域正處於華大基因的服務重疊區。

在兩家公司競爭中,由於伊露米娜手握技術優勢,可以對華大基因採取提高試劑價格,提高測序儀價格的手段,輕鬆影響華大基因的生產經營;其對於華大基因而言,儘管公司目前仍處於盈利,但由於缺乏上游議價能力,中游又遭遇眾多競爭者及行業大鱷競爭,華大基因前景無疑令人擔憂。

當前,基因測序競爭格局仍處嚴峻的大背景下,創新依然是核心競爭力;雖然基因測序行業已經由外界認為的”高不可攀“,逐步變為具有勞動密集型屬性的行業;但華大基因所暴露出的諸多發展短板,仍為公司發展前景增加了較多不確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