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漫談:從液晶產業談中國崛起

產業漫談:從液晶產業談中國崛起

我前幾天跟兩個兄弟吃飯,席間我們這種“油膩的中年男人”的話題總是離不開家國情仇這些大之又大的話題,他們就感慨雖然我們經歷了一段高速的經濟增長期,但是經濟增長的背後是道德的淪喪巴拉巴拉,另外就是經濟的增長並沒有對人類發展有真正的貢獻,中國的基礎前沿技術非常缺失,產業結構也只是在中低端遊走,缺乏頂端的競爭力。然後我們就爭論了起來。

我試圖說服他們,我們並沒有那麼糟糕,這些年成績還是比較顯著,並且製造業一點都不low,對各行各業,各個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酒桌上的話題碎片而且容易歪樓,所以其實說的一點也不繫統,回來我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比較碎片化的知識,上週就寫了從內存說到半導體行業一文,本文是第二篇。

電子產業一直是高端產業,我國的情況一直是“缺芯少屏”,芯就是高端半導體芯片,屏就是顯示屏,半導體上一篇寫過了,本文就說說顯示屏對應的液晶產業。

時間先拉回到2000年左右,中國改革開放已經20多年,因為各行各業的基礎都非常薄弱,所以政府主導的方法是“用市場換技術”,汽車、彩電、集成電路等行業,我們基本都是採取跟國外的先進企業合資的方式來發展,但是要麼是因為老外雞賊技術封鎖做的比較嚴厲,要麼就是科技產業產業升級太快,才學到的技術,引進的產線還沒有熟悉就過時了。

比如顯示器行業就如此,早起的顯示器都是顯像管技術,我們國產電視廠商比如康佳長虹TCL海信等等,雖然在90年代已經取得了國內市場的領先地位,但是到了產業升級時,基本再次全軍覆沒,以2010年為例,當年中國液晶面板進口額超過460億美元,僅次於集成電路(1569億美元)、石油(1351億美元)和鐵礦石(794億美元)。

液晶面板佔了電視機成本的三分之二,這說明什麼?國產的電視機廠商,基本就是把國外的液晶面板買回來加個外殼貼個牌子而已,其他的幾乎有含金量的部分,都是從日韓臺灣進口的。

液晶技術的基礎理論發明雖然主要是美國人,但是在行業的早期,美國一直沒有找到商用化的辦法,反而是日本人學到之後,買了專利去做電子錶和計算器,取得了巨大的市場,甚至差點把瑞士的機械錶產業弄死了,隨著在手錶和計算器這些領域上的應用過程中技術積累和迭代,最終才在筆記本電腦的普及浪潮中,快速的取得了巨大的近乎壟斷的市場。

等發現這個市場爆發增長的時候,美國想去做已經來不及了,從1991年到1996年,全球至少興建了25條TFT液晶面板生產線,其中有21條建在日本。伴隨著液晶面板產業的崛起,日本形成了平板製造供應鏈中完整的上下游配套體系。在幾乎所有關鍵設備和材料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上,都至少有一家日本企業產業。

這個過程中,產業聚居效應越來越明顯,即使在日本企業不是很強的地方,比如液晶化學品、化學氣相沉積設備(CVD),液晶驅動芯片和高性能玻璃等方面,外國企業也都是把他們的業務總部設在日本,或者與日本企業結成戰略聯盟。

到了1994年,日本TFT液晶面板佔了全球的94%,美國只有不到3%,因為軍工領域的比如戰鬥機、潛艇、坦克、軍艦上都需要用到液晶顯示器,美國政府也對該行業進行了大力支持,但是事與願違,到了1999年,美國只剩下一家液晶生產企業在苦苦掙扎,美國國防部給出的12000美元一片液晶面板的天價也支撐不了他們,再過一年,連這家企業也倒閉了。

日本的液晶產業這麼牛,近乎壟斷,是不是其他國家的企業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呢?並不是,韓國企業還是抓住機會成長起來了,他們成長的方法就是“反週期投資”。

在同一代技術週期內,隨著產能提升,成本下跌,相應的售價也大幅下跌,應用行業就會增多,然後銷量大漲,廠家競相投入,競爭加劇,導致售價低於材料成本,廠家陷入虧損,隨後再隨著應用場景增加,需求方增多,廠家又增加投入,進行技術升級,帶來新的市場增量,然後繼續重複以上過程。

賺錢,虧損,投入,升級,再賺錢,再虧損……這樣的過程,就叫液晶週期,在行業虧損期大幅投入資金,升級技術和生產線,一方面擠垮對手,一方面擴展產品的更多適用場景和行業,這種行為,就叫“反週期投資”。而總結出這個規律,並且嚐到甜頭的,就是韓國企業。

韓國企業從開始量產到盈利,經歷過痛苦的產業能量積累階段。三星的液晶業務從1990年到1997年連續虧損了7年,在1991-1994年間,平均每年虧損1億美元。但是憑藉韓元貶值和生產規模擴大,三星到1997年末實現了“鹹魚翻身”;1998年三星的液晶面板出貨量,躍居世界第一。LG的液晶業務從1987年到1994年,年均虧損5300萬美元,持續虧損了8年。

從事後的報道和分期來看,感覺只要堅持得住,前途就一片大好,但是實際上,三星熬了7年,LG熬了8年,才熬出頭,這些虧損的過程中,對企業和經營者的意志都是極大的考驗。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虧了8年的三星,已經連續很多年都是液晶產業的第一第二,而它現在獨步天下的存儲器業務,它們硬過硬的虧了25年,瞭解這一段過程,不管之前你怎樣看待三星,你都會對他產生敬意。

隨著韓國企業的崛起,日本企業節節敗退,因為和臺灣電子企業的密切關係,日本的液晶企業紛紛把技術授權給臺灣企業,希望能夠扶持臺企對抗韓企,一方面可以收取高額的技術轉讓費,另一方面也可以彌補日本在產能上的不足。在這個過程中,臺灣的“面板五虎”友達、奇美、中華映管、翰宇彩晶、廣輝逐漸熬過了最煎熬的歲月,紛紛成長起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臺灣液晶廠商陷入停產邊緣。2009年1-6月,由工信部、國臺辦出面,連續兩次組織中國九大彩電廠商,赴臺灣採購液晶面板,總金額高達44億美元,總量超過1200萬片,將臺灣液晶面板企業,拉出了金融危機的泥潭。

但是隨著2009年韓國企業對臺廠商採購量的增加,2009年3-8月,面板的價格上漲了30%以上,臺灣人在這個時候並沒有任何的仁慈,舉起了手中的快刀。

大陸的政府之所以願意這樣做,是希望通過雪中送炭,吸引臺灣液晶面板製造企業到大陸來建廠,但是臺灣的對陸政策卻不允許這樣,我們用熱臉貼了冷屁股。

前文裡,三星從投資液晶業務到盈利,虧損了7年,LG虧損了8年,我到另外一篇文章《從內存談中國崛起》裡談到的三星現在幾乎壟斷了存儲器的整個行業,而三星從準備做半導體到盈利,虧損了25年。25年不賺錢,不得不佩服三星在這個過程中的堅持,現在成為了全球IT行業的頂級巨頭,可以說是他們付出努力的合理回報。

我們國家的液晶產業,基本上都是從2002年、2003年開始,2002年NEC和上海廣電集團合資建了一條五代線;2003年京東方以3.8億美元收購了韓國現代的液晶業務,並且在北京亦莊建廠,2005年量產;2006年江蘇龍騰光電建立了中國第三條五代線,這三家就是中國液晶產業早期的三家代表企業,因為前面說過的反週期定律,2006年末,京東方和上廣電NEC分別虧損15億和20億元,龍騰光電也困難重重。上海廣電連續虧損之後2009年賣給了中航技,也就是現在的深圳天馬。

一直到2009年,中國的液晶產業依然還是看不到曙光,直到這一年京東方在依然虧損的局面下出人意料地開始大舉擴張,連續上馬了合肥6代線和北京亦莊8.5代線,掀起了一場“液晶風暴”。

2009年8月25日,京東方宣佈投資280.3億元人民幣,建設我國第一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此舉如同一聲霹靂,瞬間擊潰了外國廠商的技術與利益封鎖聯盟。在此後不到10天時間裡,日本夏普、韓國三星、LG,臺灣奇美、廣達等廠商,紛紛宣佈放棄封鎖策略,要在中國大陸建設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誰能率先填滿中國市場需求,誰就能成為行業霸主,而落敗者只有衰亡一途。進口關稅將導致韓國、日本、臺灣的進口液晶面板,完全失去中國市場的競爭力。這就是外資廠商瞬間扭轉封鎖態度,搶著在華設廠的根本原因。

隨後,2010年,TCL和深超投資合資成立華星光電,投資245億億元,在深圳建設一條8.5代線,成為京東方之後,第二家自主建線的企業。

隨後,還在盈虧邊緣的京東方跟合肥、成都等地方政府進行合作,募集了超過500億元的資金,繼續擴大投資,隨著京東方的規模提升,他們的產業平臺,能夠為中下游的基礎原材料、關鍵設備研發企業,開闢出生存空間,使得我國自主的電子產業研發體系,有了進入上升循環的機會。

液晶產業跟半導體產業一樣,屬於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勞動力密集的三高產業,以前政府“以市場換技術”引進技術的合資企業,很難擺脫外資企業對於技術、資本、市場的控制;而自身的惰性,使得這些企業進一步失去了自我升級的能量,只能淪為外資廠商的傀儡。但是隨著越來愈多的中國企業突破了技術和管理以及市場發展的瓶頸之後,為整個產業都爭取到了極大的生存空間。

比如在合肥6代線上馬後,原來生產CRT顯像管的咸陽彩虹集團,開始上馬液晶基板玻璃配套項目;原來生產膠片的保定樂凱,上馬偏光片項目;此外還有一批半導體設備企業,在為研製半導體和液晶生產線的關鍵設備,進行技術攻關。

一旦中國企業突破了產業基礎技術的瓶頸,那麼決定產業成長速度的,就取決於能否形成一個進取性的高強度投資戰略。京東方截止到現在在液晶產業的累計投資已經超過3000億元,已經是全世界投入最大的企業之一,中國的人民幣玩家在研究透反週期投資的規律,以及掌握了自己的核心技術之後,也開始摸索出了一些規律和心得。

到了2016年,中國的TFT-LCD面板按面積計算出貨量達到全球第二,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20%,產業總體規模超過3000億元,基本扭轉了電視面板依賴進口的不利局面。在京東方、華星光電以及中電熊貓等面板大廠的大力佈局下,在2018年~2019年中國大陸TFT-LCD產能規模將有望趕超韓國,成為全球第一。

今年的10月26日,京東方在成都宣佈自己的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開始量產,已經向包括華為、OPPO、vivo、小米、中興等十餘家客戶提供了量產屏幕以供他們做研發和採購的參考。去年全球99%的AMOLED的手機屏幕都產自三星,這也是全球第二條六代AMOLED生產線,這意味著明年開始,市場上就會有中國品牌的AMOLED屏幕供應,甚至蘋果都能從高度依賴三星的局面裡走出來。

過去,由於高度依賴進口,中國對液晶面板的進口關稅稅率較低,2005年確定為3%。隨著京東方5代線的投產,26英寸以下尺寸面板的關稅,隨即提高到5%。一旦中國本土TFT液晶面板產業起飛,中國不僅可以把所有液晶面板的關稅提高到這一水平,而且在WTO框架下可以繼續提高。僅此一項就能使進口產品失去競爭力。臺灣、韓國企業前些年對我們的壓倒性的技術優勢不復存在之後,也應該要開始品嚐一下遲到的苦酒了。

不管是從內存談中國崛起,還是從液晶產業談中國崛起,話題都太龐大,遠超出我能力可以駕馭的範疇,但是我想寫呢,一方面是記錄自己的思考和觀察,另一方面是希望改變大家的一些傳統看法。

傳統看法裡,我們國家的製造業還是停留在劣質低價的印象裡,但是事實是,整個製造業過去二十年有非常大的進步,背後是整個國家基礎工業的快速發展。這些成績,跟很多因素有關,人才、投資、市場環境、商業機會、政策等等,缺一不可,可以說是一個咬合得非常精密的機械設備一樣,缺一個都不行。這也側面解釋了,過去幾十年為什麼是我們國家在崛起,而不是其他國家。

另外,不管開局時的技術是買來的,還是人才是引進的,能夠消化這些技術和人才,並且能夠產業化,本身也是整個國家和社會的一種巨大進步,全社會的協同到底有多重要,能夠取得怎樣的巨大效益,只有領略過這種巨大威力的人才會為之心悅誠服。而我們國家在這些方面已經進化得非常不錯了。

還有很多思考,已經超出我的能力範圍,太碎片化,現在的能力還不足以表達出來,只能寄希望於拋磚引玉了,希望我的下一篇類似題材不會太晚。

備註:本文的大部分資料都來自於路風老師的書《光變:一個企業及工業史》,看完本文強烈建議看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