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階級象徵

中國古代建築組成之大木作(2)斗拱

上次給大家介紹了梁和枋,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大木作裡"最難"的部分——斗拱。

斗拱是我國木構架建築特有的結構構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鬥、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以承重,並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經斗拱傳遞到柱上。它又有一定的裝飾作用,是建築屋頂和屋身立面上的過渡。此外,它還作為封建社會中森嚴等級制度的象徵和重要建築的尺度衡量標準

中國古代建築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階級象徵

三、斗拱

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級的官式建築中,大體可分為外簷斗拱和內簷斗拱二類。從具體部位分又有柱頭斗拱(宋稱柱頭鋪作,清稱柱頭科)、柱間斗拱(宋稱補間鋪作,清稱平身科)、轉角鬥拱(宋稱轉角鋪作,清稱角科),另外還有平坐斗拱和支承在檁枋之間的斗拱等。這裡所謂的鋪作(或科),是指一組斗拱(宋稱一朵,清稱一攢)而言。

斗拱的最早形象見於周代銅器,漢代的畫像磚石、壁畫、建築明器及記載中也有不少,而石闕、石墓中的實物雖是仿木的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還保存了原來的風貌。由這些資料來看,當時斗拱的形式已經很多,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斗四升等;有單層拱、多層拱;拱頭有直截、折線、曲線、龍首翼身的,鬥有平盤式、槽口式的。這些都表明當時的斗拱乃是處於一個"百花齊放"的發展階段,雖然還沒有完全成熟,但其基本特點已經形成,並對後來進一步的發展完善起了很大作用。

中國古代建築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階級象徵

唐代是我國斗拱發展的又一重要階段,根據山西五臺南禪寺和佛光寺大殿以及其他有關資料知道,當時的柱頭鋪作已相當完善並使用了下昂,總的形制和後代相差不遠。但補間鋪作仍較簡單,基本保留了兩漢、南北朝以來的人字拱、斗子蜀柱和一斗三升的做法,也就是將它仍作為闌額與柱頭枋間的支撐。有的雖然出跳,但跳數較少,出簷重量的大部分還是由柱頭上的斗拱來擔負。由此可見,唐代柱頭鋪作的雄大,主要是由這樣的結構條件來決定的。斗拱發展到宋代可認為是已經成熟,如轉角鋪作已經完善;補間鋪作和柱頭鋪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經統一,在結構上的作用也發揮得較為充分;內簷斗拱出現了上昂構件;規定了材的等級,並把它和架作為建築尺度的計量標準等等。這些成就在許多宋代建築遺物和歸納當時官式建築經驗的《營造法式》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說明。遼、金繼承了唐、宋的形制,但又有若干變化,如在鋪作中使用了45°和60°斜拱、斜昂等。元代起斗拱尺度漸小,真昂不多。明、清時斗拱尺度更小,柱頭科和平身科尺度已有差別,後者攢數由宋代的一至二朵增加到四至八攢,而且都用假昂。

中國古代建築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階級象徵

唐代斗拱

1)鬥、升

位於一組頭拱最下的構件是坐鬥(又叫大斗,宋稱櫨鬥,漢稱櫨),有時也可單獨使用。位於挑出的翹(宋稱華拱或卷頭)頭上的叫十八斗(宋稱

交互鬥)。位於裡跳與外跳橫拱二端上的叫三才升,位於坐鬥正上方橫拱二端上的叫槽升子(均相當於宋代的散鬥)。它們的外觀都差不多,只是形體有大有小,開槽口有四而和兩面的區別,坐鬥正面的槽口叫鬥,在清代作為衡量建築尺度的標準

中國古代建築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階級象徵

2)拱

拱是置於坐鬥口內或跳上的短橫木,現存遺物以漢代為最早,已有矩形、曲線形、折線形以及曲線與折線混合形,大概到了唐代才統一式樣。宋代對各種拱的長度、卷殺等已有詳細規定,而且規定了拱、昂等構件的用材制度。宋《營造法式》中,按建築等級將斗拱用材分為八等。斗拱用材總的趨勢是由大變小。如唐佛光寺大殿七開間用材為30cmx20.5cm,宋、遼、金殿五開間用材多為24cmx18cm左右,元永樂宮重陽殿五開間用材為18cmX12.5cm,明智化寺如來殿萬佛閣五開間用材為11.5cmx7.5cm,而清故宮太和殿九開間用材僅12.6cmx9cm.

中國古代建築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階級象徵

拱的名稱亦依部位而不同。凡是向外出跳的拱,清式叫翹(宋稱華拱或卷頭),跳頭上第一層橫拱叫瓜拱(宋稱瓜子拱),第二層叫萬拱(宋稱慢拱)。最外跳在挑簷檁下的、最內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廂拱(宋稱令拱)。正出於坐鬥左右的第一層橫拱叫正心瓜拱(宋稱泥道拱),第二層叫正心萬拱(宋稱慢拱)。在坐鬥口內或跳頭上只置一層拱的叫單拱,二層拱的叫重拱(漢明器、畫像石有三重以上的)。跳頭上置有橫拱的叫計心造,不置的叫偷心造。唐、宋建築斗拱常用偷心,金、元以後多用重拱計心。拱頭卷殺在漢代有垂直截割、曲線、折線等。

中國古代建築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階級象徵

3)昂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槓桿作用。又有上昂與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為多。上昂僅用於室內、平坐斗拱或斗拱裡跳之上。漢代建築中還未發現此項構件,唐佛光寺大殿柱頭鋪作中的批竹昂是現知最早的實例。它的後尾延伸至平閽(小方格天花)以上的草楸之下,但補間鋪作中尚未使用。宋柱頭鋪作亦有這種做法,唯昂尾稍短,如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上簷斗拱;而下簷則用了昂式華拱,是假昂的一種。此外,也有施插昂的,如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補間鋪作多用真昂,昂尾斜上,託於下平榑下。上昂始見於宋代建築的內槽鋪作,下端撐在柱頭枋處,上端託在內跳令拱之下,如江蘇蘇州玄妙觀三清殿所見。元以後柱頭鋪作不用真昂。至明、清,帶下昂的平身科又有轉化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來斜昂的結構作用至此已喪失殆盡。宋代用批竹昂或琴面昂,元、明的琴面昂阻較厚。象鼻昂始見於元,盛行於明、清。至於鏤空的雕花昂,更是末期片面強調裝飾的產物。

中國古代建築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階級象徵

象鼻昂

中國古代建築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階級象徵

中國古代建築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階級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