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華爲出新機很容易買到,而小米新機就很難買?

壹念三千


首先我們要明白,手機市場是一個快速變化發展的行業。尤其對於一家手機公司來說,它的旗艦機更是一年至少出來一款,才能保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被淘汰。

手機的出貨量和更新速度基本上是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供應鏈系統,一是技術生產能力。


在2015年到2016年小米就因為供應鏈系統出現了問題導致出貨量明顯下降,市場銷量明顯下滑。同時因為在手機的硬件和軟件方面,都是依靠高通、聯發科等企業生產的芯片,在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之前,發佈新機的一舉一動都是要受到很大的制約。


華為作為一家從事通信技術30多年的企業,無論是它的供應鏈系統,還是深厚的技術沉澱積累都讓它的生產能力和更新速度有一個穩定的保證,華為更是採用了雙品牌運作模式。華為手機(P系列、Mate系列等)對標蘋果、三星等高端機市場和榮耀手機走主攻互聯網年輕消費者市場。這是對於小米只有幾年公司的企業遠遠跟不上的,也是小米需要花大力氣補課的地方。小米手機能夠如此快速的在互聯網市場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和他的營銷策略有很大的關係。由於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和技術缺乏導致的生產能力不足,迫使小米手機採用限量發售,搶購的飢餓營銷模式,這就出現了為什麼我們看到華為手機供貨量大容易購買而小米手機很難購買的現象問題所在。從側面也反應出小米的短板所在!

未來小米要想在激烈的手機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除了有優秀的營銷模式,還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否則永遠受制於人,走不長遠。加油吧,小米!


不剃度的行者


小米手機耍猴,這是很多網友寫段子都會用到的,那就是小米手機難買,為什麼?歡迎關注黑米桃,大家可以一起交流一下。

其實小米手機搶不到很多人都知道了原因,當然小米也是各方均衡希望可以消除這個因素,而同樣的國內銷量最大的華為手機,很少出現手機買不到的現象。同樣的銷量都比大過小米手機的線下手機商OPPO和VIVO都鮮有手機買不到的報道,這想想都不可思議呀,一個以互聯網為基本強調速度更快的互聯網的手機商還戰不過線下長途鋪貨的OV手機?

小編簡單分析一下,大家以及題主作為一下參考項。

第一就是供應鏈的問題,小米手機強調是高性價比,互聯網手機,這對於供應貨來說,一定也是低價供貨的,包括高通處理器在內,小米的定貨量還是比較大的,曾經一度國內排名第一,這個定貨量小米當然可以壓低供貨價,但是對於供應貨來說,小米的高配是有原則的,那就是小米手機一定是高通,而高通對於小米的供貨並不積極,這就是原因之一,小米的供應商並不對小米積極供貨。

第二優先線下大客戶的採購,這也是一個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商人非常的有頭腦,對於供不應求的貨物,他們會加大采購,集貨加價,而它們又是手機商小米的大客戶,當然優先供貨,沒有毛病。而對於互聯網上的散客戶來說,處於最低層,不好意思,請慢慢搶。

第三 缺少備貨,手機發布過早。一般的手機廠,對於一款新手機,都會備了一定數量的貨之後才會開發佈會,然後就可以比較大賣一下,包括蘋果,華為,OPPO等都是這樣的,做好充分的保密工作,工作加班加班會備不少的貨。小米可能備貨不足。

第四,說一下華為,華為有自己的手機工廠,小米沒有細查,之前說讓富士康代工,不知道是不是沒談下來,如果有富士康代工,小米要多少貨有多少貨。這也許是另外一個原因。

以上就出現了怪現象,銷量排後的小米,總是無貨,而銷量巨大的華為OPPO等手機,反而時刻有貨。不過經過2016小米的低谷之後從2017年起,小米已經做了改變,搶手機的現象已經比較少了,最少沒有了加價,官方沒有可以換渠道,一點兒也不難買了。


黑米桃


首先,我並不瞭解小米內部的供應鏈管理是什麼樣子的,畢竟高硬件製造供應鏈管理是核心競爭力,比如蘋果,但是有些廠家的供應鏈管理還是可以用來參考的。

在這裡我不想說蘋果,因為蘋果走的產品路線獨樹一幟,基本上沒有什麼參考價值,我們需要從wintel聯盟中的硬件廠家來對比,畢竟小米是Google的安卓聯盟中的一員。德意志銀行分析師Chris Whitmore在2013年預測當前各大PC廠商的利潤率。其中戴爾公司最高,整體可以維持在7%左右。其中PC部分的利潤率在4%。緊隨其後的是華碩,利潤率近5%。利潤率最低的是宏碁,僅有1%。況且小米在發佈小米6X的時候說硬件綜合利潤率不超過5%,所以我們可以看看Dell在供應鏈模式。

傳統硬件製造業一般有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加工製造、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零售這7各環節才能將產品交付到用戶手中,同時投資人或者企業的成本才能回收,但是每一個環節都會扒一層利潤,同時浪費時間。如何才能提高利潤?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減少其中的某個或幾個環節,Dell的做法是“虛擬工廠”,將上述7個環節減少到了2個。

首先Dell沒有自己的工廠,用的是OEM工廠代工,其次,Dell將產品設計也外包,(智能手機講究公模)。原料採購則是Dell和Intel、AMD等上游廠家談好,直接將貨發至OEM廠,便省去了一半的倉儲運輸成本(成品從OEM廠家到用戶手中的環節尚未省去)。最後Dell在銷售渠道上做文章,堅持直銷,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利潤。

小米相較於Dell則更進一步,比如在小米之家全款預售,還有網上預約預測備貨量。不過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小米利用了摩爾定律帶來的時間差。小米通過巧妙的利用預訂和交付時間差來賺取利潤,同時也進一步降低了倉儲運輸成本。

明白了上述所說,就會明白為什麼華為手機賣得貴,利潤率反而和小米差不多的原因了。

說句題外話,Dell完成私有化之後其利潤率就不得而知了,不過肯定是少於5%的,所以小米說未來硬件綜合利潤率在5%在未來並不低,只是提前在給自己過冬。


同道眾人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芯片問題,因為華為出的新機基本上都是使用自己的海思麒麟,而小米新機則都是使用高通驍龍的處理器,但由於兩者的芯片供應量不同就導致了貨少,就比較難買得到!
因為華為的海思麒麟只向自己的手機供應,並且交由臺積電代工,這樣就保證了芯片的供應量,且華為家大業大,在供應鏈方面關係也是非常不錯的,給足利潤給了供應鏈各廠商,自然提供量又快又多,並且華為在發佈前就已經開始大量生產新品手機了,存貨比較多,自然更容易購買,不過給廠商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畢竟存了這麼多貨,賣不出去就要虧本,但是對於資金雄厚的華為來說應該影響不大!


而小米旗艦機則一向都是使用驍龍的高端系列的,然而高通驍龍處理器是美國的一家專門研發芯片的廠商,並不只是向小米一家公司提供芯片而已,而且由於芯片是交由臺積電與三星生產的,所以每次驍龍的高端芯片都由三星首發,貨自然給三星的更多一些,當然剩下的貨給小米更多,畢竟小米與高通的關係那可不是一般的好!但是也要分一部分給其他廠商,就導致本身不多的芯片又變得更少了,受到芯片受制的小米就生產不出那麼多手機。
並且小米的手機也是

眾所周知的具有性價比,在利潤方面並沒有華為那麼高,所以小米不會像華為那樣發佈會前就開始大量存貨,一直都是以著零庫存的方式出售產品的,這也是有很多人即使搶到小米手機了,但是遲遲不發貨的原因,畢竟你的手機還在生產線上呢!不過最近的小米開始轉變這種營業方式,期待小米有一天不用搶購吧!

我是IT極客員,每日為大家帶來有深度的數碼科技問答,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點贊關注我,謝謝!


IT極客員


首先,小編KY很高興能參與這個話題的討論

現在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為什麼每次小米的新機尤其是旗艦機每次發佈之後都要很久才能夠從網上搶到,更有甚者兩個月左右都沒有搶到的人也大有人在。

第一就是供應鏈的問題

眾所周知小米是一部性價比非常好的手機,在此以小米8為例吧,小米8搭載芯片驍龍845,高通最新的芯片,而高通的芯片目前大部分都在供給三星使用,國產廠商能夠拿到的貨很少,國產手機現在也不止是小米在拿,所以手機難買跟芯片的供應不足是脫不開關係

第二

就是互聯網模式

小米的發家模式就是互聯網的飢餓營銷,對於這個模式來說雷軍之前在發佈會上也說過小米的這個模式意味著它承擔不起太多庫存的積壓,小米手機的利潤不會超過5%,利潤這麼低的情況下,如果一款產品賣的不好積壓的貨太多,那麼對於這個公司來說是毀滅性打擊。所以,小米不敢且不能大量備貨,這也就導致了小米手機難買的現象。

第三就是客戶問題

小米手機的熱度小編KY就不在這裡過多的強調了,這是一個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正是因為這個熱度,好多大客戶的優先拿貨權,再加上有些黃牛的沒下線,以至於我們這些散戶就成為了弱勢群體,很多的小米線下店裡都需要加錢才能拿到手機。小編最近剛入手小米8,這真是一條崎嶇坎坷路,先是網上搶無果,又是線下店定機加錢(當時小編能怎麼能容忍這種落地起價的行為存在),小編苦苦賺了七八個手機店,終於找到一家手機店不用加錢,激動萬分果斷定黑色,之後的苦不說了都是淚,足足等了20天才到手,還是藍色,好吧不說了,說多了心臟受不了。😂

第四就是生產線問題

小米手機ID和機構硬件是自己公司設計研發,生產是在南京英華達(臺資)工廠和廊坊富士康科技(臺資)工廠代工組裝生產的,這種模式下也是限制了小米手機的產量,畢竟代加工中間的可變係數太大了,代加工工廠的員工問題

設備問題訂單數量問題都是對手機產量和生產速率的巨大影響,而且這些問題不在小米自己的把控中。

這裡簡單說一下華為,自己投資300多億自己研發的海思芯片,不用擔心缺貨。自己的生產工廠,各方面比較好協調,生產侷限性小可控性高。華為的營銷模式還是線下線上結合銷售,鋪設面比較廣,利潤也高,所以可以大膽備貨。

最後大家都什麼不同見解,歡迎評論交流,謝謝~~~


KY侃電競


華為和小米新機的區別~

第一、小米芯片受限制

這其實真的是一方面原因,因為你會發現不僅小米旗艦沒有貨,每一代搭載高通頂級芯片的手機廠商都沒有貨,比如一加也是長期沒有貨~但是華為的芯片自主研發想要多少下訂單就好,不用看別人臉色~


第二、小米飢餓營銷

雖然都會搶購,但是小米的搶購要更嚴重,因為小米手機利潤低,雷軍要保持搶購讓京東天貓的店鋪加價賣,增加利潤~

第三、華為各方面不受限制

華為由於自主性較高,所以華為產品並不太受產能限制,而且華為的戰術就是厲害,一款又一款,一款又一款,線上線下,國內國外都拓展,定價也比較合理,利潤也大,有什麼理由沒現貨,部分高端機也需要強,是由於做工難度大~




用心生活的小Q


兩家公司的經營理念不一樣。

首先小米走的很謹慎。沒有太多的庫存。做一批賣一批。所以也造成長期供不應求的現狀。也就是大家所說的耍猴。加上小米處理器,受上游產能所控。在松果處理器沒有達到小米自家旗艦機所需。這會一直讓小米產能受限的一個因素。



華為手機一直是大量鋪貨。有一種不愁賣的膽識。備貨正常情況下都是相當的足。加上華為自己的海思麒麟處理器。這方面是優勢。在GPU Turbo技術發佈以後,讓華為麒麟970 性能發揮到極致。但是也有網友一直吐槽麒麟970打磨了太多款手機。希望麒麟980快點憋出來。



總結:小米一直在自己控制自己的出貨節奏。刀慢慢磨。雖然這樣更有安全感。但弊端就是缺貨,然後造成了耍猴現象。而華為是大量背後。操盤模式不一樣。


數碼醬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飢餓營銷,小米的營銷手段而已,這是小米發家的秘籍,最終也會敗在這本秘籍上。

華為曾經也用過飢餓營銷手段,後來發現這個手段短期內是有成效的。但是消費者都不是傻子,加上消費者都有買現貨的習慣。如果不是自己真正需要才不會買手機,哪個又去買一個期貨手機呢?手機又不能升值。當然也不排除有那麼一幫忠實的狂熱愛好者,為了理想和信念,等等也沒啥。

小米的飢餓營銷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他的低端手機讓道,如果大家既然都搶不到,就買個差不多的回去算了。雷總看來對於人性,看的還是比較透徹的。

從賣手機的手段來看,華為人的體量比小米人就大很多,提供和滿足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才是生意的根本。

今天又說多了,坐等米粉來噴。


仁澤至簡


您冤枉小米了。小米新機CPU都是高通最新的,但是,小米又不是一次性購買的,是漸進式的,就是說,這個月買多少,下個月買多少,再下個月買多少了,這樣就有了價格差。所以小米標榜性價比高。你所說的OV手機為什麼沒有這種情況是因為OV手機都用的過時的CPU,這也恰恰就是網友吐槽的低價高配,其實這不是長久之計。很明顯的OV大廠的手機已經出現下滑,如果再用低配高價糊弄消費者遲早要被消費者拋棄,HTC就是一個活生生例子。 通俗一點,小米手機賣的是未來,OV手機買的是過去,華為手機買的就是當下。


嫦娥的天蓬元帥




小米,可以說是打破了中國手機銷售行業的先鋒,他的低價格,高性價比給大家帶來了足夠大的利潤。但是為什麼小米沒有那麼多的貨了,之前小米董事長也說了,下面是他的原話:

雷軍說:沒人敢生產一大批手機存起來不賣,飢餓營銷背後是供貨能力問題,自己用2年時間終於理解了行業的交付一詞,在手機工業裡交付是一個系統工程。

當初的小米團隊是做互聯網的,由於幾乎沒接觸過硬件,所以無法對小米手機的銷量進行預測,於是在需求大量爆發後,對於供應鏈和生產廠家的沒有提前預測把控就變得非常尷尬,雷軍直言尤其是生產線不是你想要就有的,有時候可能要等待幾個月甚至幾年!

所以支持小米的不會因為他的貨而不喜歡他,大家一起來說說你們愛小米的原因。

我先來:社會我雷哥 人狠貨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