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寶是誰發明的?元寶之名何來?它又在何時悄然退出歷史舞台?

元寶之名有兩種說法:一是古代的銅錢幣名稱。元寶之名首見於五代。據《文獻統考·錢幣》介紹:後晉石敬瑭時期鑄造錢幣,因其年號為“天福”,所以把新鑄的錢幣叫作“天福元寶”。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鑄造新幣,新幣遂用新年號為“某某元寶”。這在《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幣》有記載:“初,太宗改元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淳化改鑄,又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後改元更鑄,皆曰“元寶”,而冠以年號。”這是把銅錢稱為“元寶”的來歷。

銀元寶是誰發明的?元寶之名何來?它又在何時悄然退出歷史舞臺?

天福元寶圖

二是元朝忽必烈時期,以國庫銀子鑄成銀錠,作為貨幣流通,叫作“元寶”。人們常說的是這種元寶。這種元寶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元史·楊湜傳》說到白銀元寶的來歷。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朝廷建立總管全國財政的國用司,以楊湜為國用司員外郎,負責主持國庫業務工作。他把國庫管理的井井有條,尤其是在平抑物價方面做出了明顯成績。楊湜不僅是財務專家,也是個很細心的管理者。他發現國庫白銀在出入時,有偷拿零碎銀子的現象,為了消除這一弊端。楊湜向朝廷建議把散碎白銀溶化,以五十兩鑄為一錠,銀錠再鑄上“元寶”二字,意為“元朝之寶”,這樣的大錠銀子偷盜就不容易了。就算有人能夠有機會得手,偷到外面也不敢隨意亂用。即便能夠把它融化分解,也不是一件易事,而且容易被人發現。朝廷認為楊湜的建議有理,遂下令熔鑄元寶。所鑄元寶呈馬鞍形狀,兩端圓弧,中間束腰,在形制上與南宋和金的銀鋌十分相近。

銀元寶是誰發明的?元寶之名何來?它又在何時悄然退出歷史舞臺?

元代國庫圖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元寶”的鑄造(或來歷)並非元代楊湜的發明,早在漢代就有把金銀熔鑄成錠的做法,但是作為貨幣流通有限。這種銀錠在隋唐以前統稱為“銀餅”、“銀笏”,到了宋金時期才改稱“銀錠”。但是這麼大分量在市場上不好使用,因此又有“銀毫子”、“銀角子”之說,《水滸傳》裡的英雄好漢大碗喝酒、大碗吃肉,大都是以此作為支付現金。到了金代,銀錠進入流通領域,每錠白銀重五十兩,價值百貫。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十二月,“遂改鑄銀名‘承安寶貨’一兩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兩貫,公私同見錢用”。楊湜為金、元之際的官員,對於金代的“承安寶貨”或見過、或聽說過,向忽必烈提出鑄造元寶的建議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銀元寶是誰發明的?元寶之名何來?它又在何時悄然退出歷史舞臺?

銀元寶圖

元代受金代影響,將原來以銅錢本位改為銀本位,採用白銀為價值尺度,先後發出了“禁用銅錢”、“禁止私人交易金銀”、“禁止攜金銀乘船出海”等詔令,保證了白銀的正常流通。

明、清兩代,元寶這種形式仍然作為流通貨幣,還還是以“兩”為主要計量單位所以習慣上稱銀錠為“銀兩”。清朝的銀錠形狀發生了變化,因為滿人對馬感情尤深故將元寶做成馬蹄狀,人稱“馬蹄金”,也叫作“寶銀”。清代的元寶,分為大、中小三號,也有散碎銀塊。但成色與重量很難一致,使用起來要按比率折算。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仿效外國“洋銀”開始鑄造銀元,元寶完成了歷史使命,逐漸悄然退出了流通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