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宝是谁发明的?元宝之名何来?它又在何时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元宝之名有两种说法:一是古代的铜钱币名称。元宝之名首见于五代。据《文献统考·钱币》介绍:后晋石敬瑭时期铸造钱币,因其年号为“天福”,所以把新铸的钱币叫作“天福元宝”。到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铸造新币,新币遂用新年号为“某某元宝”。这在《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有记载:“初,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更铸“太平通宝”。淳化改铸,又亲书“淳化元宝”,作真、行、草三体。后改元更铸,皆曰“元宝”,而冠以年号。”这是把铜钱称为“元宝”的来历。

银元宝是谁发明的?元宝之名何来?它又在何时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天福元宝图

二是元朝忽必烈时期,以国库银子铸成银锭,作为货币流通,叫作“元宝”。人们常说的是这种元宝。这种元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元史·杨湜传》说到白银元宝的来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朝廷建立总管全国财政的国用司,以杨湜为国用司员外郎,负责主持国库业务工作。他把国库管理的井井有条,尤其是在平抑物价方面做出了明显成绩。杨湜不仅是财务专家,也是个很细心的管理者。他发现国库白银在出入时,有偷拿零碎银子的现象,为了消除这一弊端。杨湜向朝廷建议把散碎白银溶化,以五十两铸为一锭,银锭再铸上“元宝”二字,意为“元朝之宝”,这样的大锭银子偷盗就不容易了。就算有人能够有机会得手,偷到外面也不敢随意乱用。即便能够把它融化分解,也不是一件易事,而且容易被人发现。朝廷认为杨湜的建议有理,遂下令熔铸元宝。所铸元宝呈马鞍形状,两端圆弧,中间束腰,在形制上与南宋和金的银铤十分相近。

银元宝是谁发明的?元宝之名何来?它又在何时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元代国库图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元宝”的铸造(或来历)并非元代杨湜的发明,早在汉代就有把金银熔铸成锭的做法,但是作为货币流通有限。这种银锭在隋唐以前统称为“银饼”、“银笏”,到了宋金时期才改称“银锭”。但是这么大分量在市场上不好使用,因此又有“银毫子”、“银角子”之说,《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大碗喝酒、大碗吃肉,大都是以此作为支付现金。到了金代,银锭进入流通领域,每锭白银重五十两,价值百贯。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十二月,“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两贯,公私同见钱用”。杨湜为金、元之际的官员,对于金代的“承安宝货”或见过、或听说过,向忽必烈提出铸造元宝的建议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银元宝是谁发明的?元宝之名何来?它又在何时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银元宝图

元代受金代影响,将原来以铜钱本位改为银本位,采用白银为价值尺度,先后发出了“禁用铜钱”、“禁止私人交易金银”、“禁止携金银乘船出海”等诏令,保证了白银的正常流通。

明、清两代,元宝这种形式仍然作为流通货币,还还是以“两”为主要计量单位所以习惯上称银锭为“银两”。清朝的银锭形状发生了变化,因为满人对马感情尤深故将元宝做成马蹄状,人称“马蹄金”,也叫作“宝银”。清代的元宝,分为大、中小三号,也有散碎银块。但成色与重量很难一致,使用起来要按比率折算。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仿效外国“洋银”开始铸造银元,元宝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渐悄然退出了流通领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