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爲「最美博物館」,從隧道出來的一刻,美得讓人驚嘆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經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耗時7年的打造,在日本美秀美術館得以完美復現。

被稱為“最美博物館”,從隧道出來的一刻,美得讓人驚歎

美術館藏匿在距京都1小時車程的深山,走進隧道的時候,你看不到隧道的盡頭究竟有些什麼,走出的那一瞬間,就是一個豁然開朗的狀態。

被稱為“最美博物館”,從隧道出來的一刻,美得讓人驚歎

見過貝聿銘的人都說,他是個始終面帶微笑、十分謙遜的人。他在領域內登峰造極,而他的身後,是中國唯一傳承15代的望族。美秀美術館,是貝先生職業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項目。

這個項目的有趣之處在於,它有一個很特別的甲方——神慈秀明會。宣揚的是人如何在生命中追求美這件事情。

被稱為“最美博物館”,從隧道出來的一刻,美得讓人驚歎

從京都過去可能要一個小時的過程,貝先生認為,這樣一個有氣質的美術館,應該是一個比較隱的狀態。

參訪的路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設計時,貝先生想到了東晉時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被稱為“最美博物館”,從隧道出來的一刻,美得讓人驚歎

過了這兩百米的隧道後,就是一個橋樑,橋樑大概只有120米長,用96根鋼索拉起來,在形象上減輕了橋樑的重量,過了橋之後,實際上看不到過多的建築物,由於日本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並不容許太多的建築物出現在地面之上,所以必須要把大部分的使用面積埋入入口那一層的地下。

被稱為“最美博物館”,從隧道出來的一刻,美得讓人驚歎

實際上在靠近山谷的一側還是可以看到全貌的,但是一般人是沒有辦法看見的,所以美秀美術館可以說是給人一種很神秘的感覺。

進入美術館,映入眼簾的是後面的山谷,對於西側而言,一個可以透光透景的牆面,所以人在其中,可以說是無時無刻都會跟大自然有所接觸。它的屋頂是日本傳統建築裡的寺廟或傳統草房裡就可以看得到的樣式,用一個新的材料全是傳統的形態。

被稱為“最美博物館”,從隧道出來的一刻,美得讓人驚歎

玻璃頂是一個很簡單的四面體,但是卻創造出一個非常多樣的結果,在這裡實際上不是像溫室一個的玻璃屋,而是使用了一個遮陽的隔柵。

整個美術館的光線會隨著時間和四季,產生戲劇化的變化。

被稱為“最美博物館”,從隧道出來的一刻,美得讓人驚歎

在這個美術館裡,很有意思的是,很多藏品都是自然採光,你會有一種藝術是和自然和諧共存的關係的感覺。

美秀美術館室內的平面佈置上,用了兩條走廊聯繫北廳和南廳,在南廳,走廊是整個的玻璃頂,好像在山裡行走的感覺。而到北廳,則是一個緩緩的下坡,非常的平和寧靜。

被稱為“最美博物館”,從隧道出來的一刻,美得讓人驚歎

所以整個建築物都是重中帶輕、實中有虛的感覺。貝先生職業生涯中對細節是非常在意的,從美術館中的佈置就可以看出來,入口的空間他擺了一個很長的凳子,是一塊350年的櫸木直接雕刻出來的一個長凳。

被稱為“最美博物館”,從隧道出來的一刻,美得讓人驚歎

美秀博物館如今已經20年了,最成功的地方就在於一棟建築如何在自然環境中,非常平靜協調的狀態,一個平衡的狀態。

林語堂先生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大意就是:最好的建築就是,人置身其中,卻不知道自然在這裡終了,藝術在這裡開始,需要的正是那份靜謐祥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