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解讀:千萬別給我發微信語音

微信裡的朋友總有那麼一兩個,或三四個,不分時間場合用語音給你發微信消息。每次看到這種經常發語音的朋友,每次收到這種消息,內心都很反抗。如果是在趕路或者在打字不方便的情況下,或者年紀較大的長輩不會打字或打字太過費勁的情況下,可以理解與接受。除去這些特殊情況,我一直很討厭給我發微信語音的人。

越來越多的人對語音消息產生抗拒,原因卻各有不同。

心理學解讀:千萬別給我發微信語音

聽語音太消耗時間

一條20秒左右的語音,或許文字不超過100個,如果發語音者給自己加戲,有太多“嗯”、“啊”、“哈哈”等詞彙,能夠表達的信息就更少了。但無論如何,聽完這條語音都需要20秒。如果換成文字,看完10秒都用不到。

有時候,因為接收到其他信息,或者幾個字沒聽清楚,還得從頭再聽一次,有時候一條50多秒的微信語音,需要反覆琢磨好幾分鐘,如果是文字就不一樣了,清晰明瞭,不費時間。

更關鍵的,語音只有打開聽才知道內容,不像文字一眼看過去就知道重點在哪裡,是否緊急。

心理學解讀:千萬別給我發微信語音

可以設想一下,對方正在開會、正在和其它客戶談項目,收到長長的一堆語音,怎麼辦?

你是聽還是不聽?

或者晚點去聽?

可是很多時候稿件交稿時間都有限制。

選擇現在聽,那你說是趴桌子下面,還是眾目睽睽中戴上耳機呢?或者當著老闆的面拿起手機聽幾分鐘,或者是假裝去上個廁所?合適嗎?

有時候在商場、地鐵裡或者一些人比較嘈雜的地方,沒帶耳機的時候聽語音極其不方便,不找一個稍微安靜點的地方根本聽不清對方發了什麼內容。

即便把所有的語音轉換成文字,也難免會有成段的錯誤。難不成也要再研發一個經常出錯的識別功能在手機上?

本來兩三秒就能讀完的信息,現在至少要花兩三倍的時間。本來極少流量就可以收得到的信息,現在要費好多流量。

心理學解讀:千萬別給我發微信語音

語音沒有進度條

一段60秒的語音,可能有很多個點需要回復,微信語音沒有提供進度條,唯一的辦法又得把這個語音重新聽一邊,想象一下,我聽到9秒的時候想到一個東西要回,我打字去了,後面的就沒有聽清了,於是我又得重新聽一遍。僅僅只是方便了自己,卻麻煩了別人。

心理學解讀:千萬別給我發微信語音

工作儘量少用語音

發文字大多不會出錯

對於微信語音和文字,倫敦大學心理學博士陳志林表示,文字輸入雖然緩慢,但表達效率很高,而發送語音消息的時間雖短,但對方的理解時間卻大幅增加,從這一角度看,很多情況下,發送語音雖然方便了自己,但卻浪費了對方的時間,甚至為別人帶來壓力和困擾。

可見,心理學家對於愛發語音的人,也沒有多大的好感。

當然,微信語音不是不能用,而是要分清場合和對象。至於工作裡,還是最好發文字吧,特別是在工作時間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