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藥神」,但他攻克了這種白血病!

他不是“药神”,但他攻克了这种白血病!

《我不是藥神》上映以後,

許多觀眾都對劇中白血病人的遭遇

同情痛心——

既要忍受病痛的折磨,

又要為高昂的藥價焦慮奔走

……

電影引起了廣泛的熱議,

而離開影院,迴歸生活,

我們身邊有這樣一位老者:

他和團隊千辛萬苦研製出有效的白血病藥物,

一心救人,根本沒去考慮專利申請;

他年過九十依然奮鬥在研究、教學、診療的第一線,

只願為國家和人民多做點兒事;

他以身立教,成為學生們的偶像和明燈;

他就是我國著名的血液學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

他不是“药神”,但他攻克了这种白血病!
他不是“药神”,但他攻克了这种白血病!

治癒的患者送給王老的幸運星,是王老最得意的禮物。

對於病患,他總是給予最大的關懷;

對於榮譽,他淡然處之;

載譽前行,不忘初心,

他以一顆仁心救病患,

一份大愛濟蒼生。

我對大家有個要求,就是要在心中播下“大醫”的種子,把病人的需要放在首位,要看重事業,看淡名利。至於我自己,我只希望餘生能再做些事情。50年過去了,我們只攻克了一種白血病,還有二十多種白血病需要我們去攻克,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啊!

——王振義

“上海方案”讓患者生存率達93%

他帶領團隊在實驗室歷經八年奮鬥,

找到全反式維甲酸這一藥物,

用於治療最為兇險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他也曾挫敗,但從未放棄,

只為救治更多的病人;

最終陳竺、陳賽娟院士等共同努力,

創造性地提出“上海方案”;

以“有勇氣,並且尊重科學”的信念,

兩代科學家堅持不懈,

使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成為

第一個可基本治癒的成人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曾是白血病中最為兇險的一種,很多病人往往搶救幾小時後就死亡了。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全世界範圍內也無有效治療手段。因此,這種疾病不僅沉重打擊了病人的家庭,也讓醫生們倍感壓力。

七十年代,王振義以驅邪歸正、誘導分化的方法著手。他帶領研究生經過8年的試驗,不斷篩選,發現維生素A的氧化物——全反式維甲酸(ATRA)可以在體外實驗中使APL的早幼粒細胞分化,發育成為成熟的中性粒細胞。

但ATRA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作為從未在國際上報道過的全新治療方式,其臨床應用會承受很大的壓力。面對阻力,王振義在大量實驗室研究的基礎上,堅信自己的研究成果。

1986年,上海市兒童醫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小病人,病情非常危急,王振義甘冒風險,決定用全反式維甲酸為這名5歲的孩子做最後一搏。在徵得家長同意後,這名小病人接受了全新的治療方案。之後,小病人病情大大緩解,並存活至今。

這次治療是世界公認的誘導分化理論讓癌細胞“改邪歸正”的第一個成功案例。誘導分化理論為白血病等惡性腫瘤的診治提供了全新理念,拓展了腫瘤學研究的廣闊空間。

他不是“药神”,但他攻克了这种白血病!

此後,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方案獲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使得這種白血病的生存率大幅度提高,但現代醫學除了看到臨床效果,還要求搞清機制。這個時候,陳竺、陳賽娟兩位年輕的學者正在法國學習,王振義教授把弄清機制、降低複發率的任務交給了他們。

陳竺與陳賽娟在血研所內建立了細胞遺傳實驗室、分子生物實驗室,用當時最新的分子生物技術來研究全反式維甲酸的作用機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但闡明瞭全反式維甲酸的治療機制,還證實並闡述了三氧化二砷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良好療效和作用機制。此後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全反式維甲酸+三氧化二砷聯合應用的治療方案,最終使得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達到痊癒,這個方案被國際同行譽為“上海方案”。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成為第一個可基本治癒的成人白血病。

最近瑞金醫院主持的大規模臨床實驗顯示,在優化方案的基礎上,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生存率達93%。

從王振義到陳竺、陳賽娟,上海血研所兩代科學家,以“有勇氣,並且尊重科學”的信念,開創了全新的白血病治療理念和診療方法。

如今,一盒十粒裝的全反式維甲酸的售價為290元左右,並且進入醫保。

94歲的他是年輕學生的偶像

他不是“药神”,但他攻克了这种白血病!

94歲的他依舊在關心著研究工作,依舊在帶著很多學生,他對醫學教育高度重視。幾乎每年都會給交大醫學院的學生們做報告,教導他們不懈奮進。交大年輕醫學生把王老當做醫學之路的偶像和明燈。

我覺得首先要培養他們的思想,怎麼樣熱愛科學、熱愛人民,你所做的工作是為誰,不是為了自己,當然,你的技術高了,你的地位也會高,但是這個不是最後的宗旨,最後的宗旨,你學了技術為人民、為國家。所以你要培養一個學生,首先你要培養他的德,怎麼樣做人。

2003年,王振義教授自創了“開卷考試”式的查房,每週四上午針對學生提出的疑難病例進行分析和答疑,而學生們則對他的回答進行打分。如今94歲高齡的王院士,仍堅持這種被王老戲稱為“開卷考試”的做法。

他不是“药神”,但他攻克了这种白血病!

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診斷思路,更是給病人帶去福音。他每天都要上國際最前沿的醫學網站,瀏覽最新動態,摘錄相關知識,轉達給學生。

他不是“药神”,但他攻克了这种白血病!他不是“药神”,但他攻克了这种白血病!

王振義院士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在內的國家級獎項7項,省部級科技獎17項。榮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等榮譽。

在國際上,獲得腫瘤學界最高獎——美國凱特琳獎,瑞士布魯巴赫腫瘤研究獎、法國祺諾臺爾杜加科學獎、美國聖·喬奇癌症研究創新成就獎等國際腫瘤研究大獎。為表彰他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法國政府授予他榮譽騎士勳章。

我們常說,

醫者仁心、大愛無疆,

在王振義教授身上,

我們切身感受到了這一點,

而我們周圍還有許許多多,

像王老一樣的醫學工作者和教育者們,

獻身醫學、救死扶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向他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