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難民自殺看遣返標準,德國爲何變得如此冷血?

德國的遣返難民行動正在持續進行中,但隨著7月初被遣返阿富汗難民自殺事件,以及上週疑似本•拉丹前保鏢遭遣返案件的曝光,外界對於難民遣返問題的討論甚囂塵上。 媒體開始紛紛質疑遣返久居德國難民的標準,而難民們也為了躲避厄運降臨而“人間蒸發”。人們不禁擔憂,曾接受了最多難民的德國是否會越來越“毫無人性”?

從難民自殺看遣返標準,德國為何變得如此冷血?

難民爭議的導火索

引發德國議論浪潮的主要是7月發生的兩起遣返事件。7月4日,一位年僅23歲的阿富汗難民在喀布爾的臨時住所內懸樑自盡。此前一天,他剛與其他68名阿富汗人一同從漢堡被遣返回阿富汗,暫住於國際移民組織收容所中。漢堡外交發言人表示,早在2016年,德國就與喀布爾簽署協議,同意德國遣返無法取得避難的民眾,其中包括無法提供身份證明或觸犯法律的人們,而此次遣返的69人就是因為盜竊、抵抗執法部門、販毒等前科而上了黑名單。根據官方表態,自殺的阿富汗年輕人也曾有入室搶劫和人身傷害的記錄,但據德媒報道,他已在德國生活了8年,周圍人對其評論也不錯。

13日發生的另一個案子則再次加劇了外界對於遣返政策的爭議。當地時間12日,疑似前“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丹保鏢的男子Sami A被德國當局驅逐回原籍國突尼斯,但就在後一天,德國一家法院卻裁決驅逐令應被撤銷,要求將Sami A重新帶回德國。據悉,Sami A同樣在德國生活了約8年,而法院駁回驅逐令的理由則是Sami A回國後可能遭到虐待——這違背了德國法律。

從難民自殺看遣返標準,德國為何變得如此冷血?

已基本融入社會的難民遭遣返並不是頭一回,但這一次,這兩起結局不同的遣返事件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人們不禁質疑當局的遣返標準。

德國的遣返標準到底是什麼?

自去年6月起,默克爾的內閣政府決定取消遣返回阿富汗難民的上限人數。德國已向喀布爾安全遣返了148人。聯盟黨認為,阿富汗14個戰亂區以外的赫拉特、 喀布爾和巴爾赫仍屬安全地帶,局勢已相對穩定,並適合難民落腳。但批評人士認為,在阿富汗糟糕的形勢下,德國把這些難民送回國後還不採取安全措施保護他們,僅有國際移民組織為他們提供15天的臨時收留,以及離開喀布爾的交通工具,這些難民“幾乎無法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

從難民自殺看遣返標準,德國為何變得如此冷血?

▲難民們紛紛上街抗議:“阿富汗並不安全”。

那麼,德國目前到底是按照什麼標準在進行遣返工作?理論上, 所有申請避難者都必須持有居住許可證和申報犯罪記錄,遞交後由有權批准遣返的當局——移民辦公室和聯邦移民難民辦公室審理。如果他們認為申請者有傾向在遣返期限前銷聲匿跡,他們也有權處以最多18個月的“遣返拘留”。

從難民自殺看遣返標準,德國為何變得如此冷血?

令人不安的現狀是,如之前阿富汗難民自殺案中所報道的,德國政府強調遣返對象針對於罪犯以及無法證明可以融入德國社會的難民。但正如上述提到的被迫遣返的69名阿富汗難民中,許多都是受僱於鋼鐵廠和麵包房,是勤勤懇懇學習、工作、交稅、沒有不良記錄的老實人。

難民無法被理解的無奈:為躲遣返而“人間蒸發”

社會上熱議的批評並不是毫無來頭。勞工部長海爾(Hubertus Heil)認為一些已經融入社會的難民不應該被迫離開德國,並批評遣返政策不考慮許多僱傭難民的本土企業。雖然有法律允許年輕的難民完成培訓後留在德國,但因政府並沒有統一實施標準,對許多有潛力進入德國勞動的難民很不利。

從難民自殺看遣返標準,德國為何變得如此冷血?

德國難民組織Pro Asylum稱:“把已居住在德國多年的難民驅逐回國實在太荒謬了。”這樣的例子不佔少數,許多被遣返者已經背井離鄉在德國生活工作了許多年,大多數人已變賣家當從而來到德國,他們在阿富汗更加沒有“根”。被遣返後,他們只得無奈從零開始,或再次踏上逃亡之路離開戰爭中的祖國。

從難民自殺看遣返標準,德國為何變得如此冷血?

根據15日發佈的聯邦警察報告,德國原計劃在5月底前遣返將近2.4萬人,但實際只遣返了1.1萬名難民,相當於只完成了遣返17%難民計劃的4%。警方分析稱,這多數是因為他們無法定位遭遣返者。難民都為躲避遣返想盡奇招,包括填寫錯誤信息、沒有申報就四處搬家,導致他們進入德國時登記的地址和個人信息都無法核實。

古怪的逃避方式還包括擾亂公共秩序使飛機無法起飛,讓醫生證明自己的健康狀況無法經歷長時期旅途等。另外,至少500例遣返失敗的案子是因為難民與警方陷入正面或間接衝撞而被迫放棄,這些難民最有可能來自尼日利亞和幾內亞,但他們的抵抗得到了回報——無法進行的移民遣返率是去年的兩倍。

從難民自殺看遣返標準,德國為何變得如此冷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