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难民自杀看遣返标准,德国为何变得如此冷血?

德国的遣返难民行动正在持续进行中,但随着7月初被遣返阿富汗难民自杀事件,以及上周疑似本•拉丹前保镖遭遣返案件的曝光,外界对于难民遣返问题的讨论甚嚣尘上。 媒体开始纷纷质疑遣返久居德国难民的标准,而难民们也为了躲避厄运降临而“人间蒸发”。人们不禁担忧,曾接受了最多难民的德国是否会越来越“毫无人性”?

从难民自杀看遣返标准,德国为何变得如此冷血?

难民争议的导火索

引发德国议论浪潮的主要是7月发生的两起遣返事件。7月4日,一位年仅23岁的阿富汗难民在喀布尔的临时住所内悬梁自尽。此前一天,他刚与其他68名阿富汗人一同从汉堡被遣返回阿富汗,暂住于国际移民组织收容所中。汉堡外交发言人表示,早在2016年,德国就与喀布尔签署协议,同意德国遣返无法取得避难的民众,其中包括无法提供身份证明或触犯法律的人们,而此次遣返的69人就是因为盗窃、抵抗执法部门、贩毒等前科而上了黑名单。根据官方表态,自杀的阿富汗年轻人也曾有入室抢劫和人身伤害的记录,但据德媒报道,他已在德国生活了8年,周围人对其评论也不错。

13日发生的另一个案子则再次加剧了外界对于遣返政策的争议。当地时间12日,疑似前“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保镖的男子Sami A被德国当局驱逐回原籍国突尼斯,但就在后一天,德国一家法院却裁决驱逐令应被撤销,要求将Sami A重新带回德国。据悉,Sami A同样在德国生活了约8年,而法院驳回驱逐令的理由则是Sami A回国后可能遭到虐待——这违背了德国法律。

从难民自杀看遣返标准,德国为何变得如此冷血?

已基本融入社会的难民遭遣返并不是头一回,但这一次,这两起结局不同的遣返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人们不禁质疑当局的遣返标准。

德国的遣返标准到底是什么?

自去年6月起,默克尔的内阁政府决定取消遣返回阿富汗难民的上限人数。德国已向喀布尔安全遣返了148人。联盟党认为,阿富汗14个战乱区以外的赫拉特、 喀布尔和巴尔赫仍属安全地带,局势已相对稳定,并适合难民落脚。但批评人士认为,在阿富汗糟糕的形势下,德国把这些难民送回国后还不采取安全措施保护他们,仅有国际移民组织为他们提供15天的临时收留,以及离开喀布尔的交通工具,这些难民“几乎无法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

从难民自杀看遣返标准,德国为何变得如此冷血?

▲难民们纷纷上街抗议:“阿富汗并不安全”。

那么,德国目前到底是按照什么标准在进行遣返工作?理论上, 所有申请避难者都必须持有居住许可证和申报犯罪记录,递交后由有权批准遣返的当局——移民办公室和联邦移民难民办公室审理。如果他们认为申请者有倾向在遣返期限前销声匿迹,他们也有权处以最多18个月的“遣返拘留”。

从难民自杀看遣返标准,德国为何变得如此冷血?

令人不安的现状是,如之前阿富汗难民自杀案中所报道的,德国政府强调遣返对象针对于罪犯以及无法证明可以融入德国社会的难民。但正如上述提到的被迫遣返的69名阿富汗难民中,许多都是受雇于钢铁厂和面包房,是勤勤恳恳学习、工作、交税、没有不良记录的老实人。

难民无法被理解的无奈:为躲遣返而“人间蒸发”

社会上热议的批评并不是毫无来头。劳工部长海尔(Hubertus Heil)认为一些已经融入社会的难民不应该被迫离开德国,并批评遣返政策不考虑许多雇佣难民的本土企业。虽然有法律允许年轻的难民完成培训后留在德国,但因政府并没有统一实施标准,对许多有潜力进入德国劳动的难民很不利。

从难民自杀看遣返标准,德国为何变得如此冷血?

德国难民组织Pro Asylum称:“把已居住在德国多年的难民驱逐回国实在太荒谬了。”这样的例子不占少数,许多被遣返者已经背井离乡在德国生活工作了许多年,大多数人已变卖家当从而来到德国,他们在阿富汗更加没有“根”。被遣返后,他们只得无奈从零开始,或再次踏上逃亡之路离开战争中的祖国。

从难民自杀看遣返标准,德国为何变得如此冷血?

根据15日发布的联邦警察报告,德国原计划在5月底前遣返将近2.4万人,但实际只遣返了1.1万名难民,相当于只完成了遣返17%难民计划的4%。警方分析称,这多数是因为他们无法定位遭遣返者。难民都为躲避遣返想尽奇招,包括填写错误信息、没有申报就四处搬家,导致他们进入德国时登记的地址和个人信息都无法核实。

古怪的逃避方式还包括扰乱公共秩序使飞机无法起飞,让医生证明自己的健康状况无法经历长时期旅途等。另外,至少500例遣返失败的案子是因为难民与警方陷入正面或间接冲撞而被迫放弃,这些难民最有可能来自尼日利亚和几内亚,但他们的抵抗得到了回报——无法进行的移民遣返率是去年的两倍。

从难民自杀看遣返标准,德国为何变得如此冷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