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落到何种地步都能理解你的是什么?李白的一首诗给了我们答案。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这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的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这首诗是李白被排挤出朝廷,居于安徽时写下的。这时的诗人心情比较苦闷。

来到敬亭山,看到山中美景,心灵获得暂时的安静,于是诗人发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的感慨。这里诗人把群鸟,孤云,敬亭山都拟人化了,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

沦落到何种地步都能理解你的是什么?李白的一首诗给了我们答案。

独坐敬亭山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赏析: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你以为不厌弃他的是山吗?不,是他自己,其实真正能理解你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你理解自己,心中坦荡,自信十足,就不怕人怀疑,不怕人排挤,坚持心中的信念和操守自然守得云开见月明,相信李白一生不得志,但他不后悔,因为他坚持了自己,他也赢得了身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