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六張圖看穿哪些省GDP注水,哪些地方經濟在崛起?

摘要:較長一段時間內財稅收入的變化,特別是人均,很能反映一個地方發展趨勢

乾貨!六張圖看穿哪些省GDP注水,哪些地方經濟在崛起?

撰文|張銀銀

遼寧、內蒙古、天津都自曝家醜,承認自己GDP注水,並開始擠水。

不少媒體都熱議此事,杆友們對此很關注,也很想知道下一個自曝GDP注水的有誰?應該說,在中央的壓力和新統計核算要求面前,一些地方率先擠水,實際是明智之舉。否則之後更狼狽、難堪。

判斷一個地方經濟數據靠譜否,一個地方處於上升還是下滑週期,有很多指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個別年份的數據變化、起伏,並不一定代表大趨勢。自曝家醜的地方GDP有水分,其實沒自曝的或許更有水分。

要看和誰比、怎麼比,還得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週期對比。怎麼看穿這一切?財稅數據很難撒謊。較長一段時間裡財稅收入的變化,特別是人均情況,很能反映一個地方GDP含金量、發展趨勢。

1、較長一段時間內財稅收入的變化,特別是人均,很能反映一個地方發展趨勢

從(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的變化等角度,思考一個地方水分程度,都有一定合理性,能說明一些問題。但這些數據都相對容易造假。而財政數據,財稅收入則相對可靠。因為收入的錢要麼是要分成上繳,要麼作為開支要花的。

同時,經濟的發展最終會變成財稅收入,如果GDP猛增,財稅收入卻不協調,這分明是有問題。

個別年份、一定數據的粉飾是有的,此前和最近都有曝出類似造假,但長期財稅數據造假,拿什麼上繳,拿什麼花?

所以,地方往往會在某個(些)年份,主動調整自己的財政收入數據,以避免長期的麻煩。

對於城市一級來說,涉及到和省級、中央的財稅分成,簡單看地方一般公共預算變化趨勢,能說明一些問題,但可能東部省會城市吃虧——他們對省級財政的貢獻較大,自己卻分得不算多。

乾貨!六張圖看穿哪些省GDP注水,哪些地方經濟在崛起?

西部省會城市往往則可以佔到便宜。因為省級政府財稅分成一般不算高,大多都願意支持所謂的強省會。

因此,從財稅角度看城市發展趨勢,需要國稅、地稅,財政分成情況都考慮進去。

去年以來,自曝家醜的主要都是省級政府,遼寧、內蒙古、天津,還有哪些省經濟滑坡,大家很想知道。當然,還有哪些城市經濟數據造假,大家也想知道,但槓桿遊戲沒這麼多時間,今天暫時不分析各大城市的情況。

先從財稅收入角度,把各省這些年的財稅收入變化做個階段性盤點。從中,各位杆友應該可以發現亮點。

恰好,前段時間,有一篇“六省一市養全國”的文章很火,他是從各省國地財稅總收入、支出角度來思考。

雖然該文對我國財政制度存在一些不全面闡釋,比如各省的財政收入並非簡單來自於本省的貢獻,如證券印花稅、關稅等,都是全國或其他地方貢獻的。同時土地財政、上年結轉等考慮也不夠周全。

但無論如何,一個地方有證券交易機構,有強大的進出口吸納、匯聚能力,始終是一個地方強的象徵。所以說,這分析還是有一定道理。

既然那篇文章的朋友,已經從全口徑財稅角度分析過了,同時他只是分析了2016年的數據,並不能反映各省近些年的發展趨勢和變化。

槓桿遊戲換個角度,看看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也就是不加中央財稅轉移支付、稅收返還、結轉等自己所掙、可以花的錢到底有多少。並拉長時間,近些年,各地又是怎樣在變化?

乾貨!六張圖看穿哪些省GDP注水,哪些地方經濟在崛起?

2、較2008年,湖北、江西、重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位次提升最多,貴州、天津次之,山西、遼寧、黑龍江下滑慘不忍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是這些年的標誌性事件。金融危機後,各省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呈現不同的走勢。可以說,今天各省的發展情況,就是從那一年開始轉折的。

今天,槓桿遊戲就來統計、分析一下2008年以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變化情況。

乾貨!六張圖看穿哪些省GDP注水,哪些地方經濟在崛起?

圖1.2008年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及排名 數據來源|我國統計局,製圖|槓桿遊戲·張銀銀

2008年,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及排名顯示,東部經濟強省市,人口、經濟總量大省普遍排名靠前。特別是彼時遼寧排名非常好,位列我國第7。

當然,比如四川、河南、河北排名都在前十,不代表這些省經濟發展層次就很高。因為人口多、體量大,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排名靠前不奇怪。

下文第三部分,槓桿遊戲會具體分析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均創造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到了2016年,遼寧已經退步到16位,而大黑馬湖北闖進了我國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前十,第9。2008年時,僅為15。

乾貨!六張圖看穿哪些省GDP注水,哪些地方經濟在崛起?

圖2.2016年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及排名 數據來源|我國統計局,製圖|槓桿遊戲·張銀銀

天津也從2008年的16位,衝到了2016年的11位。

如下圖3,更大的黑馬還有江西、重慶,排位上升6個位次。分別從2008年的23、21飆升到17、15。

和天津一樣,西部欠發達省份貴州也實現了5個位次提升,通過8年的努力,從26位上升到21位。一舉超越資源大省山西、新疆,以及廣西、吉林、黑龍江。

乾貨!六張圖看穿哪些省GDP注水,哪些地方經濟在崛起?

圖3.2016年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位次較2008年變化 數據來源|我國統計局,製圖|槓桿遊戲·張銀銀

最悲催的是山西,2008年確實是黑金大省的轉折點。當時,山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高居全國12,到了2016年已經下滑到22位。足足下滑了10個位次。

還有這年主動擠水分的遼寧,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位次如上文所述掉出前十,下滑了9個位次。同樣的東北難兄難弟還有黑龍江,下滑了6個位次,甚至不如西部欠發達的雲貴、廣西等。

此外雲南也下滑2個位次,意外的是福建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滑3個位次。其餘內蒙古、廣西、吉林各下滑一位。

有趣的是這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位次不變的,有發達的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北京,沿海較發達省份山東。也有差強人意的河北,以及在中西部還不錯的安徽、陝西。而西部和沿海明顯欠發達的甘肅、寧夏、青海、西藏、海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位次也沒發生變化。

對了,最有錢的廣東,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2008年3310.32億元,攀升到10390.35億元,成為我國第一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破萬億的省份。

江蘇也高達8121.23億元,其餘五六千億的還有上海6406.13億元、山東5860.18億元、浙江5301.98億元、北京5081.26億元。

從第7位的四川開始,明顯降檔,只有3388.85億元,其餘過3000億元的還有河南3153.47億元、湖北3102.06億元。

乾貨!六張圖看穿哪些省GDP注水,哪些地方經濟在崛起?

3、從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位次看,上海、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廣東、內蒙古、重慶、海南、福建GDP比較實打實

8年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的變化、位次的提升或下降,一定程度可以反映誰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誰在掉隊、遇到困難。

但考慮到各地人口數量不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同,看總量或者位次變化還是有些缺陷。

那麼,接下來,槓桿遊戲將對2008、2016年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及排名變化,進行分析。從中可以非常直觀看到,哪些地方的人均地方財稅增長最快,發展質量較高。

經濟發展,是一個地方每個個體創造財富,和財稅的能力的綜合反映。如下圖4。

乾貨!六張圖看穿哪些省GDP注水,哪些地方經濟在崛起?

圖4.2008年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及排名 數據來源|我國統計局,製圖|槓桿遊戲·張銀銀

2008年時,上海、北京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就破萬元。哪怕是第三的天津也不到6千,和滬京差距極為懸殊。

再接下來,發達的浙江、江蘇、廣東,彼時經濟還未大面積滑坡的遼寧,都在3000多元。巧的是,當時遼寧的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排名都是第7。

8-12位的內蒙古、福建、山西、山東、重慶,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2000多元。12位之後的則都不到2000元,貴州、西藏甚至不到1000元。

應該說,2008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我國各區域經濟發達程度非常契合,中西部僅有內蒙古、山西位居前十,彼時資源經濟效應還很明顯。

而當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高居第4的山東,人均就沒那麼好看了,當然也不錯,能排11位。此外,西部的重慶也還不錯第12。

當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前十的四川、河南、河北,換算成人均都不好看,分別排22、28、19。

到了2016年,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前三,依舊雷打不動。上海、北京奔上2萬元元,將衝擊3萬元。天津也達到1.7萬元,明顯比後面的高不少。所以說,天津GDP可能有一定注水,但其人均創造財稅的能力依舊超級強勁。這麼說,有些地方可能注水更多。

乾貨!六張圖看穿哪些省GDP注水,哪些地方經濟在崛起?

圖5.2016年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及排名 數據來源|我國統計局,製圖|槓桿遊戲·張銀銀

除非常住人口數據故意報低,否則依舊無法否認天津是沿海、東部發達地區。當然,作為城市比較,天津確實風頭明顯不如深圳、廣州、杭州、重慶等。

2016年,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前五,變化是江蘇反超了浙江,不過差距不大。一個剛破萬元,一個即將破萬元。

乾貨!六張圖看穿哪些省GDP注水,哪些地方經濟在崛起?

圖6.2016年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位次較2008年變化 數據來源|我國統計局,製圖|槓桿遊戲·張銀銀

遼寧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則從2008年的第7,掉8個位次(見上圖6)到2016年的15位。資源大省內蒙古還上升一位,坐上了人均第7,有趣。重慶上升4個位次,從12位衝到了第8,海南也上升4位,排到第9。福建反倒退步一位第10,不過依舊捍衛前十,可以忽略不計。

值得注意,2016年,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前十的省份,最低的都接近7000塊。而11位開始則下了一個臺階。

總的來看,8年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位次,最大升浮是西藏,上升了14位。貴州、湖北、江西也分別上升了10、9、8個位次,顯示出這些地方經濟發展確實取得了一些效果,不僅僅是GDP提升,人均財稅貢獻實打實。

最悲催的是黑龍江、山西,其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下滑12個位次。遼寧、河北、雲南各下滑8、7、7個位次。

剩下的省份變化不算大、或穩定。

頗為好玩,2016和2008年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常住人口創造的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位次沒有變化的天津、湖南、河南、廣東、上海、山東、北京,要麼是經濟發達地區,無論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還是人均都排名靠前;要麼就是排名相對差一點,守住排名已經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