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和達文西一樣的天才,生活在文化荒漠中是什麼體驗?

各位藝虎er們經常會感嘆,我們的城市發展步伐太快了,人文氣息統統都淹沒在高聳入雲的寫字樓中。

深圳這樣的城市更是被扣上了「文化荒漠」的帽子。

稍微研讀一下文藝復興,就會發現這種情況和 15 世界的德國非常相似。

作為和達芬奇一樣的天才,生活在文化荒漠中是什麼體驗?

15世紀歐洲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小鄉村

也許你會說:what?! 15 世紀不正是歐洲文藝復興如火如荼即將燒起燎原大火的時候嗎?

醒醒,那時候只有意大利佛羅倫薩才處於百花齊放的繁榮時期,至於阿爾卑斯山以北的荷蘭、德國等國家……還沒有完全從黑死病的陰影中走出來,大家醉心恢復生產生活,至於藝術……

​​

作為和達芬奇一樣的天才,生活在文化荒漠中是什麼體驗?

於是當時的人們,也給彼時的「北方」扣上了「文化荒漠」的大帽子。

所幸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燎原大火太厲害了,終究燒到了北方,有了——

北方文藝復興(是的這是個畫派)

北方的藝術家們看到文藝復興所追求的自然美、人性美,不禁心頭一振。要知道此前北方的繪畫作品基本還停留在呆板的宗教畫中,基本都是這樣的:

作為和達芬奇一樣的天才,生活在文化荒漠中是什麼體驗?

馬爾蒂尼 《聖母領報》

華麗,但總少了些人味兒

意大利文藝復興給眾多畫家都帶來了山洪海嘯一般的衝擊,有一位畫家則被擊中得更加徹底——丟勒。

作為和達芬奇一樣的天才,生活在文化荒漠中是什麼體驗?

丟勒自畫像,他真的不是異裝癖

其實丟勒生活在德國,真的挺委屈他的。因為丟勒的天賦和才華,幾乎和達芬奇一樣高。

他對於自然科學也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平常出差的時候,見到沿途的生物都會記錄下來,順手推動德國的一下生物學:

作為和達芬奇一樣的天才,生活在文化荒漠中是什麼體驗?

《犀牛》丟勒 木刻版畫

丟勒本人幾乎是個人肉照相機,連路上看見的野兔,他要求自己連形態都能一絲不苟地還原出來,丟勒作為第一個對自然風物寫實的畫家,他的風格直接導致現在的科普自然繪本全都是這種畫風:

作為和達芬奇一樣的天才,生活在文化荒漠中是什麼體驗?

《野兔》 丟勒 紙本水彩

像達芬奇一樣,丟勒也是一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全才藝術家(雕刻家、數學家),他很多作品是刻在模板和銅板上的。

因為想給自己做個作品集,他就自己弄了一整套版畫,順便解鎖了成就「最出色的木刻版畫 & 銅板畫家」。

作為和達芬奇一樣的天才,生活在文化荒漠中是什麼體驗?

《梅倫科里亞一世》 鋼板畫 丟勒

都是一點一點在鋼板上刻出來的

雖然丟勒的版畫讓他賺得盆滿缽滿,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失去藝術家風骨。相反,他深深地嚮往著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繁榮景象,前後三次翻過阿爾卑斯山去意大利“取經”。

作為和達芬奇一樣的天才,生活在文化荒漠中是什麼體驗?

《瓦杜塔·迪爾·科一瞥》 丟勒 紙本水彩

雖然被意大利文藝復興深深感動,丟勒卻並不一地模仿。他將北方畫家擅長的嚴謹、科學、寫實和文藝復興中的透視技巧結合在一起(文藝復興是怎麼琢磨出透視的藝虎菌以前也寫過),成為了兼具南北優點的——北方文藝復興代表人物。

作為和達芬奇一樣的天才,生活在文化荒漠中是什麼體驗?

​《四騎士》丟勒 木刻版畫

文藝復興南北方風格結合最出名的作品之一

回到開篇的問題,丟勒的藝術天賦如此之高,生活在文化荒漠的德國,是什麼體驗?

丟勒留給我們大量的自畫像,可能會讓我們誤以為丟勒無聊、寂寞、又躁動:

作為和達芬奇一樣的天才,生活在文化荒漠中是什麼體驗?

左:丟勒 13 歲的自畫像

右:丟勒 27 歲的自畫像

事實上,丟勒是最早進行自畫像創作的藝術家,素描、水彩、版畫等等各種自拍。但丟勒的自畫像,絕對不是因為無聊才觀察自己玩的……

因為,愈是在文化的荒漠中,真正的藝術家瑜只會動容於真實的人類情感。

比如說丟勒最動人的作品,《祈禱的手》:

作為和達芬奇一樣的天才,生活在文化荒漠中是什麼體驗?

《祈禱的手》 丟勒

丟勒雖然天分極高,但家境貧寒。丟勒的哥哥繼承父業,成為一名冶金匠人才能夠支持丟勒的藝術事業。丟勒功成名就之後,便記錄下哥哥這雙飽經歷練的粗糙雙手。

作為和達芬奇一樣的天才,生活在文化荒漠中是什麼體驗?

致敬丟勒的藝術鐘錶

如果說文藝復興動人在於“將神還原為人“,那麼以丟勒為代表的北方文藝復興,動人之處則在用驚人的寫實力量“將人還原為人性”。

作為和達芬奇一樣的天才,生活在文化荒漠中是什麼體驗?

最後是藝虎菌的 recap,丟勒為代表的北方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的關係,不記得的話,就請多看一看藝虎菌的過往推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