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天才」?真相併不是你想的那樣


“自閉症=天才”?真相併不是你想的那樣


近日,“一元畫”公益活動刷屏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只需1元錢就能購買患有自閉症、精神障礙等人群的畫作作為手機屏保。

“自閉症=天才”的印象越來越深入人心。網上曾經流傳一份“全球23名自閉症天才”名單,貝多芬、莫扎特、安徒生……都榜上有名。

隨後媒體、業者紛紛發聲,直指機構炒作嫌疑,直指自閉症中的天才沒有大家想象那麼多。

然而,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從來不是醫學的視角。

“自閉症‘悲情’已足夠、‘浪漫’一次也無妨”,日前國內知名自閉症專家鄒教授撰文回應說:

“也許那種超能力(例如藝術家斯蒂芬、動物學家天寶、‘中國畢加索’畢昌熠等)的自閉症還是較少,但是擁有比一般普通發育兒童更強的音樂美術藝術能力的自閉症孩子可能佔自閉症患者總數的10%!(我們在國內的一項調查是7%)。”

但也要強調的是,玉石的剔透是原石在經過千萬次打磨方能呈現。過度渲染所謂天賦、天才,忽略背後的康復訓練艱難,對家長們來說是二次傷害。

自閉症,與自閉、孤獨不同

自閉症,其實就是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簡寫。

與網絡上常常出現的自嘲“自閉”“孤獨”之語明顯不同,鄒教授介紹說,自閉症是一種以社會交往障礙、言語和非言語交流障礙、特殊興趣和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的發育行為疾病,發病原因不明,其發生與家庭教養缺失、養育者的冷漠、語言環境複雜等都沒有明顯關係。

患自閉症的孩子,與生俱來地帶著某種缺陷來到這個世界,他(她)們可能外觀俊俏、動作靈活,但缺乏社會交往能力,語言交流有著顯著的異常,多數孩子存在狹隘興趣與重複刻板行為。若不予干預治療,無論輕重病例,多數患兒成年後或不能生活自理,或不具備獨立工作能力。

兒童發育行為中心的副主任醫師鄧醫生談到,我們看到的自閉症孩子都是一個類,其實他們有輕、中、重度等級別之分,症狀表現有較大差異。

據有關專家估計,全國大約有500萬自閉症患者,該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高達1/150。全國殘疾人普查情況表明,兒童自閉症已佔我國精神殘疾首位。

各種程度的自閉症的比例是怎樣的呢?鄒教授教授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的數據不詳,但是在美國這個數據還是比較清晰的,即超過一半以上的自閉症患者是輕度,這些輕度患者其實就是以前DSM-4(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時所說的高功能自閉症和阿斯伯格綜合徵。大約20%為重度,中度佔30%”。

自閉症患者有天才不是神話

《冬之蘊涵》《大海》《春之月》三幅作品的作者李捷麟是一名自閉症患者。

事實上,確實不少“天才”是自閉症。英國一位5歲小畫家自閉症小女孩艾瑞斯·格蕾斯·哈姆肖的畫曾售出1500英鎊(約合14600元人民幣)的高價。

《雨人》中那位患有自閉症的男主角在生活方面異常低能,4歲才會走路,但卻擁有超常記憶能力,精通從文學到歷史在內的15門學科,能一字不漏背誦至少9000本書的內容,他的原型——金·匹克也確實是一位自閉症。

“但這只是少數,工作這麼多年,世俗意義上的真正天才我比較少見到”。鄧醫生想告訴大眾,不要把焦點過度放在所謂“天才、天賦”上。

以往我們認為獨立存在的阿斯伯格綜合徵,現在已經歸入自閉症譜系障礙之中,屬於輕中度自閉症。而在自閉症患者中,阿斯伯格綜合徵屬於智力水平、能力高的一群。愛因斯坦、莫扎特很大可能屬於阿斯伯格群體。

鄒教授向記者介紹,愛爾蘭三一學院的菲茲傑拉德教授常年研究自閉症天才,有很多驚人之語。澳洲的託尼阿特伍德教授是國際最著名阿斯伯格綜合徵研究專家,在他的病人中,就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儘管有爭議,這也是一方觀點。“所以,自閉症譜系障礙人士有天才不是神話”。

鄒教授還談到,一方面,輕度譜系障礙人士,在記憶力、音樂美術等藝術領域和一些科學領域有著優於普通人群的能力。但同時,他(她)們同時也存在著諸多障礙,主要是社交溝通障礙,導致社會適應困難。嚴重的會導致無法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難於自食其力。

“目前這個人群所面臨的的困難顯然大大超過他(她)們所展示的才能,所以作為這些孩子(人群)的家人感覺到的更多的是痛苦和折磨,並沒有多少家長能夠感受並享受著孩子的天賦和才能”。

別忽視基本訓練

“1元購畫”公益活動刷屏引起公眾關注是好事,鄧教授說,這能讓更多人認識自閉症這個群體,從這個角度來看是積極的。

但也給家長帶來困惑,“為什麼我的孩子沒有媒體宣傳的那些能力,沒有什麼天賦”,鄧醫生說,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家長問題。

鄧醫生介紹,一個自閉症孩子表現出對色彩有特殊的敏感,但他如果不經過行為精細訓練,不經過繪畫的基本訓練等,是沒辦法完成一幅美術作品的。也就是說只依靠單純色彩敏感,成不了我們眼中的“小畫家”。

“不要忽視對孩子的儘早、規範的基本訓練”,鄒教授呼籲,我們也應該重視和認識到這些孩子們的優點和才能,幫助他(她)們和家庭在克服困難緩解障礙的同時,去發現培養和轉化這些孩子們的特別才能和優勢,為將來的學習就業做相應的準備。

“美國的研究就發現,輕度自閉症譜系障礙人士成年後從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比例較高,包括微軟、谷歌以及其他一些大科技公司現在主動申請招聘輕度自閉症(主要是高功能自閉症和過去說的阿斯伯格綜合徵)人士也充分說明了這點”。我們國家現在目前似乎還沒有達到這個認識水平,但也已經有個別有識之士和公司注意到一點,這是一個好的跡象。

發現培養和轉化這些孩子的特殊才能其實也是為解決他(她)們將來的學習和就業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幫助孩子和家庭,家長也要有這種認識,不要過度悲情。積極面對,尋求幫助,發現優勢,培養轉化,為孩子的未來共同努力。

“就目前的認識水平來看,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確是醫學的一個難題,但並不像過去的認識那麼灰暗。我的觀點是:中重度別悲觀,輕度別大意。正確認識和科學幫助支持是關鍵”。鄒教授最後如是說。

打營養針吃補腦藥不靠譜

需要強調的是,針對確診自閉症或懷疑自閉症兒童的干預不是國內一些醫院和機構中目前常見的打神經營養針、吃補腦藥和各類“先進儀器”治療,而是正常教育的加強版。

鄒教授提醒,自閉症的核心特徵就是與人交流的障礙,行為動作機械重複。鄒教授介紹說,現在還沒有辦法預防自閉症,只能是在發現後積極干預。越早干預,治療效果越好。自閉症兒童在3歲之前能接受治療是最好的了,此時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大腦的可塑性比較強,如果能夠在這個時期接受治療效果是最好的。鄒教授說,當然任何年齡段發現後的治療都有辦法,我們不設定所謂治療無效的年齡期限,我們都要給家長以信心。

鄒教授談到,自閉症是一種終身發展性障礙疾病,對與核心症狀包括社會交流障礙、認知障礙等,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其他諸如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胃口差等表現,可以通過精神類藥物來改善緩解。

目前正規治療手段還是以行為訓練等手段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