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井陘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範柯左


再也回不去的井陘縣,懷念被遺忘的石家莊八十年代!

井陘,秦時建縣,至今已有兩千年曆史,地處險要,歷來是戰略經濟要地。井陘縣是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首批命名的千年古縣,也是中國井陘拉花藝術之鄉、中國感恩文化之鄉。一組井陘縣八十年代的老照片,帶你懷念那些被遺忘的時光。

位於井陘縣城中央的井陘劇場現已改名井陘大劇院

井陘汽車站VS井陘客運站

八十年代的縣政府

鳥瞰縣城30多年變化真的很大

井陘火車站是山西通往華北大地的必經站

那時候的微水中學還沒有高樓和塑膠跑道

八十年代最重要的娛樂場所非電影院莫屬

張河灣水庫現在已經成為旅遊熱點

從北京、天津搬遷至井陘縣的3502工廠

權威信息發佈中心、歷史文化傳承基地、百萬網友互動平臺,歡迎關注“石家莊發佈”!


石家莊發佈


井陘為古地名,早在戰國時已產生。“陘”為古代燕趙之人對山脈中斷地方的稱謂。《環宇記》中稱:“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謂之‘井陘’。”2005年,井陘被國家民政部評為首批第一個 “千年古縣”,並以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的名義頒發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千年古縣”榮譽牌匾。

  • 井陘歷史悠久,早在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境內已有古人類生息。

  • 到距今約一萬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已出現原始部落聚居生息。

早期主要活動於甘淘、綿河上游向陽臺地及洞穴中,以漁獵為生,並已會製造陶器。中晚期遷至兩河下游平緩臺地上,開始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境內發現了測魚、胡家灘及大臺山仙人洞仰韶文化遺址,距今約四、五千年。

  • 到距今約四千至三千六百年的夏代,井陘屬夏族統治未達之處,而當時商族的祖先主要活動於太行山東麓的綿曼河、滹沱河等流域。井陘境內南良都、微水、威州等地發現先商遺址數處,說明井陘綿曼河流域是商族祖先發源地之一。史載商王武丁曾封其叔父於“曼”地,其族稱“有曼氏”。據專家考證,“曼”即是因綿曼水而得名,故此井陘應是商代方國“曼”的封地。

  • 西周時,周人統治未達。井陘屬遊牧民族戎人活動區。春秋時,井陘先為少數民族鮮虞人建立的鮮虞國所屬,後晉國滅鮮虞,井陘歸華夏族的晉國轄,屬晉國上地郡,郡治石邑。

  • 戰國時,井陘地初屬遊牧民族白狄人所建立的中山國。後趙國滅中山,遂在井陘盆地中央置城,時稱“五陘”城(今天護)。自此至秦代六十年間,井陘處於華夏族趙國較安定統治下,其中以今天護、威州、翟家莊為當時境內三大城邑村落。

  • 秦統一全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井陘屬鉅鹿郡。

  • 西漢時,井陘屬恆山郡(後改常山郡),縣城仍設在“五陘”城。井陘方言已逐漸形成。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中已普遍使用鐵器。

  • 東漢建武十三年,廢真定國,井陘屬冀州常山國。

  • 魏晉時期,井陘屬常山郡。之後,歷北齊、北周短暫統治,井陘一直屬常山郡。

隋代,井陘屬恆州。開皇十六年,在井陘置井州,轄房山(今平山)、蒲吾(今鹿泉西北黃壁莊水庫區域)、鹿泉及葦澤(今娘子關)四縣。大業三年,廢井州,蒲吾、葦澤二縣歸井陘。大業十三年置井陘郡。當時,無論為州、為郡、為縣,治城均在天護。隋代,境內已出現瓷窯,居民多使用瓷器。

  • 唐代,境內有天護、天長兩大城鎮,天護為縣治。天長村在唐後期設為鎮。唐初武德間恢復井州,後房山、蒲吾、鹿泉及靈壽皆屬井州轄。貞觀元年廢蒲吾、葦澤二縣入井陘。貞觀十七年廢井州,井陘為縣,屬恆州。當時天下分為十道,井陘屬河北道。唐時,井陘瓷器生產已形成規模,晚唐還為宮廷燒製白瓷器。

  • 宋代,井陘人口近萬人,縣治仍在天護。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遷縣治於天威軍(即唐時天長鎮,明清時城關),屬河北西路真定府轄。境內瓷器生產集中於縣城天威軍及馮家溝等地,較有特色的為施醬、黑釉並帶款的“天威軍官瓶”。

(圖為井陘出土的天威軍官瓶)

(圖為河北省文保單位柿莊宋金墓壁畫《搗練圖》)

  • 金初天會七年,井陘升為州,稱“威州”,轄一縣(井陘)。州治設在今威州,縣治仍在天長鎮。金代為井陘窯鼎盛時期,燒製品種多達數十種。佛教昌盛,境內寺廟多達數十座。

  • 元代初年,威州劃歸邢洺路轄。後又以洺水(今威縣)來屬,井陘為廣平路威州管轄。

  • 明洪武初年,重新構築井陘城垣。永樂帝遷都北京後,井陘屬京師真定府。當時井陘地廣人稀,境內有居民23145人。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和永樂二年、三年、十四年,五次由山西、安徽等地移民至井陘,但仍以土著居民為多。明代,井陘共出有進士6人,舉人37人,秀才(包括貢生)多人。明代,境內有城關、橫澗、賈莊、威州、微水五大集鎮。瓷器生產僅有梅莊、馮家溝兩地燒製黑釉瓷碗、盔、罐、壇、缸等,作為真定府產,“明時充貢出井陘”。

  • 清代井陘屬直隸真定府,雍正時改稱正定府。採煤、制瓷、商貿為縣內主要經濟支柱。制瓷主要在南橫口及馮家溝兩地。清末,南橫口已能燒製白瓷、青花及窯變產品,曾貢獻朝廷。康熙末年,井陘人口由清初2萬餘人增至3.2萬餘人。到光緒時人口已達19萬。當時境內設36莊,轄260餘個村。清代,井陘文化教育發展,除縣學外,相繼設有陘山書院、東壁書院及皆山書院等。清代,共出文武進士3人,舉人43人,秀才多人。


井陘發佈


井陘是背水一戰、百團大戰之井陘,太行第五陘,是聯合國認定的千年古縣。

井陘縣,位於河北省西部,太行山東麓,現隸屬於河北省會石家莊市,總面積1381平方公里,人口30萬。

井陘,春秋時屬晉國,戰國時為趙國,秦(一說西漢)時置縣,“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謂之井陘”而得名,之後歷代區劃屢有變更。建國後,井陘屬石家莊,曾與獲鹿合併。井陘建縣兩千多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和國家民政部評定為千年古縣。

井陘縣歷史悠久,古蹟眾多,國保單位4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4項、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鎮)4個,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素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為天下險塞、兵家必爭、燕晉通衢之地,這裡是韓信背水一戰的古戰場,是著名的百團大戰的主戰場。

井陘不僅是文化名縣,河北省文明縣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還是資源大縣,礦產資源、水利資源、山場資源、旅遊資源都很豐富。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井陘的秦皇古道不能不提,《史記丶秦始皇本紀》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開始了他的第五次巡遊,翌年夏,在酷暑中染上重病,病死沙丘宮(今廣宗縣大平臺),李斯、胡亥、趙高載著秦始皇的腐爛屍體,從井陘古道穿過太行山,繞道九原(今包頭附近)返回咸陽。當年九月,秦始皇被安葬在已修建多年的酈山墓。


手機用戶64985216423


謝邀。看過中共井陘縣委宣傳部官網發佈的答案,介紹得既全面,又重點突出,後面的幾位答題者又作了至關重要的補充,如井陘是古戰場,百團大戰主戰場等史實。我以為無縫插針 ,就不再狗尾續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