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漢初的統一鬥爭:秦崩羣雄起

公元前210年,完成華夏統一大業的秦始皇東巡死於沙丘,秦帝國宦官趙高假造詔書殺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立胡亥為二世皇帝。二世皇帝繼位後又誅盡諸公子,最後連功高的李斯也被殺,於是秦朝開始漸漸失去了重心,再也不能穩住已經統一的華夏了。第二年,陳勝、吳廣起義兵於大澤鄉,北取陳地,陳勝自立為王,號張楚。開始分兵四出攻城掠地,各地紛紛響應陳勝、吳廣反秦起義軍,頓時,秦帝國烽煙四起。

秦末漢初的統一斗爭:秦崩群雄起

陳勝、吳廣起義

藉著秦末農民起義的勢頭,已滅的六國君主後人也趁機並起,加入了反秦大軍,此時的秦帝國政局雖亂,但兵力尚強,而起義的諸候和農民臨時拼湊起來的隊伍始終是烏合之眾,很快就被秦將章邯所率領的秦軍鎮壓下來了,章邯先是擊破最先起義的陳勝民、吳广部,又擊殺了剛剛新立 的魏王。

章邯雖然鎮壓住了局部的起義軍,東邊的吳楚之地昔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項梁和侄子項羽繼續響應起義,並立已故楚懷王的後人盱眙為楚王,再尊其為楚懷王,開始領兵渡過長江向西進發。這支起義軍與之前的起義軍完全不同,一路推進所到之處攻無不克,在北上的路上,項梁起義軍與章邯大軍對陣,一開始楚軍很快就被秦軍擊破,此戰項梁也戰死。章邯擊破楚軍之後,認為失去首領的這支楚軍已經是烏合之眾憂慮不大,繼續北上圍剿已經聲勢壯大的趙國起義軍,將新立的趙王團團圍困於鉅鹿。

秦末漢初的統一斗爭:秦崩群雄起

沛公劉邦影視形象

此時楚軍的首領項梁已死,楚懷王再命項羽領軍北上救趙,與趙軍內外合擊秦軍,楚軍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大敗秦軍於鉅鹿。此時的劉邦已經從武關入關中,兵至霸上,秦王子嬰只得投降,至此秦亡於公元前206年。

秦滅之後,六國的後人以暴秦無道滅六國無道為由要分開封恢復原來六國的封國,並和各路滅秦有功的起義軍首領在關中仿照東周時期的天下格局,擁楚懷王為義帝而分封各地諸候。這一件事在司馬遷的《史記》裡稱之為“諸候之相王”。相王之後的華夏大地由一統走向分裂,進入了“楚漢之爭”的時代。

秦末漢初的統一斗爭:秦崩群雄起

劉邦影視形象

“楚漢之爭”表面上是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之間爭天下所發生的戰爭,生髮戰爭的理由是:當初楚懷王派各地起義軍攻入關中時有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結果是劉邦的起義軍先入關中,按約當封關中王,後來迫於項羽的實力強大,不得不聽從於項羽的分封,被改封在巴、蜀、漢中為漢王,中心自然不服,從而再在巴蜀漢中起兵與項羽爭奪天下。

自秦朝滅亡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按秦朝的封建王朝大一統的標準來看,只是一個名義上統一的王朝,離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以說,從劉邦開始,以漢朝為主導的統一斗爭時間跨度達百年之久。“楚漢之爭”雖為劉邦與項羽之爭,實則是漢王朝走向統一的第一步,也是最艱難,最險要的第一步。

秦末漢初的統一斗爭:秦崩群雄起

項羽影視形象

秦滅亡之後,項羽大行分封,“楚漢之爭”雖為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其實其它諸候也並不是沒有實力,甚至許多諸候的實力遠在劉邦之上,當時在關中分封的諸候分別為:劉邦為漢王,立章邯為雍王,立司馬欣為塞王,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立申陽為河南王,立韓王成,趙將司馬昂為殷王,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立為常山王,當陽君黥布立為九江王,鄱君吳芮立為衡山王,共敖立為臨江王,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立荼燕王,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立為齊王,故秦所滅齊王建的孫子田安立為濟北王。田榮因數負項梁,又不肯出兵從楚擊秦,不封。陳餘封三縣。番君將梅涓封十萬戶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

秦末漢初的統一斗爭:秦崩群雄起

經項羽一分封,可謂天下遍地是諸候王,這此諸候王不光有自己的封地,同時有自己的官僚機構、獨立經濟和軍隊的,一時間,這些諸候雖同尊義帝,卻各自有了封國也不知受誰制約和管轄。”楚漢之爭“劉邦最後擊敗項羽,雖尊為皇帝,也只不過算是實力較強大,享有一個比其它諸候王列尊貴的名號而已,實際上,漢高祖劉邦並未有秦朝時皇帝應有的皇帝實權,並不是可以隨意廢立諸候的,在異姓諸候王林立的漢初,劉邦離真正擁有皇帝實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