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晚清的東南互保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鐵錘歷史


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對外宣戰,他下屬的一些地方大員不但沒有和中央政府同仇敵愾,反而將中央政府的命令視為亂命,拒絕奉詔,並直接和正在與中央政府交戰的敵人簽訂協議,約定互不攻擊,對朝廷和列強的戰爭作壁上觀。

是不是很荒唐,很不可思議?但這樣的事確確實實的發生了,而且現在還有很多人為之叫好,認為這些地方大員做得對,抵制了中央政府的錯誤命令,保全了地方,這三觀得有多混亂?

朝廷的命令有問題,自己有意見,可以通過正常渠道向上反應,進行反駁,爭取改變命令,但不能拒絕執行。這是任何政治體都通行的規則,清朝也一樣。

這個道理其實慈禧太后清楚,參加東南互保的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許應騤、袁世凱等人當然也都很清楚。但李鴻章張之洞們之所以仍然敢這麼做,原因當然是,在他們看來,義和團的危害比洋人大多了,而洋人正在做他們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也就是剿滅義和團。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當然也在於,他們很清楚的知道,現在的朝廷早已不是當初的朝廷,他們就算是這麼做了,朝廷也無如之何,拿他們沒什麼辦法。戰爭總是要結束的,朝廷依然要靠他們這些人來維持統治。所以,在他們看來,他們這麼做反而更忠於朝廷的根本利益。

但危險之處在於,如果當時八國聯軍的進攻再順利一些,義和團的抵抗再差一些,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以及朝廷的親貴大臣都成了俘虜,這些參加東南互保的督撫們又當如何?是另立一個皇帝,像南明那樣,還是像契丹俘虜了後晉末帝之後的劉知遠一樣,乾脆自立為帝?

反過來說,慈禧太后之所以下決心用義和團來抵抗列強,除了列強在戊戌政變中支持光緒皇帝之外,是否也是因為她已經看到了這些地方督撫們正在挾洋自重,朝廷正在對他們失去控制能力,所以她要故意和這些地方督撫們對著幹?

無論這個問題的回答如何,東南互保引發的另一個重要結果便是,慈禧太后對參加東南互保的漢人督撫們從此不再像之前那樣充分信任了,而是有所保留的。在迴鑾之後,就開始逐步培養和提拔滿洲親貴,來替代這些和朝廷並非一條心的督撫大員。

而且,在之後的晚清改革中,這個趨勢也一直在延續,並逐步提高,直到宣佈實行憲政之後,乾脆搞出了一個皇族內閣,滿漢對立達到了晚清以來最嚴重的地步。當然,清朝也在這種折騰中逐步解體,到武昌起義槍聲一響,各地的滿洲大員紛紛被殺,漢人大員則搖身一變,成了共和功臣。


蕭武



“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兩廣總督李鴻章故作糊塗、指鹿為馬道;湖廣總督張之洞,直接選擇無視朝庭上諭,斥言“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其他各督撫,如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均結聯相協與洋人達成互不攻擊的協議,史稱”東南互保”。協議的前提,是各行省均不出兵北上勤王,任由英美等八國聯軍進擊京畿、剿匪篡朝。

封疆大吏忤逆悖反的情況,對於二千年以來,慣常了皇權獨栽制的中國封建社會來說,真的是個大大的意外。大清這是怎麼了?北上勤王的上諭,為啥會被東南各省的督撫群起而違之呢?何況,號稱“大清的裱糊匠”的李鴻章競領銜抗旨,這又是為何?實際上,做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榮祿更是語出驚人,他對李鴻章曾意味深長地說,”對於北京的諭旨,不必繼續予以重視。”身為郵政大臣的盛宣懷,更似陽奉陰違、牽線搭橋,極力把東南各督撫捏弄在一起,去搞偏安一隅的”東南互保”。




下面分折一下,”東南互保”這個標誌性事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東南互保”是由義和團之亂首先引起的,義和團由一些拳匪和鄉民組成,他們專殺洋人、衝擊教堂。之所以這樣,原因很多。有洋人囂張欺壓良民引起的,有傳教時文化衝突引起的,也有愚昧無知所引起的,更有壞人挑撥造謠所引起的。原來這個散亂的團隊,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還與歷史悠久的“白蓮教”有點兒關係。但隨著各列強不斷掀起瓜分中國的熱潮,”滿漢之辯”慢慢地讓位於”華夷之爭”。於是,義和團又打出了“扶清滅洋”的旗號。結果被滿清統治者結結實實利用了一把。

“義和團”攻打租界、殺戮洋人的行為,顯然讓各列強瓜分中國的步伐,受到了一定的干擾。加之老妖婆、西太后的放縱匪患、宣戰列強之舉,讓貪婪的英美等列強,不禁怒火中燒,劍指清廷。這裡先要介紹下背景,為何猶若沉痾難治的大清末朝,會不可理喻的,向11國列強同時宣戰?大清連一個列強都打不過,同時向多國宣戰,豈不是自掘墳墓?原來,列強們一直要求老妖婆慈禧,歸政於代表著變法維新的光緒皇帝。這樣,就直接觸犯了西太后投降賣國的底線。


歷經三朝風雨滄桑、精明如斯的老妖婆,卻是個正兒八經的政治家。完全不是光緒帝、李鴻章、張之洞、康有為、袁世凱這類帝臣文人可以相比。她陰狠毒辣、政術嫻熟、胸含韜略、縱橫捭闔。一眼就看穿了列強的圖謀所欲。要我死,你列強也爽不了。招拳匪進京,利用匪力,四處殺人放火,自己則帶著人質光緒遁逃西安,暫避兵鋒。要不是晚清這輛叮噹響的破車,把她帶進溝裡,換作中興盛世,老妖婆未免不是另一個武則天。所以,公道地說,政冶家也是人,也要循世依勢而為,也須順著潮起潮落。沒有誰天生願意滿大街,找別人去割地賠款。但讓泱泱大國,如墜煉獄而不能攀援而出,老妖婆自罪當首位。

話說八國聯軍氣勢洶洶、攜槍帶炮,準備讓慈禧嚐嚐工業化量產武器的厲害。轉念一想,惡虎也難架群狼呀,各地清兵如若勤王合圍,估計並不好玩。再說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又是各列強的利益淵藪,其中英國的利益還特別的大。列強們不會僅為歸政之事,棄東南富庶之地不保。正在一籌莫展之時,榮祿私語李鴻章之“對北京的諭旨,不必繼續予以重視。”引起了列強們的注意,遂在買辦盛宣懷的聯絡下,策動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督撫,放棄北上勤王,協議東南各行省和列強行互不侵犯的之策。



真乃咄咄怪事,京城受到列強們的攻擊,拱衛戍境之各地方政府竟自行其是、放棄勤王。此一迷;勉力柱國、殫精竭慮,為大清到處堵漏補缺,卻唯恐不及的李鴻章竟離奇率先發難,秉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不徹底的洋務派張之洞,這次倒徹底倒向洋人,與滿清皇朝決裂,次第抗旨,發“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等滅族藐上之語。此二迷;

各督撫雖經洋務洗禮、卻也是久經清廷調教之封疆大吏,為何短時間內,冒撤職滅族之險齊心協力、與列強協議互保,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易以放棄勤王京師之利。此三迷;難道各大吏不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為何慈禧回京後,沒有對各督撫進行追責,反而大加賞賜。如果是朝庭失去了對各地的控制力,那事後各督撫調動遷職,還是很正常呀,叫誰誰聽話,此四迷。種種跡象令人疑竇叢生。

不錯,自道光帝起,積弱積貧的大清王國,自朝庭借重團練剿匪開始,滿漢漸次易勢,漢督撫地位上升。直到晚清,漢督撫更是挾團練自重,借厘金自肥。可也沒聽說過,那個督撫敢挾洋自重、舉旗另立呀?慈禧西遁之後,李鴻章還不是乖乖地到京,轉著圈與洋人們談判、簽訂各種條約、處理各種善後事宜,以迎太后歸京重冶。所以,這分明是局大棋。一盤由慈禧太后所設,大大的局。老妖婆,把各方勢力瞧個明明白白、洞若觀火之後,設個局把中外各方都裝進去,巧妙平衡了利益,再保住她那個垂簾聽政、統治全國的大局。

首先,東南一隅屬富庶之鄉,不誇張的說,競東南之力,雖有列強奪利,然而,隨著工業化漸起,生產力的提高,不僅可補西北之虧,還可盡敷全國之用,東南對於列強,屬於要保之地;對於大清朝庭,更屬必保之域,失去了東南,對於列強就是少塊大收益,而對於清廷,分明是滅頂之災,直接玩完。換句話說,此刻的東南的安定,遠比京城安全要重要的多。所以,老妖婆情願倉惶西遁,暫避兵鋒,也不願東南數省,這座青山稍有閃失。



而且,還要教訓下列強們,叫他們嚐嚐逼她卸權的後果。慈禧不惜突破官匪天敵之深塹,為義和團正名,利用這個棋子去騷擾列強,並順勢向11國宣戰。企圖以此對內攏歸民心、對外宣示攝政決心。告訴列強們,要在大清國撈利益,沒有我幫著賣國,你們決沒有那麼順風順水。奈何洋人們,已經喜歡上維新變革的光緒帝,不信邪,一意孤行、步步緊逼京畿重地。

精明如猴的西太后自然知道,宣戰11個列強的後果,馬上打起包袱,倉皇出避,路上逃命之時,恰巧偶遇幾支軍隊。在軍隊護駕下,逃難變得象一場西巡之旅。到了終點西安,受到了當地官員士紳盛情迎送。試問東南半壁的督撫都倒戈了,這偶遇的軍隊、及所至駐樺之處,卻還支支耿耿忠心的護駕,地地歡天喜地的迎送,慈禧的運氣真是逆天了。這還不蹊蹺麼?唯一的正確解釋,就是慈禧政府,依然對各省、各軍有較大的控制力。東南督撫抗旨不遵,協議互保,不過是個明為抗旨、實為遵命設局的假象,只是不太方便告訴列強而已。

遍覽“東南互保“的協議,除解除了列強對東南各行省受當地清軍攻擊的後顧之憂,及清廷假手列強鎮壓義和團匪之外,它還具有約束、限制外國兵輪、軍隊等,肆意侵擾東南各行省的作用。在北方陷入危機的情況下,東南一隅完美地避免了義和團與八國聯軍的戰亂之波及,保住了大清國力、經濟源泉的發展。清廷於光緒26年7月26日,以光緒帝的名義下了個”罪己詔”,”各直省督撫,更宜整頓邊防,力固疆圉。前據劉坤一、張之洞等奏,沿海沿江各口商務照常,如約保護。今仍應照議施行,以昭大信。”

慈禧的這個舉動,既在萬急之中,給了上凳還想上桌的列強們,一串響亮的耳光;又給維新改良派的光緒帝等人,一個隱晦的懲戒;還順勢借了洋人之手,滅了實在不好意思消滅的義和團;最重要的是,保住了慈禧繼續統治中國的物質基礎,同時,向國內外宣告,大清冶國,捨我其誰!不得不說,老妖婆有著幹練的政冶手腕,優秀的洞察、決策能力,和遊刃有餘的捭闔手段,可惜生不逢時,若降於盛世,又是個武曌大帝第二,也說不定。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南互保確實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從東南互保條約生效的那一刻,也就意味著東南各省已經在事實上脫離了清政府的控制,所謂的中央政府,已經名存實亡。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東南互保條約:

東南互保條約簽訂時間:1900年,正式八國聯軍侵華的十年;

東南互保條約的參與成員: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以及西方列強參戰各國;

東南互保條約的主要文件:《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

東南互保條約的主要內容:上海租借歸西方各國共同保護,東南各省由各省督撫來保護。



通過以上這些內容,我們可以清朝的看到,所謂東南互保條約,是東南各省的督撫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撇開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簽訂的一個條約。

說白了,八國聯軍能夠長驅直入紫禁城,和東南各省完全沒有出兵阻擊有很大的關係。

對於清政府來說,東南互保條約的簽訂無疑是毀滅性的,但是對於整個中國來說卻是具有重大意義。

從東南互保條約生效開始,東南各省實際上已經處於半獨立狀態,清政府已經失去了掌控力。在這樣的局面下,革命勢力因此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東南各省應聲而動,紛紛宣佈獨立。

其次,在東南互保條約下,西方列強和義和團基本都沒有攻擊東南各省,為各省帶來了短暫的和平,因此一批實業得到了發展。特別是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漢地區創辦的一系列企業,取得了極大的發展,為中國的實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過,東南互保條約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通過東南互保條約,各地的實權派人物已經看到了清廷已經無力掌控地方 ,紛紛開始組建自己的勢力,從而拉開了軍閥混戰的局面。


時至今日,人們對於東南互保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東南互保是一種賣國行為,在列強入侵的時候,竟然和列強簽訂協議;

也有人認為東南互保,讓互保各省免遭戰火,經濟得到了一定發展,為日後革命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和經濟支持


小鎮月明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統治者狼狽逃出北京,最後簽訂了屈辱的《辛丑條約》,清廷統治搖搖欲墜。這場戰爭看似是清朝和列強的全面戰爭,但是最後卻演變成了北京的皇族勢力與列強之間的較量,因為當時清朝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列強達成“東南互保”協議,南方各省不但不支援清廷作戰,甚至於給列強提供了便利。“東南互保”可以說是一次地方實力派公然反抗滿清朝廷命令的事件,使得清廷威信掃地,地方獨立傾向大增,敲響了清朝滅亡的喪鐘。

因為列強包庇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還反對廢黜光緒帝,慈禧太后一直懷恨在心;後來在毓賢、剛毅等守舊大臣的忽悠下,慈禧相信了義和團“刀槍不入”、“槍炮不傷”、能消滅洋人的話,因此慈禧妄圖利用義和團打擊列強勢力,中外衝突不斷加劇,眼看著戰爭就要來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東南互保”出爐了。

從列強的角度考慮,在當時中國南方地區是當時列強在華的核心利益區,在此地有大量的人員滯留和投資,因此需要避免戰爭在中國南方爆發。從以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為首的地方督撫角度考慮,第一李鴻章等人清楚列強聯合有多麼強大,清朝打不贏;第二李鴻章等人都是漢族地主出身,受的是儒家教育,對於義和團這種借宗教迷信發展的組織天然仇視。因此雙方一拍即合,在大買辦盛宣懷的牽線搭橋下,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廣東巡撫德壽等人聯合與各國列強簽訂協議,保持東南各省的穩定。而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甚至於慈禧的親信榮祿雖然沒有加入東南互保,但也表示支持,稱清政府向十一國列強宣戰是受到義和團脅迫的“矯詔、亂命”。

“東南互保”實質上就是地方實力派拋開清廷單幹了,不再遵守朝廷的聖旨行事。“東南互保”協定主要有9條,總結起來就是清朝督撫和列強劃分了勢力範圍,雙方各自守護自己的地盤,保護中外商民人命、產業安全;雙方的部隊不能隨意靠近或進入對方勢力範圍,有調動要提前告知;雙方共同鎮壓義和團,防止義和團勢力蔓延到南方等等。還有一條最重要的密約,就是一旦開戰後列強攻佔北京而且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全部死亡,就建立以李鴻章為總統的新政府出面與列強談判,支撐局面。

對於“東南互保”這件事是很難下定義的,要是從中國抵抗外國侵略的角度看,張之洞等人私下和列強簽訂協議絕對算是賣國行為;但是從長遠看,張之洞等督撫的行為保證了當時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的穩定發展,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推動中國走進新時代。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清廷雖然還是名義上的全國統治者,但是因為“東南互保”的存在各地方實力派開始自行招募部隊,發展成了後來的軍閥武裝;同時清廷再也不能隨意任免地方督撫,必須要尊重各省份地方勢力的意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時候,各省外籍主官均被驅逐,部隊對於清廷也是聽調不聽宣,這才有了武昌起義一聲槍響,天下十五個省紛紛宣佈獨立的盛況。


當狗容易做人難


“東南互保”確實是晚晴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標誌著清政府的中央集權徹底瓦解,此後各省的割據愈發嚴重,為滿清滅亡後的軍閥混戰打下了基礎,但是我卻有些不同看法。

何為東南互保

1900年慈禧準備對列強開戰,併發布了詔書對內動員

“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這看似清朝的殊死一搏,孰料內部首先傳出了不和諧的聲音,李鴻章怒斥“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加上英國的串聯,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與列強達成了《東南保護約款》以成自保之勢,這便是“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的表面意義

從表面上看,東南互保是這些地方大員們只是出於自身考慮,維護了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但同時東南互保避免了戰爭,起到了保境安民的作用。

從另一方面來看,由於各省的公開抗旨,也標誌著大清中央集權瓦解,各省開始出現了割據軍閥化的特徵,從後期的一些資料顯示李鴻章等人已有在南京另立政府的打算。

這些都是賬面上的大家都能看明白的,下面我說說我對“東南互保”的理解。

東南互保隱藏的一些個人見解

東南互保的起因就是慈禧向十一國開戰。

以慈禧的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拳民的“神功”就是個擺設,別說向十一國開戰,僅僅是對抗一國尚且毫無勝算,但她偏偏自尋死路。有人說因為列強要歸政光緒,慈禧不得不開戰,做殊死一搏。可是明知毫無勝算,戰敗了也要歸政,況且到時候未必有好下場,還不如主動歸政,還能博一個美名。

所以在我看來“東南互保”可能是在慈禧的授意下達成的,理由如下。

1、慈禧開戰的理由其實很簡單,給數十萬拳民一個交代,對內聚攏人心,對外也要宣示自己不肯歸政的決心。

2、慈禧明知不可勝,更不想押上大清的國運殊死一搏,所以為了保住大清的命根子東南富庶地區,“東南互保”是慈禧希望看到的局面。

3、慈禧被八國聯軍趕出北京時,已經狼狽至極,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清政府已經基本失去了對各地督撫的控制,李鴻章等人若想要另立政府,此時時機已經非常成熟,“李大總統”閃亮登場成功概率極大,可是他們並沒有這樣做。

4、戰爭剛開始,李鴻章就離開了兩廣,在上海觀望局勢,慈禧剛到西安,李鴻章就開始和洋人議和,奉命議和的態度之堅決,並沒有一絲另立朝廷之意,從這點可以看出慈禧並沒有失去對李鴻章的控制。

綜合以上來看,這一仗必須打,東南必須要保,所以慈禧這邊宣戰,又暗中授意東南互保,慈禧一方面利用洋人的手解決了義和團,另一方面沒有將戰火燒到自家的“金庫”,自己吃點兒苦受些累從北京跑到西安就還算值得。


以上為個人看法。


一點點歷史


地方公開抗命,漢有七國之亂,魏有淮南三叛,唐有藩鎮之禍,明有四鎮之遇。威權下移,歷來都是王朝命運的節點。我們就從兩種不同的地方與中央鬥爭談起。

1、中央與地方的結構性衝突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大一統王朝。無數人都在追求大一統,劉澤華先生的“王權主義”對此有深刻闡述。

(中央集權與大一統)

同樣的,屁股決定腦袋,地方有地方的利益訴求,不可能與大一統完全一致。

這個結構性的問題顯然是不可能人為解決的

這種情況下,地方與中央的衝突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但不同情況下,1表現並不一樣。

2、一般的央地衝突

多數人擔任總督、巡撫這樣的大員,雖然來自中央派遣,但到了地方不自覺的會為當地著眼,而且其在當地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大局意識。

自然產生與中央的不一致。具體表現就是四個字:陽奉陰違

在面上要堅定的服從,但在操作上照顧地方打折扣。這在不同時期表現強度不一樣。比如康雍乾三朝的表現就很有差異性。

(地方分權)

3、疆臣成為藩臣

疆臣成為藩臣一般需要三個條件:兵權、財權、人事權

其特點是:公然抗命

這三個都來源於一點應對大危機。漢的分封因為同滅項羽與東方鎮戍;唐代藩鎮源自開疆拓土與平叛;

清的源自太平天國起義打亂正常秩序,江南督撫開闢了新的財源,且編練了軍隊,實實在在掌握了地方官員任免。

這種情況下就勢同藩鎮。到了剛毅南下劃分財稅,李秉衡閱視長江,朝廷組建武衛軍。強化中央集權。

(東南互保)

恰好朝廷戰略舉措失誤,自然公開抗命,勢同逼宮。

總結

東南互保是清末脆弱的中央與地方關係的集中體現,地方督撫可以公然抗命,無視朝廷威嚴。這對央地關係與王朝命運自然是天崩地裂的大事件。

參考文獻:

戴海斌.上海製造局:影響“東南互保”進程的一個關鍵因素[J].軍事歷史研究,2016,30(02):51-63.

戴海斌.“東南互保”究竟有沒有“議定”約款[J].學術月刊,2013,45(11):162-171.

彭淑慶,孟英蓮.晚清東南督撫的地方自治思想探究——以李鴻章、張之洞和劉坤一為中心[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8(06):128-138.

戴海斌.外國駐滬領事與“東南互保”——側重英、日、美三國[J].史林,2011(04):105-114+190.

郭繼武. 東南互保與晚清政局[D].中央民族大學,2010.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可以的說,東南互保首先說明的就是晚清已經進入藩鎮局面,而在民國最終形成,第二就是我們必須感謝東南互保,如果沒有東南互保,當時中國就會徹底糜爛下去,就此進入“無政府狀態。”我們也必須承認,三大總督維護的首先是個人利益,有待價而沽的意思。但客觀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東南互保是由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聯手促成、起因就是在1900年慈禧下令向西方列強宣戰並頒詔義和團發起全民抗戰。引發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可是滿清的三大總督拒不承認慈禧的宣戰詔旨,斷然拒絕執慈禧代表朝廷的宣戰旨意,三人統一認定朝廷宣戰旨意屬於“矯旨、亂命”,說白了就是假傳聖旨。三大總督等東南各級官員士紳聯合起來,宣佈與八國聯軍合作,作為地方督撫居然代表朝廷和八國聯軍單獨達成媾和,目的就在與在慈禧(朝廷)與八國聯軍的戰爭中保持中立。在此期間,不向朝廷納稅,不派軍隊,而且將他們實際控制的海軍艦隊不許北上,由於此導致慈禧敗走北京,最後只能孤兒寡母逃往西安,致使中國簽下奇恥大辱的《辛丑條約》。

三大總督身後是誰,換句話說他們的後臺是誰。很簡單,他們的後臺就是當時已經初步形成規模的資本家,官僚資本。他們為了怕戰爭造成損失,害怕自己的利益遭受到傷害,所以他們竭盡所能避免戰爭,避免戰爭波及到長江以南。在其中出力最大的就是狀元出身的張謇。當狀元和清流的時候,他可以彈劾李鴻章畏敵避戰禍國殃民,因為那時候他是官員,現在他強烈反對戰事。甚至必要時候,願意擁護李鴻章為總統,因他現在是當時滿清最大的私營紡織廠最大股東。立場不同自然就不一樣了。

首次反對慈禧向西方列強宣戰的就是李鴻章,與西方打了輩子交道的李鴻章知道慈禧的行為無疑是作死,完全有亡國之於。所以他才有“亂命”拒不奉詔之說。李鴻章的行為得到了東南各省督撫的支持,湖廣總督張之洞則提出萬一慈禧光緒死了。選舉“李鴻章大總統”方案:則代表朝廷行事主權,避免中國陷入無政府狀態,以李鴻章為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李鴻章幕僚劉學詢聯繫孫中山謂:“傅相因北方拳亂,欲以粵省獨立,思得足下為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而兩江總督劉坤一則對所有來自北京的電報置之不理。如此行徑也實在是無可奈何之舉。

東南互保的協議第一,使得除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避免於八國聯軍戰亂侵擾;讓 八國聯軍的入侵的損失也降低到了最低點,我們在這一方面無論出於何種想法也是必須給與肯定的,如果東南各省督撫遵從慈禧的意見後果將不堪設想。第二,東南互保是中國的最大利益,在八國聯軍大兵臨境的時候,已經能夠選擇的最好的選擇,尤其是東南互保的官員都是漢官。而與八國聯軍打仗都是滿清官員、這也造成了漢族官員在慈禧死後,徹底控制了地方,而滿清實際上啥也掌控不了成為了事實。一就此造成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

如果說《辛丑條約》是滿清的棺材話,那麼,東南互保就是滿清的最後一個棺材釘子。也由此造成中央政權完全失去威信 ,漢人地方軍閥集團勢力空前加強與崛起。滿清已經失去代表國家的資格和能力,東南互保說白了其實也是投降,但這種投降是有條件的,也許可以叫做妥協,東南互保的協議也間接地保護了大批的革命黨,這也是為何在東南地區的武昌發生辛亥革命的原因。


說三大總督領銜東南督撫集體賣國是不對的,他們應該說是維護了國家的基本法統,維護了半壁江山的穩定,積極的意義是巨大的。但而後造成的惡果就是滿清徹底地喪失他的合法性。“聖旨”的權威不在,大清的覆滅其實也就不遠了。


清水空流


對於東南互保問題,我看了相關資料,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有如下看法:

首先,反映了清政府【防民甚於防列強】的賣國政策。本來,清政府己同列強深度融合,形成了共同防民的利益共同體。義和團的興起,出乎清政府所料。對列強宣戰也是迫不得已。實際上列強與清政府共同將義和團以及活動地區當作了匪兵及匪區。怎樣防止匪患擴大呢?他們想了一個東南互保辦法,建起了一道防火牆。你看義和團不到那裡,列強也不去,相安無事,親如一家,哪象交戰的敵國?事後,李鴻章北上,擔任救國的和談代表,和列強談賠款額度,很辛苦,賺了國人很多眼淚。其實呢?慈嬉說過了,寧贈友邦,不與家奴。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辛丑條約賠款再多,也是老百姓的事,與官僚何干?結果十年後,清政府傾覆,而辛丑賠款賠了幾十年。

其次,是帝國主義保護勢力範圍的需要。翻開歷史,你會發現,十九世紀未,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長江流域被英國瓜分,兩廣被法國瓜分(具體看時局圖)。國土都比瓜分了,你都成了人家的領土,東南互保保誰?這不是很明顯,替英法帝國看家護院,防止義和團戰火南燒?難能可貴的是,義和團運動之後,帝國主義不再提瓜分中國了。不然中國現在比印巴分治亂得還厲害。

其三,統治階級私利互保的需要。誠如有人所說,慈禧雖然宣戰,隨後又逃出北京,但她確實想保住東南半壁的財稅之地,供她揮霍。而李鴻章等幾個漢臣,做到督撫位置確實不易。君臣幾經商議,很快就東南互保達成共識。結果出現了南和北戰的奇觀。在這裡,國家主權呢?人民利益呢?全不考慮了。從東南互保的出籠,完全可以看出,中國已完全淪為帝國主義殖民地,清政府早己成為列強的看家護院走狗吧了!

義和團運動之火剛剛熄滅,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又興起。而運動興起的地區就是東南互保地區。可見即使清政府防得了義和團,卻防不住民主運動。以孫中山的同盟會為領導力量,又是十年,到武昌起義時,運動達到高潮。清政府轟然倒地,東南互保的功臣們也隨清政府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

由此可見,東南互保讓人民看清了清政府偽善的面目,從此不再抱什麼幻想,繼續革命,經四十多年的奮鬥之後,終於迎來了獨立自由的新中國。


青春舞動中國


東南互保是晚清非常重要的事件,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加速了滿清的滅亡,預演了民國軍閥割據。長文預警,本文解釋了滿清滅亡和民國軍閥混戰的原因,請一定看仔細。

其東南互保對於滿清來講是將地方和中央的分歧給公開化了,自此以後,滿清就像是董卓之後的東漢,慈禧成了漢獻帝一樣的存在了。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觀念,東南互保不是滿清中央和地方分道揚鑣的開始,而是雙方分歧的結果。

那究竟什麼時候滿清的地方都撫開始有了對抗滿清中央的實力呢?答案就是天平天國時期,由於滿清的主力軍—八旗軍、綠營軍已經喪失了戰鬥力。



在太平軍勢如破竹的攻勢下,滿清正規軍一觸即潰,不得不派遣大臣組織團練,重新組建軍隊,這就是湘軍和淮軍等軍隊的由來,此後地方督撫有了軍隊。



編練軍隊需要錢,但是當時的滿清財政困難,難以維持軍費開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地方軍隊開始自己收稅,這就是厘金制度。

厘金最早出現於1853年,江北大營為籌措鎮壓太平軍的軍餉,開始對揚州地區的土地徵稅,每畝20文到80文左右,同時對米店的米每石徵收50文。隨後徵稅範圍遍及百貨。到了1862年,厘金制度已經遍及全國各省,地方督撫有了充足的財源。



在地方督撫有了軍隊、財源的情況下,就成尾大不掉了。曾國藩編練的湘軍雖然在太平天國運動後被解散,但是湘軍系統里人才輩出,位列地方大員的人很多,勢力猶存。

滿清對於這種可以說是半獨立的勢力,可以說是狗咬刺蝟無從下手。想剿,但是他們沒有公開造反,想內部瓦解,但是效果很差。如兩江地區,曾國藩離任兩江總督後,慈禧派遣馬新貽接任,但是上任不久,馬新貽在閱兵回官府的路上,居然被刺殺了。



要刺殺一個戒備森嚴的一品大員的官員,這難度可想而知,馬新貽的被刺,肯定是有內應的。但是主審的曾國藩卻將案子判的含糊其辭,只認定是刺客的個人行為,這就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

刺馬案的說法很多,傳的最多的就是馬新貽帶著慈禧的密令,要對兩江地區的湘軍系人馬下手,故湘軍出手刺馬,所以馬新貽的被刺才這麼容易。經此一役後,慈禧知道兩江地區是鐵板一塊,就不再插手了。

電影投名狀就有刺馬案的情節。

當然滿清也不是沒有勝招,在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裡,滿清藉著湘軍系的失誤,狠狠地打擊了左宗棠的“兩湖派”勢力。



在此後,滿清和地方實力派一直處於互相攻伐,但是鬥而不破的情況下。雙方沒有撕破臉,也承認滿清中央的地位,但是就是聽調不聽宣,保持半獨立勢力,如果一切不變,這種均勢還會持續下去。

但是,義和團事件打破了這一均勢。我們知道,大使館代表國家主權,攻擊大使館等同於宣戰。滿清利用義和團來攻擊各國大使館,試圖驅虎吞狼,但是這隻狼卻是隻大恐龍,義和團吞不下,這隻大恐龍發飆衝著滿清來了,這就是八國聯軍事件。



在這需要給慈禧洗一下,很多傳聞都是慈禧要對十三國宣戰。但是事實上,所謂的宣戰詔書,實際是發給地方督撫的動員令,根本就沒發給洋人,所以慈禧根本就沒有宣戰。



地方督撫可是幾十年的官場混出來的,一看詔書就知道是會有什麼後果,這慈禧老孃們是要拉著中國去陪葬。故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一起和各國簽訂《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此舉保全了東南半壁江山免受戰火。這就是所謂的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後,滿清中央權威顏面掃地。在此事件前,滿清中央還可以通過人員調動等牽制地方勢力,在之後,滿清中央對地方政權再無任何約束之力。

而地方勢力有厘金提供財源,可以編練只忠於自己的軍隊,使各省逐漸形成了軍閥,只要風頭一變,立馬就可以變換王旗。這也就是武昌起義後,短短几個月,就是10多個省宣佈脫離滿清而獨立的原因,這也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來源。



歷代中國,一旦中央喪失權威,則必定帶來很多災難。例如董卓率軍入京,廢漢少帝立漢獻帝,自此漢朝中央權威喪失,各地州牧軍閥化。唐代李隆基被安祿山趕出長安,自此地方節度使也成了軍閥,釀成後來的五代十國。

東南互保的就相當於是滿清的董卓入京和安祿山判亂,宣判了滿清的死刑。



最後不得不吐槽下被稱為完人的曾國藩。在太平天國覆滅後,曾國藩坐擁天下精兵,若重拾洪武帝驅除韃虜的口號,恢復華夏故土,那就沒有孫中山什麼事了。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中央權威,斷絕地方勢力的崛起之路,可避免後來幾十年的內戰。只可惜曾國藩的格局還是不夠大,只有臣子之心,沒有天下之心。


采薇讀史論今


東南互保作為晚清地方上的一件大事,短期內使得中國華北以外的地區沒被侵略,但實則激化了清廷內部中央與地方,滿人與漢人的矛盾。

東南互保發生在庚子國難時期。雖然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根本原因在於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但直接原因卻是清廷己亥建儲所引起的一大部分連鎖反應。

慈禧太后要廢掉光緒另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皇帝。但引來了列強的反對。這讓慈禧太后和端郡王大為不滿。又由於此時民間義和團扶清滅洋,因此慈禧太后希望藉助義和團以及勁旅八旗來教訓教訓洋人。

五年前清政府尚打不過日本,五年後清政府居然要和十一國宣戰,這的確讓人感到啼笑皆非。朝中有識之士紛紛勸諫慈禧太后,但由於剛毅,載漪等人的堅持,最終還是爆發了戰爭。

慈禧太后下令天下兵馬勤王,但地方督撫卻消極應對。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山東巡撫袁世凱都按兵不動,他們的理由很簡單,打不過。

因此,他們繞開朝廷,自行與英法等國媾和,史稱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的影響兩方面看待,一來確實保護了地方不受到侵略,但也使得列強能夠集中力量打北京,最終造成了庚子國難。

這件事可以說是第一次,地方官明目張膽的和中央對著幹。而且更讓慈禧太后憋屈的是,辛丑條約的談判還得靠著他們,還得說他們做的對。這無疑使得地方和中央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

再者,由於東南互保的漢族官僚主導了辛丑條約的談判。很多滿洲貴族被列為戰犯處死,流放。這也激化了滿漢官僚群體的矛盾。

此事使得清政府的離心力不斷增強,滿漢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猜忌不斷。這也間接導致清政府在武昌起義之後迅速分崩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