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約會」普京,美俄握手言和,歐盟麻煩大了

據法新社消息,俄羅斯克林姆林宮28日說,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將於7月16日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會晤。《紐約時報》稱,普京和特朗普將舉行“一對一”會談。

特朗普“約會”普京,美俄握手言和,歐盟麻煩大了

這算是近期國際政壇中比較重量級的新聞了。雖然特朗普這兩年跟普京也見過好幾次,不過那都是在國際場合,這種一對一的專程會晤,這還是兩人的頭一次。考慮到美俄自烏克蘭危機後針鋒相對的態勢,以及美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以及二者在敘利亞的玄妙博弈,現在川皇、普皇會晤消息的爆出,似乎昭示著,美俄關係即將逆轉,二者極有可能化干戈為玉帛。

當然,這場會晤也並非毫無根由。畢竟特朗普有意緩和對俄關係幾乎是世人皆知的,甚至在其當選總統前,就已經被寫入了競選綱領。只不過,特朗普上臺以來,在美俄關係上一直受到強力掣肘,自己也被攪合進了“通俄門”,搞得灰頭土臉。現在,“通俄門”依然風波未平,而且前段時間他作為總統,還被國會限制瞭解除對俄製裁的權力,這種情況下,特朗普依然決定會晤普京,這就有點意思了。

特朗普為什麼要這麼做?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美國之前為什麼要嚴厲打壓俄羅斯。

其實美國之所以在烏克蘭危機後嚴厲壓制俄羅斯,其本身就是一種長期國策的延續。畢竟當年的蘇聯是美國的唯一勁敵。現在雖然蘇聯已經完蛋,俄羅斯也今非昔比,但仍坐擁170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國土,其核導力量也依然與美國分庭抗禮。龐大的體量,決定了俄羅斯依然有不遜於美國的強大地緣潛力,只要國家中興,完全可以重回超級大國地位。

這當然是美國不能接受的。所以,美國要想確保霸權,就有必要趁他病要他命,不斷壓縮俄羅斯勢力範圍和生存空間,打壓其發展勢頭,甚至將其二次拆解,讓其最終喪失威脅美國的可能。

而在操作層面,當今世界,唯有中俄具備顛覆美國霸權的地緣潛力,所以壓制中俄,也是美國維護全球霸權的必須。只不過在具體操作上,美國也必須有個輕重緩急。而在美國看來,俄羅斯明顯更加虛弱,且經濟上又與美國關聯不深,再加上作風強硬,所以便將俄羅斯作為首要攻擊對象。

而在思想認知層面上,美國對俄羅斯的敵意也是根深蒂固。冷戰時代的意識形態鬥爭就不說了,現在的俄羅斯,雖然已經放棄了紅色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制度,但其現實體制依然與西方有極大的差異性,甚至可以說是對立和衝突。而作為所謂的“民主燈塔“,作為所謂“普世價值”的捍衛者,美國人在心理認同上,天然對俄羅斯的這一套有極強的排斥。

當然,如果要按這一套標準,那相較於俄羅斯,中國更不為西方聖母所容,甚至可以說更加敵視。只不過中國近代以來長期貧弱,近年來雖然國力復甦,不過一直韜光養晦,在西方面前經常裝孫子,面對西方的一些進逼和欺壓,也多以忍讓為主,展現出弱勢形象。中國的這種玩法,從不好的層面說,加重了西方大眾對華的心理歧視,但從好的方面講,也確實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他們對中國的敵意和戒備。

特朗普“約會”普京,美俄握手言和,歐盟麻煩大了

而反觀俄羅斯,冷戰時期蘇聯給西方留下的強勢印象根深蒂固,現實中又以展示強硬為主,這使得西方大眾對俄的恐懼遠勝對華。再加上中美在經濟上的利益關聯和捆綁遠勝於美俄——這意味著美國想對中國開刀時,會受到強力的內部掣肘;而對俄羅斯,則沒有這層顧忌。

鑑於此,美國在應對中俄兩大對手時,選擇了先易後難,主要從相對容易打壓,且沒有太多顧忌的俄羅斯身上開刀,中國則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

而挑起烏克蘭危機,打壓俄羅斯的最後一個目的,則是捆綁歐洲。歐洲是美國最重要的戰略盟友。但對歐洲來說,他們也同樣比較強烈的獨立訴求,並不甘心於完全依附於美,為此歐洲組成了歐盟,甚至還搞出了歐元,與美國爭奪金融霸權。

美國不能讓歐盟與自己解綁,也不能讓歐元威脅美元,這種情況下,借烏克蘭危機制造歐俄地緣政治衝突,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歐俄對抗加劇,美國作為歐洲保護者的地位就會凸顯,歐洲對美國的依賴就會加深;而且歐俄地緣政治衝突,也會對歐洲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進而影響到投資者的信心。這樣一來,美國就可以實現對歐既打又拉,強行捆綁的目的。

只不過,世易時移,隨著特朗普的上臺,上述導致美俄對抗的客觀條件,都逐漸發生變化。

首先就美國而言,前些年其以俄為主的打法,雖然確實重創俄羅斯經濟,但卻並沒能讓普京屈服——克里米亞照樣歸俄,敘利亞也照樣俄羅斯佔上風,俄羅斯內部經濟雖然困難了些,但也遠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而且美國的搞法還撩起俄羅斯民族主義情緒,使得民眾普遍將俄羅斯的困境歸咎於美國的打壓,這種背景下,以強硬風格示人的普京,其支持率並未受影響,政治地位依然穩固。

這實際上意味著美國先俄後華地緣戰略的失敗。而之所以失敗,原因也很簡單——由於美國不能夠制止中國向俄羅斯輸血,這使得俄羅斯即便經濟上受西方制裁,但身後依然能有強援支持。雖然這種支持,並不足以完全抵消西方制裁帶來的負面影響,但穩住局面還是不成問題的。

而由於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壓力主要施給了俄羅斯,這就給中國提供了一個相對較平和的戰略空間。這些年中國國力猛增,地緣影響力也不斷釋放。隨著一帶一路的鋪開,中國近年在南海、東南亞乃至南亞、印度洋地區都取了了不小的成果,這自然會引發美國的警惕。

這種趨勢,自然讓美國感受到威脅。對美國來說,如果能懟贏俄羅斯,那暫時對中國隱忍也是可以接受的。但由於中國的支援,擺明了俄羅斯很難被懟倒,這樣美俄博弈就成了無意義消耗戰,而與此同時中國卻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如果這種局面再持續下去。美國其實是很吃虧的。

特朗普“約會”普京,美俄握手言和,歐盟麻煩大了

既然如此,還不如調轉槍口,放過俄羅斯,把主要精力轉移到中國身上來。

這也是切實可行的。畢竟美俄博弈,本身是美國挑起的,目的其實是侵奪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而以俄羅斯的現狀,它本來就既無能力,也無慾望去威脅美國,能守住自家殘存戰略空間,它就已心滿意足。這種美攻俄守的局面,意味著只要美國不再進逼,俄羅斯是完全樂得答應的。

而中國不一樣,中國本身是一種地緣影響力的釋放,是對以前影響力未曾實際性觸及地區的拓展——雖然這些地區本身也不是美國的地盤,但作為全球霸主,美國總會想當然的認為中國的這種做法,這是對自身利益的威脅和侵犯。基於這種邏輯,中國地緣政治威脅在美國認識中的重要性,也在美俄之上,而且不可調和之處也更多。

美國不可能長期跟中俄兩國同時博弈,既然中國已經被列為主要遏制對象,那與俄羅斯緩和關係,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而就美國自身而言,這兩年其思想環境和經濟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特朗普上臺後,大搞單邊主義,推崇美國至上。思想層面,在“民主燈塔”內部曾經至高無上的所謂“普世價值”、“政治正確”已經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這種衝擊,不僅在政壇削弱了一向反俄的建制派力量;大眾層面,美國人的思想認知正逐漸向“實用主義”“現實主義”轉移。

這種變化,使得俄羅斯這個構建於原先“政治正確”基礎上的所謂“頭號大敵”,被美國人所厭惡的程度已經有所降低。與此同時,在實用主義、現實主義的視角下,中國這些年的發展和地緣拓展,以及與美國的博弈衝突,對美國政治決策和大眾認知造成的衝擊也逐漸加強到了一個量級。

同時,由於特朗普秉持貿易保護主義,對中美經貿關係也是持打壓態度,這意味著中美建立在經貿關係上的利益紐帶,已並不被特朗普所十分看重。他在做出對華決策時,受這方面因素的掣肘明顯要比前任奧巴馬等要小的多。

這種此消彼長,以及環境和認知的改變,使得美國對華的態度逐漸趨於強勢,而美俄關係這邊,則已經具備一些變化基礎——即便這種變化並不足以完全顛覆美俄現有格局,但一定程度的改善,條件還是比較成熟了。

這是從美國對中俄兩國關係聯動考量來所的。而在歐洲方面,現在的美國,也沒有必要再用俄羅斯來進行捆綁。

以前奧巴馬借烏克蘭衝突挑起西方對俄製裁,是基於傳統戰略思維,利用他來捆綁歐洲,藉機強化對歐洲的鉗制。只是這種玩法,也意味著美國要肩負起保護歐洲的責任,在與俄對抗中也要挺身而出——這意味著美國也要為此消耗自己的資源。

但特朗普現在擺明了是要搞孤立主義,不僅不再強行捆綁歐洲,反而想方設法卸掉自己肩負的責任,減少美國為此承擔的消耗。在連北約經費開支,都要逼歐洲分擔的大背景下,特朗普又豈會願意再去承擔什麼對俄製裁,以及抵禦歐俄地緣政治風險的資源消耗?而在是要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思維主導下,美國先強綁歐洲上船,然後自己又率先跟俄緩和關係,這種始亂終棄,拿歐洲開涮的行為,特朗普玩起來更是毫無顧忌——畢竟對已經退出了無數個協定的這位大佬來說,這點子不厚道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國際格局的變化、美國內部政治格局和思想潮流的改變,以及特朗普不同於傳統建制派的執政理念,這三者交匯,最終推動了這次美俄芬蘭峰會的發生。

當然,一次芬蘭峰會,並不會解決所有問題。畢竟美國內部的反俄勢力依然有不小影響,國際格局方面的掣肘;就是特朗普本身,在通俄門還沒有完全洗清,中期選舉也還沒最終塵埃落定、國會禁止其解除對俄製裁的限令尚未解除的情況下,他也未必會將美國傳統對俄戰略全方位推到重來。但既然開了這個口子,特朗普的戰略思路就已經很清晰了。至於接下來,只要特朗普的政治根基更加穩固,他的政治理念能得到更廣泛的支持,美俄緩和,基本上已經是不可改變的方向——能不能成不好說,但往這個方向努力,特朗普肯定是會竭力去做了。

那麼,美俄緩和,對國際格局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尤其是,隨著美國從俄羅斯方面逐漸騰出手,它又會對中國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中國該如何應對?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海外風雲系列1851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君海外風雲系列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