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式半自动步枪,跨越半世纪的经典

56式半自动步枪,是中国1956年仿制苏联SKS半自动步枪制造的武器。具有重量较轻、射击精度好、机构动作可靠等优点。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制式列装的半自动步枪,和56式班用机枪、56式自动步枪统称56式枪族。56式半自动步枪是步兵使用的单人武器,它以火力、刺刀及枪托杀伤敌人。

中国56式7.62×39毫米步枪弹,有效射程达400m,优等射手可以达到600米,集火射击可杀伤800m内集结之敌人。装上专用的发射器还可发射枪榴弹。

56式半自动步枪,跨越半世纪的经典

特点

56式半自动步枪为自动装填子弹的半自动步枪,具有重量较轻、射击精度好、机构动作可靠等优点,并装有折叠式刺刀,可以进行白刃战。自动方式采用导气式(活塞短行程),闭锁方式为枪机偏移式,实施单发射击,用10发固定弹仓供弹。

56式半自动步枪,跨越半世纪的经典

10发弹夹压入弹仓

56式半自动步枪系仿自前苏联SKS半自动步枪,1956年引进了前苏联的全套技术资料引进仿制。其改良之处有:以郓型刺刀替代原有之剑形刺刀(两种枪刺的56半自动都在装备)、把机匣盖联接嵌入护木内、以玻璃纤维枪托替换木托、并以冲焊件、冲铆件或精铸件替换部分模铸件。

56式半自动步枪,跨越半世纪的经典

战术版SKS

56式半自动步枪的瞄准基线长480mm,与56式冲锋枪的378mm相比高27%,同时该枪枪管比56式冲锋枪的长105mm,弹头初速相应提高了25m/s,达到735m/s,并且弹道更加低伸,因此射击精度更加优良,特别适合射击400m距离内的有生目标,弹头在1500m距离处仍有杀伤力。后来的63式自动步枪,设计初衷就是将56式半自动步枪的精度与56式冲锋枪的火力相结合,其枪管诸元与56式半自动步枪基本相同,因此单发射击精度也很好。

56式半自动步枪,跨越半世纪的经典

56冲

56式半自动步枪的原型SKS在苏联只是一种过渡性武器,很快就被AK47所取代。这与其设计思想的局限有关,因为SKS的设计初衷只是提供一种与德国G43以及美国M1半自动步枪相抗衡的武器。不过,SKS相对于二战结束后各国采用的半自动步枪,如比利时的FN49、法国MAS49/56、捷克斯洛伐克的Vz52/57等来说,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FN49和MAS49/56仍在沿用大威力步枪弹,而SKS开始使用中间威力型M1943枪弹,在体积、质量和后坐力上具有明显优势;而与Vz52/57相比,sKs的结构更简单、可靠性更高。还可以通过在枪口加装附件,发射枪榴弹或抛掷手榴弹,使该枪具备一定的反装甲和面杀伤能力。 虽然SKS在原产国的境遇只能用“生不逢时”来形容,但其仿制品56式半自动步枪却因为适合中国国情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倡导“全民性游击战争”的时代大背景下,格外强调步枪手以及民兵的作用,他们一般以远距离的狙击、伏击和袭扰为主要作战模式,同时弹药携带量有限,在这种前提下,56式半自动步枪是最合适的选择。

56式半自动步枪,跨越半世纪的经典

配有三棱刺刀的56式步枪

56式半自动步枪在中国军战士手中,创造了无数神枪手的传奇。1960年代闻名全军的“神枪手四连”有百名以上神枪手,其中特等射手占一半以上,理发员、卫生员、给养员都是特等射手,炊事员也全都达到神枪手标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孤胆英雄”岩龙,曾以该枪创造过125发枪弹连续毙敌56人的战绩。但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56式自动步枪远距离射击精度好的特点得不到发挥,扣一下打一发的半自动模式与10发的容弹量在越军广泛使用的AK47步枪面前常常显得力不从心。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国内最终设计定型了81式班用枪族,并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期投入使用。

56式半自动步枪,跨越半世纪的经典

老兵的81杠

服役历史

1950年代,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军工业。1956年,解放军定型了56式枪族并开始量产。50年式末56式半自动步枪大量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取代53式骑枪、日本三八式步枪和部分毛瑟步枪以及美国M1903式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制式步兵武器。一个陆军步兵班的典型配置是:7支56式半自动步枪、2支56式冲锋枪、2支56式班用机枪。

仪仗队的仪仗枪1962年中国和印度爆发边境冲突(参看中印边境战争),56式半自动步枪自装备后首次投入战斗,相比印军用的英制手动恩菲尔德步枪,56式步枪以其较高的可靠性及火力,配合56式机枪及56式冲锋枪,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终赢得战事。 1968年,63式自动步枪(外国曾称为68式)装备部队,取代56式步枪和56式冲锋枪。56式步枪其后拨入民兵部队。但到了70年代中期,63式步枪暴露出各种问题后终于撤装,部队重新装备56式步枪和56式冲锋枪。

56式半自动步枪,跨越半世纪的经典

56-1式半自动礼宾枪

1979年中越爆发战争(参看中越战争),在普遍使用AK47自动步枪的越南人民军的火力下,仅有具半自动火力的中国步枪兵显得相当脆弱。这加速了81式自动步枪的研制和装备。1981年当双方再次爆发流血冲突时,中国军队已经普遍装备81式步枪。

1985年,56式半自动步枪正式撤装,由81式步枪或56式冲锋枪取代。但56式半自动步枪仍装备民兵部队。现今,中国军队仅保留少数56式步枪作仪仗队的仪仗枪。

参与战役

1962年中国和印度爆发边境冲突(中印边境战争),56半自装备后首次投入战斗,相比印军用的英制手动步枪,56半以其较高的可靠性及火力,配合56式,压制住了印度步兵的恩菲尔德手动步枪,支持了中国军队最终获胜。60年代中,解放军展开大练兵,闻名全军的“郭兴福教学法”就是以装备56半为主的步兵分队为战术训练对象。1968年,兼顾56式自动步枪的连续火力与56半的精确射击优点,所谓“步冲合一”的63式自动步枪(外国曾称为68式)装备部队,取代56半和56式,56半其后拨入民兵部队。但到了70年代中期,63式步枪暴露出各种问题,当时部队有“还我半自动”呼声,后终于撤装,部队重新装备56半和56式。

56式半自动步枪,跨越半世纪的经典

63式半自动步枪

1979年爆发中越边境战争,战前中国步兵班中除班长装备56式冲锋枪外,其余士兵仍较普遍地装备56半。战争爆发前国防部紧急给部分参战部队换装56式冲锋枪,这是因为在两国边界一带的山地丛林环境中56半精确射击的特点多是无从发挥,反而在近战中火力远不如具备连发射击能力的自动步枪。AK-47系列枪支(包括中国军队装备的56式冲锋枪及缴获越军的AK-47/AKM突击步枪)因结构原因命中率较低,而中国军队因历史原因又特别喜欢对敌人做精确射击,因此在这场战争期间直接催生了中国军队对81式自动步枪的研制。1983年中越双方再次爆发边境冲突时,中国军队已普遍换装了自己研制的命中率较高、能够精确射击的81式自动步枪。81式虽然借鉴了AK-47的自动原理,但在导气系统、枪机、空仓挂机等也借鉴了56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