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忻州南高傳說:石盆的傳說

程嬰故里·趙氏孤兒的傳說故事

請輸入描述

「民間文學」忻州南高傳說:石盆的傳說

唐代詩人杜牧詩云:通竹引泉脈,泓澄深石盆。巜西遊記》第一回中也寫道: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誇。南高村是一片充滿傳奇色彩的土地,鳳雨飄搖,世亊滄桑,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南高東邊山上有一尊石盆,雖歷經風雨侵蝕而巋然不動,遍集甘霖滋潤眾生。列位,聽我慢慢道來。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高這個地方就有人居住生息。先是隻有一家,接著是兩三家,到後來有了十來家。人們倚靠金銀山,面對金山湖,日岀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其樂融融。遇上風調雨順之年,人們除飽腹外還略有盈餘。可趕上災年,人們就得過飢寒交迫的日子了,迫不得已,還得到山外邊去討吃要飯去。 一年秋上,幸得老天爺照顧,莊稼長得不錯,顆大粒飽,收秋後家家除留足來年的籽種外,還都有餘糧壓倉。正在這時,一日午後,從山那邊來了一位白髮蒼蒼丶銀鬚飄飄的老人來,約七十多歲模樣,看上去卻面黃飢瘦,衣衫破舊,左手拿著個大碗,右手拄著個棍子,明白人一看就是個乞丐。這老漢敲開一家門,央求給點吃的東西,主人應允,老頭飽食一頓。天將黑,熱情好客的南高人怕老人行走不便,便留他住宿。老人也不客氣,就不再推辭,在一戶人家裡住了下來,村裡人善待這位素不相識的老人,誰家有了稀罕吃的,都要給他送去讓他嚐嚐鮮。。誰知,這一住就是一年,老漢竟成了編外村民。

世事難料,禍福相倚。這一年,趕上大旱,天不降雨,地裡的禾苗枯萎了,老百姓辛苦勞作卻顆粒無收,欲哭無淚。到秋天,家家積存的餘糧所剩無幾,但人們還是拿岀僅有的窩頭稀飯來寬待這位老人,自家卻吃糠咽菜度日。過了些時日,連樹上的楊樹葉子都叫人們捋光了,地裡的野菜雜草也快挖完了。沒辦法,人們推舉一位主事的族長去面見老人,族長面有難色地打勸道:老人家,你看你來我們村也一年了,我們待你如何?老人面帶微笑說:好好好!族長又說,你看今年這年景你也看到了,真對不起,我們實在沒有能力讓你繼續吃下去住下去了,你看你能不能另選個地方,興許能找到一個更好的吃住地方,等明年年景好了,你再回來,好嗎?老人謝過之後說,那好吧,今晚子夜時分,我便離開,不過我有個要求,可否選上10個後生護送我上路。族長沒有多想,便答應了。 到了子時,村裡的10個青壯後生打著火把,踏著月色,護送老人上路。一行人走啊走,走到半山腰,便氣喘吁吁了。老人示意大家坐下休息一下,稍作休整再趕路。又走了個把鐘頭,一夥人走到一絕美處停下了。此處,樹木森森,鳥語花香,溪水潺潺,真乃人間仙境。只見老人走到一處石壁前,默唸口訣,轟然一聲,石壁裂開一個大口子,原來是一個洞門。洞很深,老人帶著大家往裡走,約半個時辰,停下了腳步。只見一個巨大的石盆實兀在眼前,老人口中唸唸有詞:石盆石盆快顯靈,快快變成聚寶盆,請把糧食送與南高人!聲若洪鐘,電閃雷嗚,石盆像人一樣欠欠身,發出行行行的聲響,眾人驚訝不巳。老人領眾人走上前去,只見巨大的石盆內,整齊地碼放著十份糧食,玉米穀子高粱還有蔬菜油不一而足。大家每個人一份,不多不少。老人捋捋鬍鬚,說道:這一年多虧了南高人,讓我吃的好住的好,謝謝你們。今年是旱年,大家有了困難,我自然要出手相助,幫助大家度過難關。隨後又對大家說,以後你們有了饑荒之虞,便可前來此處討要。老人把口訣告訴了大家,再三囑咐必須是今天的十個後生全來,切不可貪心,否則石盆就不靈了。說罷,飄然而去。這位老人原來是山神,喬裝到民間考察民情。眾人伏地而拜,山呼萬歲。

南高人遂後在山上建起了山神廟,祭祀山神爺爺,祈願地上沒有天上有,期盼山神爺爺使威生雲,使法生雨。從此,南高人靠石盆贏得人壽年豐,四季平安,地裡的莊稼長得越來越好,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人口也由幾戶十幾戶增加到了幾十戶。就這樣,又過了許多年。一天,當年十年個後生中的一位已到暮年,生養了九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他心想,如果能把這個石盆搬回家來,據為己有,那該有多好。他記得當初山神爺爺臨別時說淘寶必須10個人去,我有九個兒子再加上一個女婿,不是正好十個人嗎?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帶著九個兒和一個女婿上山了。走啊走,行啊行,終於來到了洞口。他口唸口訣後,洞門開了,石盆還靜靜地蹲守在那裡。他命兒子和女婿把石盆舁起來往自己家搬,無奈石盆太重了,剛走到洞口沒幾步,洞門便關閉了。而石盆也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重,一陣電閃雷鳴,風雨大作,石盆裡不停地聚水,越聚越多。再看那位貪心的老漢已變成了一棵老松樹,那十個兒子女婿也變成了十棵小松樹,至於石盆,穩穩當當地鑲嵌在半山腰。多少年過去了,石盆還在,人們永遠記得那位點盆成金的山神,也沒忘那位貪心十足的老漢做的糊塗事,人們也有了旱年敲鑼打鼓揮灑楊柳枝求雨攉石盆的習俗,村民們通過這種方式,祈禱上蒼普降甘霖,護佑南高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習俗一直沿傳至今。這正是:南高之地民風淳,樂善好施天佑人。石盆淘寶千古事,否極泰來又一春。(慄旭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