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梁志明:麵塑情懷

「傳承人」梁志明:麵塑情懷

還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和紅樓夢中的十三釵都通過他的指尖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的麵塑,他從不拘泥於老套路,總能創造出新花樣,他用一雙男人的手把普通農家灶臺上的麵塑昇華成藝術作品。因為他的創新和努力,定襄麵塑在全國有了知名度,也因為他的執著和堅持,帶動了一群麵塑愛好者對面塑藝術的傳承和發揚。

巧手男人

定襄麵塑反映了當地的飲食習俗和老百姓的審美情趣,洋溢著民間藝術的樸素美。製作麵塑的大多都是心靈手巧的農家婦女,而在梁志明的眼裡,麵塑、剪紙不光是婦女們的營生,他一個男人也可以做得精美細緻、活靈活現。

梁志明說:他年輕的時候就對面塑特別喜愛,而且是越做越喜歡,所以面對一些人的風言風語,他從沒當回事兒,他認為只要自己喜歡就行。

要說一個堂堂七尺男兒是怎樣喜歡上這麵塑製作的,還得從他小時候說起。梁志明從小就沒有父母雙親,一直和爺爺生活在一起,用梁志明的話來說,從小他就比較內向,4歲時爺爺帶著他來到了姑媽家,幼小的他看著姑媽總是忙前忙後地捏著一些麵塑很是好奇,耳濡目染讓梁志明愛上了麵塑藝術,就開始跟著姑媽學著做了起來。

到了十幾歲時,村子裡不管有誰家辦喜事、過壽什麼的就有人來找梁志明做麵塑和剪紙了。梁志明說,大家來找他做麵塑的原因是,他從不拘泥於老套數,總能做出一些新花樣來。閒來無事時,他總要琢磨著創作一些新的東西出來,也正因為這樣,他的麵塑才越捏越好。就拿剪紙來說,他的剪紙從來都是自己看見什麼就畫什麼,畫好之後再剪,全靠自己的靈感和經驗的積累。

其實在梁志明的創作學習過程中,有一個人對他的幫助也很大,她就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傳承人張秀嬋。在姑媽去世後,梁志明有幸認識了張秀嬋,看見張老師做的麵塑後,他發現自己製作的麵塑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於是虛心地向張老師學習,在張秀嬋的熱心幫助下,兩人互相取長補短,麵塑藝術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傳承人」梁志明:麵塑情懷

改良“小飯”

在定襄縣,人們把喪禮麵塑叫做“小飯”。在過去,人們常捏的小飯樣子只有雞、鵝、石榴、瓜之類的,就是有個別老人捏得好,也只是捏個小人人,也不點綴什麼。而梁志明卻將小飯的樣子進行改良,一改過去笨的形狀,將小飯加以裝飾,做成以戲劇人物為主題的麵塑,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和喜歡。梁志明把戲劇人物加進來後,就不再是一味的講究面件大,而是將它做得更加秀氣,再用各色各樣的花紙剪好,粘起來,點綴出來。梁志明說,現在定襄境內小飯樣子大多都是照著他創作的樣子製作的。

經過改良後的小飯,每個人物體態萬千、活靈活現,梁志明說這都得益於他勤于思考,他想著如何能將戲劇人物融到麵塑中來,經過一次次地實驗,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就在他手中製作了出來。有穆桂英和楊宗寶,還有胡鳳蓮和田玉川。在創作田玉川這個人物形象時,他就想著應該是戴著相公帽,穿著袍服拿著扇子,有十足的書生氣;而胡鳳蓮因為父親去世,所以她穿的是白衣服,一隻手裡拿著划船的船槳,一隻手裡拿的是田玉川送她的蝴蝶杯。梁志明說這些都源於戲文裡講的,說那個杯子是田玉川送給胡鳳蓮的傳家寶,還用紅布進行包裹,意思是田玉川將信物交於胡鳳蓮,兩人便訂下了姻緣,所以胡鳳蓮的形態就是羞答答的。兩個小小的麵人,就講述了這樣一段精彩的故事。

在定襄一帶,家家戶戶每到七月十五都要蒸麵人,用於祭祖上墳、饋贈親友。每到這兩天梁志明也總是特別地忙,他說在定襄,送麵人還有這樣一段故事:在明朝時候有這個說法就是“七月十五捏麵人,八月十五殺達子”。通過麵人傳遞信息,在八月十五進行起事,後來就留下這個風俗了。

梁志明介紹說,定襄麵塑在造型風格上準確地把握住了隨意性這一特色,在簡潔的形體上用梳子、錐子等器物壓出點、線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紋飾,形成一種力度上的強對比。製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給面自然餳發和蒸氣來完成作品,以充分發揮面的特性,體現面的質感,自然天成、樸實渾厚,令人愛不釋手。

「傳承人」梁志明:麵塑情懷

素色麵塑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種玲瓏小巧、不加點染顏色、白胖素雅的小麵人。這種小麵人,有著爬、臥、抱花、啃瓜的各種姿態,有時還將其置於染成大紅大綠的“大面花”之中。

麵人中還有一種叫“辯不清”的造型,幾個小胖娃娃纏身交臂盤在一起戲耍,使你辨不清是誰的胳膊誰的腿,只看到一組優美的造型,精絕的構思,讓人驚歎不已。

據說,這類麵塑是當地群眾為上五臺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而專門製作的供品。而讓梁志明自豪的是,由於自己製作的“辯不清”和“爬娃”別具一格、活靈活現,還刊登到了北京工藝美術報刊上。

就這樣,梁志明將麵塑創作得越來越精美,也越做越好,周圍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有個叫梁志明的男人做的麵塑不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時都要請上樑志明幫忙做麵塑,現年已經67歲的他可以說從未停止過對面塑的製作。

說起高興的事,他說是他參加的幾次麵塑比賽。其中有一次是在忻州體育館,當梁志明把自己的麵塑帶上去展覽時,前去參觀的人們看見一個男人在捏麵塑,而且捏得這麼好,就都圍到了梁志明的周圍,觀看他如何製作麵塑,這件事讓梁志明很開心。

還有一次是代表山西省去靈丘參加麵塑比賽,代表山西的一共有兩人,一個是代縣的一位婦女,另一位就是梁志明。當時他前去比賽時,看見別人做的麵塑都是花花綠綠的很好看,而定襄麵塑的特色就是以素為主,不加任何色素及添加劑,是可以直接食用的。看著別人的作品,梁志明心裡很怕大家不喜歡他這沒有色彩搭配的素面塑,讓自己得不到一個好的成績,可是比賽結束後,他才發現,他的擔心是多餘的,專家們對他的麵塑評價極高,這也讓梁志明增添了不少信心。

在採訪中,梁志明對我們說:本來是出於自己的愛好才將麵塑藝術傳承下來的,今天看到國家對定襄麵塑這門古老技藝的保護,他感到很欣慰,如今他被命名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定襄麵塑的傳承人。

「傳承人」梁志明:麵塑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