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城南記憶|老北京的「文藝」青年都在這裡

清末時期

由於南北城截然不同的社會結構特徵

北京城南逐漸形成了會館、戲園

和住宿服務業聚集地

城南也由此形成了一個繁榮興旺的集商業

娛樂和文化為一體的獨特城區。

......

READ MORE

舊京的城南,可以說是文人騷客的聚集地,人文薈萃,文化根底淵源流長。

許多著名的老胡同、老字號、老戲樓、老會館以及名人故居都分佈在城南一帶。

城南是北京文化作品的創生地,老舍、冰心、林海音等作家都在城南居住過,創作了不少以城南生活為背景的著名作品。

尋找城南記憶|老北京的“文藝”青年都在這裡

蔡元培先生、魯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也位於城南,也是徐錫麟、秋瑾等人辛亥革命前夜來京策劃起義時的住所。

城南還是中國戲曲文化的中心,當時的民間曲藝人大多集中在這裡,像關漢卿等大批著名戲劇家都生活在城南,以城南生活為創作源泉,依靠城南市井文化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劇作。

尋找城南記憶|老北京的“文藝”青年都在這裡

按照現在的話來說,老北京的城南就是那個年代“文藝”青年的聚集地。

今天我們先通過文人筆下的視角來一起探尋那些屬於城南的舊事回憶。

Chapter 1

林海音

代表作:《城南舊事》、《婚姻的故事》

尋找城南記憶|老北京的“文藝”青年都在這裡

(著名女作家林海音)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是弘一法師經典詞作《送別》中的佳句。

但相信很多人,是從《城南舊事》的字裡行間,或影像資料中瞭解到的。而《城南舊事》的作者,正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 ,1918年3月出生於日本大阪絹笠町回生醫院,1921年隨父母返回臺灣,1923年又隨父母遷到北京,定居城南,在城南度過了她的童年。1948年回到臺灣,開始了文學創作。

尋找城南記憶|老北京的“文藝”青年都在這裡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以六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初版於1960年。

這是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以樸實,純真的筆調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時,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經歷的童年往事,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個世紀初北京人的生活。

該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導演執導。

尋找城南記憶|老北京的“文藝”青年都在這裡

通過(英子眼睛看城南)

(通過英子的眼睛看城南

《城南舊事》描寫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裡,住著英子溫暖和睦的一家。

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衚衕裡。小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是經常痴立在衚衕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她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來大學生被人抓走了,再也沒回來,而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因此英子對她非常同情。當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小桂子)去尋找爸爸。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衚衕。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後來,被趕出家門的蘭姨娘來到英子家,英子發現爸爸對蘭姨娘的味道不對,英子很傷心,想了一個辦法,把蘭姨娘介紹給德先叔,使他們倆相愛,最後他們一起乘馬車走了,爸爸很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宋媽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隨著爸爸的離開,真正地體會到了自己的責任,真正的長大了。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文章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美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文章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迴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本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尋找城南記憶|老北京的“文藝”青年都在這裡

《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週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將20世紀的城南人民生活景象描繪的淋漓盡致。

Chapter 2

老舍

代表作:《四世同堂》、《龍鬚溝》

尋找城南記憶|老北京的“文藝”青年都在這裡

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

很多人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我們的黃小廚黃磊到底住在哪裡。

其實,真正住在城南的不是黃磊,而是黃磊在年輕時期主演的《四世同堂》中的男一號,祁瑞宣。

尋找城南記憶|老北京的“文藝”青年都在這裡

(飾演祁瑞宣的黃磊,當時的小鮮肉一枚)

《四世同堂》是由汪俊導演執導,由黃磊、蔣勤勤、陳昊、元秋、趙寶剛領銜主演的歷史戰爭家庭情感大劇。這在當時可算是重量級的電視劇。於2009年04月28日起在CCTV-1首播後,引起了非常好的反響。

該劇講述了盧溝橋事變後,北京城淪陷,小羊圈衚衕的幾戶居民,一夜之間被捲入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民族戰爭,展現了城南人民的生活景象。

尋找城南記憶|老北京的“文藝”青年都在這裡

其實,這部電視劇早在1984年就首次由林汝為導演搬上熒屏,是中國內地首部長篇電視連續劇。時隔24年後迎來了“經典翻拍”。

而這些,正是改編自老舍先生筆下的著名長篇小說《四世同堂》。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生於北京,是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1966年8月24日,中國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紅衛兵的暴力批鬥,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盡。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復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尋找城南記憶|老北京的“文藝”青年都在這裡

《四世同堂》是中國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

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衚衕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衚衕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種種艱難的選擇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尋找城南記憶|老北京的“文藝”青年都在這裡

《四世同堂》敘寫了我們民族深重的災難,處處流露出國家殘破的刻骨之痛和"筆尖上能滴出血與淚來"的藝術風格,在這裡,對苦難年代中的社會動向的表現是真實的,偷生就是自取滅亡的思想主題由於小說的標準色彩和抒情氣氛而更為突出。

小說在抗戰大的時代背景下,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國民劣根性進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這種理性的反思又與作者情感上對家族倫理的眷戀之情相伴隨。《四世同堂》以抗戰時期北平一個普通的小羊圈衚衕作為故事展開的具體環境,以幾個家庭眾多小人物屈辱、悲慘的經歷來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戰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會心態,再現他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這部作品中集中地審視了中國的家族文化,對其消極性因素進行了理性的審視與批判。

四世同堂是傳統中國人的家族理想,是歷來為人們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誇耀的資本。他盡一切可能去保持這個家庭的圓滿,享受別人所沒有的天倫之樂,因此,他對祁瑞宣未經他的允許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滿,對瑞宣在中秋節日驅逐瑞豐不以為然,對兒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殺深表憤怒,對孫女被飢餓奪去幼小的生命義憤填膺,他在忍無可忍之際終於站起來向日本人發出憤怒的吶喊,然而一旦抗戰結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過的苦難,對他的重孫小順子說,"只要咱倆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麼要緊!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這把年紀,當你那個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負,就是這樣一代一代沿襲下來的。

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蘊表明,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不僅在於其經濟的發達、武器的先進,而且還取決於該民族普遍的社會心態。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大國為什麼卻遭受日本人的侵略,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內的知識分子的深刻反省。作品告訴我們,如果不改變中國人這種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態,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國人不論怎樣人口眾多,也不管體格如何健壯,最終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與看客。

尋找城南記憶|老北京的“文藝”青年都在這裡

《四世同堂》是老舍規模最大、寫作時間最長的作品,也是抗戰文學乃至中國現代文學的豐碑,是一座民族主義文學的豐碑,是唯一正面描寫抗戰時期普通民眾生活的長篇抗戰小說。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認最好最滿意的作品。

無論是林海音筆下的《城南舊事》,還是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還有太多太多城南的文學作品產物。

從一部部文學名作,一點點探尋城南的歷史與文化,感受老北京城南一隅從歷史地理民俗風情到現在變遷中的城市肌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