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城南记忆|老北京的“文艺”青年都在这里

清末时期

由于南北城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特征

北京城南逐渐形成了会馆、戏园

和住宿服务业聚集地

城南也由此形成了一个繁荣兴旺的集商业

娱乐和文化为一体的独特城区。

......

READ MORE

旧京的城南,可以说是文人骚客的聚集地,人文荟萃,文化根底渊源流长。

许多著名的老胡同、老字号、老戏楼、老会馆以及名人故居都分布在城南一带。

城南是北京文化作品的创生地,老舍、冰心、林海音等作家都在城南居住过,创作了不少以城南生活为背景的著名作品。

寻找城南记忆|老北京的“文艺”青年都在这里

蔡元培先生、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也位于城南,也是徐锡麟、秋瑾等人辛亥革命前夜来京策划起义时的住所。

城南还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中心,当时的民间曲艺人大多集中在这里,像关汉卿等大批著名戏剧家都生活在城南,以城南生活为创作源泉,依靠城南市井文化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剧作。

寻找城南记忆|老北京的“文艺”青年都在这里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老北京的城南就是那个年代“文艺”青年的聚集地。

今天我们先通过文人笔下的视角来一起探寻那些属于城南的旧事回忆。

Chapter 1

林海音

代表作:《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

寻找城南记忆|老北京的“文艺”青年都在这里

(著名女作家林海音)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是弘一法师经典词作《送别》中的佳句。

但相信很多人,是从《城南旧事》的字里行间,或影像资料中了解到的。而《城南旧事》的作者,正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 ,1918年3月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1921年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又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在城南度过了她的童年。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了文学创作。

寻找城南记忆|老北京的“文艺”青年都在这里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六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初版于1960年。

这是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时,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该作品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吴贻弓导演执导。

寻找城南记忆|老北京的“文艺”青年都在这里

通过(英子眼睛看城南)

(通过英子的眼睛看城南

《城南旧事》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

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小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是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她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被人抓走了,再也没回来,而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因此英子对她非常同情。当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小桂子)去寻找爸爸。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后来,被赶出家门的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味道不对,英子很伤心,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使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爸爸很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随着爸爸的离开,真正地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真正的长大了。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本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寻找城南记忆|老北京的“文艺”青年都在这里

《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将20世纪的城南人民生活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Chapter 2

老舍

代表作:《四世同堂》、《龙须沟》

寻找城南记忆|老北京的“文艺”青年都在这里

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

很多人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我们的黄小厨黄磊到底住在哪里。

其实,真正住在城南的不是黄磊,而是黄磊在年轻时期主演的《四世同堂》中的男一号,祁瑞宣。

寻找城南记忆|老北京的“文艺”青年都在这里

(饰演祁瑞宣的黄磊,当时的小鲜肉一枚)

《四世同堂》是由汪俊导演执导,由黄磊、蒋勤勤、陈昊、元秋、赵宝刚领衔主演的历史战争家庭情感大剧。这在当时可算是重量级的电视剧。于2009年04月28日起在CCTV-1首播后,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

该剧讲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城沦陷,小羊圈胡同的几户居民,一夜之间被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民族战争,展现了城南人民的生活景象。

寻找城南记忆|老北京的“文艺”青年都在这里

其实,这部电视剧早在1984年就首次由林汝为导演搬上荧屏,是中国内地首部长篇电视连续剧。时隔24年后迎来了“经典翻拍”。

而这些,正是改编自老舍先生笔下的著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寻找城南记忆|老北京的“文艺”青年都在这里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

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寻找城南记忆|老北京的“文艺”青年都在这里

《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处处流露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对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现是真实的,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标准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

小说在抗战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这部作品中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

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是历来为人们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资本。他尽一切可能去保持这个家庭的圆满,享受别人所没有的天伦之乐,因此,他对祁瑞宣未经他的允许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满,对瑞宣在中秋节日驱逐瑞丰不以为然,对儿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杀深表愤怒,对孙女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义愤填膺,他在忍无可忍之际终于站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然而一旦抗战结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对他的重孙小顺子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

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作品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中国人这种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态,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国人不论怎样人口众多,也不管体格如何健壮,最终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

寻找城南记忆|老北京的“文艺”青年都在这里

《四世同堂》是老舍规模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也是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碑,是一座民族主义文学的丰碑,是唯一正面描写抗战时期普通民众生活的长篇抗战小说。

《四世同堂》是老舍生前自认最好最满意的作品。

无论是林海音笔下的《城南旧事》,还是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还有太多太多城南的文学作品产物。

从一部部文学名作,一点点探寻城南的历史与文化,感受老北京城南一隅从历史地理民俗风情到现在变迁中的城市肌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