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製的番薯粉絲

舌尖上的徽州(63

)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司馬狂/文

在徽州歙南我們管番薯叫番芋,小時候,母親總是會在地裡種上很多的番薯,那番薯杆可以做菜。而埋在地底下的番薯,成熟以後,除去常規的吃法之外,在我們那還會將番薯碾壓成粉,然後做成番薯粉絲。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那時候,家鄉的山林間雖然也有野豬,但鄉人中有打獵者,還有自發組織起來深更半夜敲臉盆驅逐的,於是總能在野豬的禍害中,保存下來番薯。這些年,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家裡種地的年輕人也少了,那野豬反倒肆無忌憚的繁衍開來,再想吃一口田野間自己家種的番薯,倒成了一種奢侈的念頭。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挖回來的番薯清洗乾淨,磨成粉,接著用做豆腐用的那種漏布進行過濾。殘存在漏布里面的就要扔掉,漏在彎桶(用土話讀)裡的番薯粉就是水清洗一遍,番薯粉自然沉澱在底部,上面的水倒掉。留下來的番薯粉自然成塊,用鏟子或是刀分割開來,把溼噠噠的番薯粉整塊的放在簞簸中,讓它接受陽光的滋潤,就那麼曬乾。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曬乾之後的番薯粉塊自然散開來,又恢復其粉末的狀態,不過那色澤已經沒有開始時候那麼白,逐漸開始有了成品粉絲才有的那種黝黑的顏色。將這些曬乾了的番薯粉,放在桶中,加上適量的水,攪拌均勻,一起放在一個模具中,而後上屜去蒸。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蒸熟出來的番薯粉自然就變成了一種深黑色,對於我這樣一個文科生而言,這絕對是一種神奇的變化,至於這其中是什麼化學或是物理反應,抱歉的很,我真的完全不知曉。待到模具中出來的番薯粉塊冷卻過後,再用機器將其套在其間,另外一頭出來的就是一根根的番薯粉絲。早些年,沒有機器的時候,鄉下的婦人們是需要純手工把番薯快刨成一根根的粉絲的。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一根根長長的番薯粉絲成型後,還要切成合適的長度,這樣才比較方便存放。想來,早前的鄉人們之所以會在番薯成熟以後,將其製作成粉絲,大抵也是貪圖它能長時間的保存,這樣才能在青黃不接的時候,還能有菜可以吃。番薯粉絲要想吃的時候,最好還是要用水浸泡一陣子,這樣才比較容易燒透,你看,這僅僅是水與番薯的融合就能產生如此多的變化,多麼神奇啊。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這些年,鄉下老家番薯種不出來,總是會被野豬禍害,我也已經許久不曾嚐到過那鄉下自制的番薯粉絲的味道了。一碗粉絲炒出來,熱氣騰騰的,在那熱氣的氤氳中,總是會有母親的一張笑臉露出來。我知道,那是刻在我骨髓深處始終不能忘記的家鄉的味道。粉絲裡面放入肉絲、豆腐乾、筍乾大抵是徽州周邊一帶人特有的習慣了吧,那味道令人怎能不懷念。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在外愈久,愈發想念的是家鄉的味道。其實,即使你人在歙縣,你的內心深處也在懷念著歙縣,你懷念的是你腦海中頑固存在著的老歙縣,因為那是你孩提時代最美好的記憶。而這份記憶中,最為美好的,便是各種小時候吃過的食物的味道。如果你想品嚐到上面我所寫的這種傳統工藝製作的番薯粉絲,可以直接導航搜索“歙縣一畝山莊”,就能直接到達。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舌尖上的徽州(63)徽州鄉下農人們自制的番薯粉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