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舌尖上的徽州(54

)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司马狂/文

最近天气炎热,时常有些个光着膀子的人在傍晚时候游荡,看着他们那一身的肥膘,我忽然忆及三年前曾经风靡全国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当中,那些在富堨油榨厂里工作的老乡们。同样是光着上身,他们给予我的却是一种视觉上非常享受的冲击,而非身边这些人的懒惫。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据娘家是富堨的梦徽客栈老板娘说,纪录片中那位名叫程亚忠的油坊老板,已然不幸病逝,油坊如今由纪录片中提到的那位做菜的老板娘掌管。斯人已逝,不能追忆,我却不由得心生感触,这遵循传统手艺的古法木榨技术,还能维系多久?要知道,如今歙县乡野中榨油一事,大抵都是机械化在操作,这般耗费人力的做法,随着当下这些人的老去,年青一代谁还会继承衣钵呢?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记得小时候,老家的油坊还是属于乡里直管的企业,因为厂长华庆叔(我妈妈对他的叫法,是不是这两个字不确定,音肯定是的)与我家有旧,还能时不时到油坊去玩耍。那车间内阴暗而又潮湿,榨油工人喊着号子,一次次将撞锤挥舞着撞过去,声声震耳。彼时年少,不懂其间辛苦,只觉着那号子喊起来特别有韵味。如今,再想听闻那号子声,却寻不到喊号子的人啦……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一双解放鞋,一条破旧的裤子,光着膀子露出的一身腱子肉,榨油坊里的工人们看着精瘦,却个个有劲。如今富堨的油坊名声在外,时不时总有摄影师驱车赶来,只为拍摄出这群普通劳动者的朴素一面。辛劳了一个上午,从那已经饱经沧桑的竹篮中,取出中午的饭菜,有肉,那便是极好的伙食!随便找个地方就坐下来,端着偌大的饭碗,心里安逸的很。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油坊开始榨油的时候,那菜籽油的香味,即使没有风的作用,亦能飘出去几里地。放学回家的路上,翻过幽岭头,远远的就能闻着那股子味道。如今难得回家,母亲炒菜,菜籽油下锅,那味道令我倍感亲切,却总是没有办法同记忆中油坊那浓郁到化不开的香味相比拟。如果我的记忆没有出错的话,榨油那辰光,时不时会有乌压压一大片的“偷油老鼠”飞来,那声音,总是令人毛骨悚然。老人们,还会讲述一些关于偷油老鼠的神怪故事,孩童们,怎能不慌?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菜籽油被压榨出来以后,会剩下油枯,这玩意其实是极好的肥料,并且很多钓鱼的人还会用这个做“窝”。那时候,乡人们把收割回来的菜籽拿去油坊,油坊会按照对应的比例给一个油本,尔后一年中就可以随时去取油回来食用,那榨油后剩下的油枯就是油坊的了。大概在我17岁的时候,我还随着父母一道在正口的油坊里,将油枯装袋打包,装车拉走,因为有老板,买去做肥料用。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金黄色的菜籽油,从粗陶做的钵锝中舀出一勺来,倒入被柴火烧透了的铁锅中,嗞啦一声响,那便是浓浓的乡愁,那便是老家歙南平日里最为常见的。菜籽油遇高温会有黑烟冒出,于是城里的人,总是嫌弃它不够卫生环保。然而,我却觉着,城里人吃的色拉油虽然干净些,可怎么也没有老家油坊里榨出来菜籽油那样美味。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感谢本文所有照片的提供者——歙县梦徽客栈老板娘朱女士,她的客栈就在徽园对面的徽州花苑24幢,这个广告还是得做一下的,毕竟人家供应照片嘛,如果你也想去富堨拍木榨油坊,可以跟她一起去哦!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舌尖上的徽州(54)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的那些记忆

版权声明:本文由徽州人司马狂原创完成,拒绝任何人随意盗用,已经发现,直接去法院起诉,原创不易,做人要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