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大才女,中國科學院院士,東方居里夫人——吳健雄

民國十大才女,中國科學院院士,東方居里夫人——吳健雄

吳健雄(1912.5.31-1997.2.16),生於江蘇省蘇州太倉瀏河鎮,美籍華人,著名核物理學家、被譽為“東方居里夫人”,世界物理女王、原子彈之母、原子核物理的女王、中國居里夫人、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在β衰變研究領域具有世界性的貢獻。

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現為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獲得學士學位,1940年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獲物理學博士學位, 1952年任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1958年升為教授,1958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1975年獲美國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勳章,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編號為275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吳健雄星”。

吳健雄主要學術工作是用β衰變實驗證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用實驗證明了核β衰變在矢量流守恆定律,μ子、介子和反質子物理方面的實驗研究,驗證“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奠定了吳健雄作為世界一流實驗物理學家的地位,許多著名科學家都為她沒有因該項成就同楊振寧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獎而疑惑不平,但已被公認為世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5月31日,吳健雄生於江蘇省蘇州太倉瀏河鎮書香門第的,父親吳仲裔提倡男女平等,創辦明德女子職業補習學校,對吳健雄的成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吳健雄屬“健”字輩,族人依次以“英雄豪傑”取名。乳名“薇薇”的吳健雄雖是女孩,但因排行第二,得了“健雄”這個頗為陽剛的名字。父親吳仲裔希望她不讓鬚眉,積健為雄。得益於父親的開明思想,吳健雄自小就能與其他兄弟一樣讀書識字。

1923年(民國十二年),吳健雄小學畢業後考入蘇州市第二女子師範學校,1927年以優秀成績從師範學校畢業,任小學教師。對於一個女孩子來說,“小學教師”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歸宿,但是在父親的鼓勵下,她決定繼續到大學深造,日後回憶起來,吳健雄曾這樣描述父親對她產生的重要影響:“如果沒有父親的鼓勵,現在我可能在中國某地的小學教書。父親教我做人要做‘大我’,而非‘小我’。”

1929年(民國十八年),吳健雄考入南京大學數學系,一年後轉入物理系讀書。在居里夫人的學生、物理學家施士元教授的精心指導下,吳健雄1934年撰寫了一篇題為《證明布喇格定律》的優秀畢業論文,獲得學士學位。畢業之後她受聘到浙江大學任物理系助教,不久進入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

1930年(民國十九年),吳健雄進入中央大學,攻讀數學專業。吳健雄資質俊秀,學習遊刃有餘,在求知慾的驅動下,她翻閱了一些有關X光、電子、放射性、相對論等方面的書籍,沒想到一下子便被倫琴、貝克勒爾、居里夫婦、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給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她第二學年便申請轉到了物理學系。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在施士元的精心指導下,吳健雄撰寫了一篇題為《證明布喇格定律》的優秀畢業論文。帶著師友的殷切厚望,她於1934年離開了母校,不久即赴美繼續深造。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師從物理學界巨擘歐內斯特·勞倫斯、塞格瑞、奧本海默等物理學“巨頭”。

1938年,當吳健雄正式開始做原子核物理實驗時,這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1939年由塞格瑞指導吳健雄進行的實驗,正是研究鈾原子核0的產物,它的一項結果為美國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她的學位論文發表在物理學界最權威的《物理評論》上。 吳健雄起初是在史密斯學院擔任講師,1944年到普林斯頓大學擔任講師,並定居於普林斯頓。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5月30日,在美國與袁家騮博士結婚。

1944年3月(民國三十三年,她前往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作為資深科學家暫時研究,參與濃縮鈾製程,發展y射線探測器;當時吳健雄尚未加入美國國籍,以未入籍的身份參加美國機密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獲聘美國物理學會會士;1958年晉升哥倫比亞大學正教授,同時獲選為普林斯頓大學創校百年來第一位女榮譽博士,同一年她還當選為第一位華裔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被列入《美國科學名人錄》。

1952年,任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 1958年升為教授,同年,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她名譽科學博士稱號,並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1956年之前,吳健雄已因在β衰變方面所作過的細緻精密又多種多樣的實驗工作而為核物理學界所熟知。1956年李政道、楊振寧提出在β衰變過程中宇稱可能不守恆之後,吳健雄立即領導她的小組進行了一個實驗,在極低溫條件下用強磁場把鈷-60原子核自旋方向極化,而觀察鈷-60原子核β衰變放出的電子的出射方向。他們發現絕大多數電子的出射方向都和鈷-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反。這個實驗結果證實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對稱不守恆,在整個物理學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1957年1月15日,吳健雄的實驗多次證實了楊振寧、李政道的設想,她將實驗報告整理成論文,寄到了《物理評論》。同日,哥倫比亞大學為這項新的發現史無前例地舉行了一場記者會。第二天,《紐約時報》以頭版報道了吳健雄實驗的結果。消息傳出後,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奔往吳健雄所在的實驗室。吳健雄也接到無數大學和實驗機構的邀請,要她去講述她的實驗結果。 但由於某些原因,吳健雄未能與楊李二人共同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獎。很多人為她感到不公,但她本人從未作出任何回應。只是在給1988年諾貝爾獎得主史坦伯格的祝賀信上寫道:“儘管我從來沒有為了得獎而去做研究工作,但是,當我的工作因為某種原因而被人忽視,依然是深深地傷害了我。”

1972年,起提任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教授直到1980年退休。

1975年,曾任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女性會長,同年獲得美國總統福特在白宮授予她的國家科學勳章,這是美國最高科學榮譽,1978年在以色列獲得沃爾夫獎。

1975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長,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82年,受聘為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

1982年,在南京大學開辦系統講座,論述了β衰變、宇稱不守恆、穆斯堡爾效應等方面的課題。

1984年10月,吳健雄第一次回到闊別40多年的故鄉,參加母校明德學校恢復校名暨明德樓落成典禮,獨資捐建明德學校紫薇樓。

1986年獲得南京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吳健雄生前多次探訪南京大學及南京大學物理系,並與導師南京大學教授施士元交流。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編號為275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吳健雄星”;

1994年,吳健雄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7年2月16日,吳健雄在紐約病逝,終年85歲。遵照本人遺願, ,袁家騮親自護送吳健雄的骨灰回大陸,安葬於蘇州太倉瀏河。吳健雄的墓地在明德學校紫薇閣旁,墓體設計由貝聿銘任設計顧問。明德學校的科技樓被命名為“吳健雄樓”,袁家騮捐贈25萬美元作為基建費。他表示,他是瀏河的女婿。瀏河是他的第二故鄉。作為一個科學家,他拿不出更多的錢來,但他可請海內外優秀的科學家來做學校的顧問,推動明德學校的發展。

民國十大才女,中國科學院院士,東方居里夫人——吳健雄


民國十大才女,中國科學院院士,東方居里夫人——吳健雄

此文編輯參考各省各市地方誌,由小編編輯整理彙編而成,加之小編能力有限,倉促而成,如有歷史、地名、建制等等不同,請見諒,最後小編在此感謝您能在百忙的時間點擊“小熊說故事”,如果覺得小編寫的還算可以的請您點一下您的金手指,關注我們歐:小熊說故事!您的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