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縣羅坳廻瀾塔

廻瀾塔又名中埠塔,位於于都縣羅坳鎮羅坳中埠南邊的山頂上。塔之東西面為平緩的山脊,北面為山陂,南面約4米外是深達60-70米的懸崖斷壁,斷壁下是奔流不息的貢江,隔江相望是處於沖積小平原上的高灘村。立於塔下可極目大江上下數十里的江流、村野風光。

于都縣羅坳廻瀾塔

關於此塔的興建,傳說當地有位財主,欺辱了自己的兒媳,兒媳便從這裡跳崖墜江而死,於是建此塔以彰其貞烈。故本地俗稱“扒灰塔”。其實經考證,此塔實為一座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縣城東一坊人吳標獨立捐銀建造的風水塔。為貞婦而建之說,恐為附會之傳。塔為六邊七層樓閣式。高約36米,塔體為三合土版築而成。底層邊長4.3米,牆厚1.6米。西北向闢一門,高1.6米,寬0.5米。二層以上各層各面均設窗。磚疊澀出簷,塔內結構為空筒式,原各層有木樑板,今具朽落,塔頂為磚疊澀收頂。是座用生土夯築而成的樓閣式土塔,造型穩重挺拔,具有獨特地方風格,是我國古塔中的一枝奇葩。

于都縣羅坳廻瀾塔

迴瀾塔是清代就早已上了縣誌的,所以故事頗多。傳說當年吳標在世時妻妾成群、良田千傾,端的是酒綠燈紅、盡享榮華富貴。按照當時有錢人時尚的習俗,他便在老家羅江下壩的暗頂口選了個風水寶地做生祭,可縣城到羅江隔山隔水、路途遙遠,走小路也曲曲彎彎,稍不留神就會走錯路,這燒香掛紙的事就有點麻煩,想來想去他忽然眼睛一亮:造幾座塔不就可以做路標嗎?於是就決定在縣城、孟口、長坑口、中埠各造一支塔,這樣沿著三支塔就可以找到生祭的地方,所以民間有這麼一種說法,那就是贛州以上、于都以下的塔都是吳百萬所造。

于都縣羅坳廻瀾塔

等中埠塔造起來之後,傳說又有了新內容,因為廻瀾塔是建在羅坳中埠南邊的山頂上,中埠塔自然就成了一處分水嶺。傳說隔江相望的高灘村地勢低窪,可卻是個木排型,所以無論漲怎樣的大水都淹不掉村子,水漲排高不是?可自打做了中埠塔之後呢,洪水卻嚴重威脅著高攤村,地方尊神金德公決定出手,於是他輕輕地用手那麼一指,結果中埠塔的塔剎就不翼而飛,所以現在的中埠塔沒有塔剎,據說金德公的手指印還清晰可見呢。塔剎倒了之後,洪水直向中埠傾瀉,中埠的尊神也不服氣啊,於是他也輕輕地用手那麼一指,結果把高灘村的祠堂擊倒了,所以高灘村的祠堂是做了兩次的。雖然是傳說,但由此也可見古代于都人與水患災害做鬥爭的一個縮影。當然中埠人有中埠人的說法,他們說迴瀾塔就是一支筆,是中埠的文峰,所以中埠這地方就出了一個文秀才、一個武秀才,歷來這裡的孩子也都有很高的讀書天份。

于都縣羅坳廻瀾塔

不過在民間卻還有一個更有趣的故事,說是當地有位富甲一方的財主,兒子常年在外做生意,撇下個如花似玉的妻子獨守空房,這好色之徒的公公一來二去的就打上了兒熄婦的歪主意,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是?可作為晚輩的兒媳婦卻是個知書達理的女子,她又不好明裡拒絕“借與公公彈一曲”的無理要求,便想了個計謀,說是答應你可以,但你得為我修一座塔作紀念,塔成之後才可以做你的人,這公公一聽要求並不過份啊,咱有的是錢,造一支塔又有何難?

於是便興師動眾的大興土木,自己還時不時地前去監工,只盼得早日將塔修成。因此時間不長那七層寶塔就修好了,也許是公公求成心切吧,所以中埠塔看起來比較修長窄小,更快完工不是?這巧媳婦呢,本以為以建塔為由可以拖延時間,只等丈夫一回來,事情就可以出現轉機,可無奈公公緊趕慢趕已把塔修成,自己再無路可退,於是便橫下一條心,穿戴整齊的於塔成之日邀公公一同遊塔。站在高高的中埠塔上,一江貢水向東流,仿若流向天盡頭,這兒媳婦禁不住悲從中來,便兩眼一閉,忽地縱身一跳,跳入了波濤滾滾的貢江之中,那那公公呢,只痛心疾首地落得個千年笑柄。所以中埠塔又俗稱“扒灰塔”,是說此塔系公公為勾引兒媳婦而建,而實際應該為貞潔塔才是,因為是兒媳婦用自己如花的生命捍衛了神聖的貞潔。

于都縣羅坳廻瀾塔

(作者:姚玉風 姚連紅;選自《于都文史資料第八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