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罗坳廻澜塔

廻澜塔又名中埠塔,位于于都县罗坳镇罗坳中埠南边的山顶上。塔之东西面为平缓的山脊,北面为山陂,南面约4米外是深达60-70米的悬崖断壁,断壁下是奔流不息的贡江,隔江相望是处于冲积小平原上的高滩村。立于塔下可极目大江上下数十里的江流、村野风光。

于都县罗坳廻澜塔

关于此塔的兴建,传说当地有位财主,欺辱了自己的儿媳,儿媳便从这里跳崖坠江而死,于是建此塔以彰其贞烈。故本地俗称“扒灰塔”。其实经考证,此塔实为一座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县城东一坊人吴标独立捐银建造的风水塔。为贞妇而建之说,恐为附会之传。塔为六边七层楼阁式。高约36米,塔体为三合土版筑而成。底层边长4.3米,墙厚1.6米。西北向辟一门,高1.6米,宽0.5米。二层以上各层各面均设窗。砖叠涩出檐,塔内结构为空筒式,原各层有木梁板,今具朽落,塔顶为砖叠涩收顶。是座用生土夯筑而成的楼阁式土塔,造型稳重挺拔,具有独特地方风格,是我国古塔中的一枝奇葩。

于都县罗坳廻澜塔

迴澜塔是清代就早已上了县志的,所以故事颇多。传说当年吴标在世时妻妾成群、良田千倾,端的是酒绿灯红、尽享荣华富贵。按照当时有钱人时尚的习俗,他便在老家罗江下坝的暗顶口选了个风水宝地做生祭,可县城到罗江隔山隔水、路途遥远,走小路也曲曲弯弯,稍不留神就会走错路,这烧香挂纸的事就有点麻烦,想来想去他忽然眼睛一亮:造几座塔不就可以做路标吗?于是就决定在县城、孟口、长坑口、中埠各造一支塔,这样沿着三支塔就可以找到生祭的地方,所以民间有这么一种说法,那就是赣州以上、于都以下的塔都是吴百万所造。

于都县罗坳廻澜塔

等中埠塔造起来之后,传说又有了新内容,因为廻澜塔是建在罗坳中埠南边的山顶上,中埠塔自然就成了一处分水岭。传说隔江相望的高滩村地势低洼,可却是个木排型,所以无论涨怎样的大水都淹不掉村子,水涨排高不是?可自打做了中埠塔之后呢,洪水却严重威胁着高摊村,地方尊神金德公决定出手,于是他轻轻地用手那么一指,结果中埠塔的塔刹就不翼而飞,所以现在的中埠塔没有塔刹,据说金德公的手指印还清晰可见呢。塔刹倒了之后,洪水直向中埠倾泻,中埠的尊神也不服气啊,于是他也轻轻地用手那么一指,结果把高滩村的祠堂击倒了,所以高滩村的祠堂是做了两次的。虽然是传说,但由此也可见古代于都人与水患灾害做斗争的一个缩影。当然中埠人有中埠人的说法,他们说迴澜塔就是一支笔,是中埠的文峰,所以中埠这地方就出了一个文秀才、一个武秀才,历来这里的孩子也都有很高的读书天份。

于都县罗坳廻澜塔

不过在民间却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故事,说是当地有位富甲一方的财主,儿子常年在外做生意,撇下个如花似玉的妻子独守空房,这好色之徒的公公一来二去的就打上了儿熄妇的歪主意,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是?可作为晚辈的儿媳妇却是个知书达理的女子,她又不好明里拒绝“借与公公弹一曲”的无理要求,便想了个计谋,说是答应你可以,但你得为我修一座塔作纪念,塔成之后才可以做你的人,这公公一听要求并不过份啊,咱有的是钱,造一支塔又有何难?

于是便兴师动众的大兴土木,自己还时不时地前去监工,只盼得早日将塔修成。因此时间不长那七层宝塔就修好了,也许是公公求成心切吧,所以中埠塔看起来比较修长窄小,更快完工不是?这巧媳妇呢,本以为以建塔为由可以拖延时间,只等丈夫一回来,事情就可以出现转机,可无奈公公紧赶慢赶已把塔修成,自己再无路可退,于是便横下一条心,穿戴整齐的于塔成之日邀公公一同游塔。站在高高的中埠塔上,一江贡水向东流,仿若流向天尽头,这儿媳妇禁不住悲从中来,便两眼一闭,忽地纵身一跳,跳入了波涛滚滚的贡江之中,那那公公呢,只痛心疾首地落得个千年笑柄。所以中埠塔又俗称“扒灰塔”,是说此塔系公公为勾引儿媳妇而建,而实际应该为贞洁塔才是,因为是儿媳妇用自己如花的生命捍卫了神圣的贞洁。

于都县罗坳廻澜塔

(作者:姚玉风 姚连红;选自《于都文史资料第八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