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會不會曇花一現?

用戶68712571


我有一個簡單粗暴的分析,就是價格,價格決定了瑞幸的存活期,或者爆發期。

喝過瑞幸的人基本上都知道瑞幸的營銷,首先你可以得到一杯免費咖啡,在任何門店自取或者外賣,然後你覺得好喝或者不好喝,覺得不好喝,就沒有然後了。覺得味道不錯,你會再喝,你會購買2送1,5送5的券,這個5送5的券相當於對摺,12一杯,算是很便宜的價格,比較有吸引力。

我們再來看看現在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咖啡價格,同樣以480ml左右容量的拿鐵價格來比較,在星巴克和costa,這個杯型的價格是31元。哈根達斯的illy咖啡沒喝過,應該是36一杯的。麥咖啡是23元。肯德基是19元,但是肯德基常年有55元5杯的活動,合11元每杯。便利店咖啡,全家羅森711之類的。集中在12-15元,偶有折扣。通過以上的價格比較,我們看得出,如果瑞幸賣24的原價,其價格僅次於最主流的星巴克costa,略高於麥咖啡,而一旦打對摺,真是神級的性價比。

我喝過以上所有的咖啡,illy是常年買豆子在家喝,按我的口感可以給出一個大致的味道排名,illy>costa≥麥咖啡>星巴克>瑞幸>肯德基>便利店。那麼我們就要拿味道和價格的雙標準來衡量,性價比而言,再好的咖啡,性價比抵不過12元的瑞幸,11元的肯德基,因為實在太便宜了,而24元的瑞幸毫無性價比可言,因為我知道咖啡的食材成本也就4-6元,包含咖啡豆,牛奶,糖。

再一個,我們還需要對比一下消費環境,哈根達斯illy,星巴克,costa這三家的消費環境相對比較好,不擁擠,對於談事情,小聚,是個相對不錯的地方,或者正因如此,很多人並沒有那麼在意咖啡的味道。麥咖啡都是麥當勞裡面單獨開闢一個小空間,這個空間收到麥當勞人流的影響而顯得吵鬧,但終究是有座位,且是正常的座位,肯德基是公用整個店內座位,也大致跟麥咖啡一樣。便利店的環境可就差一些了,比較少比較小的座位區,偶爾有一桌四椅的店也比不過麥當勞。至於瑞幸,有的店有些座位,有些店只有櫃檯,這個也就談不上坐下來喝的環境。

所以綜合價格和環境的情況,我們還得回到價格為核心競爭力的問題上來了,2送1的瑞幸16一杯,性價比不錯,5送5只需要12一杯,性價比突出。所以我覺得瑞幸的存活,發展壯大,取決於價格,高於20就沒有發展潛力,如果長期做2送1,5送5,相信客戶會不斷增加。


非我莫屬1985


瑞幸咖啡說它是“大師咖啡”、“自帶十個億”,消費者也會願意去嘗試高端和新鮮的勁頭,至於能不能活得久,那就看它能不能有足夠的復購。

瑞幸最大的風險就是擴張太快,一旦發現一個小錯誤,就會被數量級地放大——改變的成本很大。

門店快速擴張風險大,背後的原因就在於堂食這件事是很複雜的。而如果沒有專業化的分工,想要把這件很複雜的事日復一日地做好是很不容易的。餐飲品牌的產能是和門店數量成正比的,這其中包括門店的服務、後廚等等一系列複雜的東西。


葉峰濤2018—勺子課堂


我認為,做餐飲,成功一段時間比較容易,但是,要做成一個持續的餐飲連鎖品牌就沒有那麼簡單了!餐飲連鎖,是一個“重投資,重組織,重系統和重效率”的行業。面對“市場競爭激烈,食品安全的挑戰,以及服務人力缺口大”等現狀,這些都需要餐飲企業,一步一個腳印,“練好基本內功”才能持續的走下去!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也無論是互聯網的變革,還是年輕和中產所帶來的消費升級的改變。但是,我認為,餐飲經營的本質始終沒有改變。餐飲成功的核心關鍵是迴歸門店,迴歸產品體驗,服務體驗和環境體驗,最終,挑戰各品牌是否能提供給消費者,高性價比的價值體驗!

餐飲品牌需要不斷的提升門店運營水平(品質、服務、環境與價值),創造好用餐體驗和顧客滿意度,進而帶動顧客消費頻率的增加,以及好的口碑傳播,帶來新顧客的入店。這些都將不斷的驅動門店營業額可持續性增長。最終,我們通過運營效率的提高,有效的降低成本,從而增加門店的獲利能力。不斷的打造一個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門店商業模型”。

我們發現,在市場的網紅餐飲品牌,如果要健康發展,就必須要補足自己的短板。品牌發展初期,網紅品牌通過長板策略,或是單一產品,或是營銷策略,讓自己快速崛起,將餐廳打造成知名的偶像派。接著,就需要運用短板策略彌補自己的不足,把產品標準化體驗做好,把服務效率體驗做好,同時確保食品安全管理,提高門店運營水平,甚至建立人才發展體系,儲備合格的人力,以支持不斷的開店與發展

一個餐飲品牌,經過創業初期的快速佈局之後,接著就進入下一個爬坡過程。我們認為,很多短板的補強,都無法簡單的複製和效仿,必須團隊和資源全身心投入進去,才可能攻克和完成,也只有把這些短板補齊,才能逐步將網紅品牌由“偶像派”,最終打造成一個“實力派”的餐飲品牌!唯有這樣才能創造餐飲品牌的可持續性發展!


餘章榮


瑞幸咖啡成立於2017年11月,今年1月份試營業,截止到5月8日,瑞幸已佈局525家門店,營業門店超400多家。而據中商情報網數據顯示,已經在中國市場沉浮19年的星巴克,目前也只開了3124家店。

瑞幸咖啡目前處於燒錢搶用戶的階段,尤其是在廣告營銷和用戶補貼上花費巨大。廣告營銷上,瑞幸首先邀請了明星張震和湯唯作為代言人,其次在瑞幸門店所到之處,門店所能覆蓋的用戶都可以看到瑞幸在微信端投放的廣告,且瑞幸的廣告遍佈社區和寫字樓的廣告位。

作為咖啡行業的新手,瑞幸咖啡主打外賣,與一些咖啡品牌形成差異化競爭,比如星巴克;另外,瑞幸主打20元出頭的咖啡,用性價比搶奪用戶。瑞幸目前對每杯咖啡進行補貼,不僅是為了搶用戶,而且也是為了培養用戶習慣,用戶習慣一旦培養起來,是很難改變的。

燒錢大戰為瑞幸用戶提升貢獻了巨大的作用。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截止到5月8日,瑞幸咖啡共獲得130多萬用戶,300多萬個訂單,以及500萬杯的銷售量。也就是說,過去6個月,瑞幸已有130萬用戶,每天新增用戶約7200多人。


7月11日,瑞幸咖啡宣佈完成A輪融資,融資額達到2億美元,估值10億美元。大鉦資本、愉悅資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和君聯資本參與了本次融資。瑞幸稱,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產品研發、科技創新和業務拓展。可以看出,資本市場對瑞幸還是持樂觀態度的。


全天候科技


瑞幸咖啡最近的勢頭很猛,佈局開店500多家(資料上這麼說,實際開店數量不詳),據說估值達到10億美元,短短几個月時間堪稱是奇蹟一般的速度。

應該說,無論是產品還是市場營銷,瑞幸咖啡還是做得比較出色,否則僅僅靠資本的推動是做到目前的成績。其運營模式顯然有意識地模仿星巴克,在產品方面不用說了,而市場營銷上盡力蹭上星巴克。先是控訴星巴克打壓新興企業搞二選一,然後是宣傳中強調自己和星巴克是咖啡界的CP。

儘管瑞幸咖啡在刻意向外界強調自己高大上的品牌形象,但在大多數用戶心目中現在它還只是一個網紅品牌。

而瑞幸咖啡的品牌定位並不穩定。在其品牌發佈會上,創始人兼CEO錢治亞分析了當前中國咖啡消費價格高、購買不便的行業痛點,表示瑞幸咖啡要“做每個人都喝的起、喝的到的好咖啡”的願景。

按“做每個人都喝的起、喝的到的好咖啡”這個slogan,感覺瑞幸應該定位為咖啡中的小米。但實際其產品和定價並不便宜。以大杯拿鐵為例,星巴克31元,瑞幸24元,約為前者的77%。而我們知道星巴克的價格是歐美普通品牌的3至4倍,那麼推算下來,瑞幸咖啡的價格至少是普通咖啡的2-3倍。說實話,這個價格在中國還是做不到人人喝得起。

給一個星巴克大杯拿鐵的價格成本示意圖,大家體會下,如下圖。星巴克大杯拿鐵的原材料成本不過人民幣4元,瑞幸的應該也差不多,其毛利潤同樣很高。這也就是說,瑞幸抱著小米的初心做成了蘋果的檔位。

這意味著未來其他廠商以更低價格進入市場時,瑞幸就面臨左右為難的局面。比如說同樣的大杯拿鐵,新進入者只要稍稍在裝修上降低投資、運營上控制成本,或者改變運營模式(比如與便利店合作),完全可以賣到12-15元的價格。星巴克有獨特的品牌附加值,對其31元的定價幾乎沒有影響。但這個時候瑞幸24元就有些尷尬,不降價的話產品沒有競爭力,降價的話品牌受損。

因此,我個人不太認可瑞幸所謂的“新零售專業咖啡運營商”公司定位。如果沒有足夠的服務價值填充,它很難形成自己的護城河。這也就是外界擔心它有可能曇花一現的原因。當然,瑞幸目前處於上升期,還有時間來證明自己。

【螞蟻蟲】系悟空問答簽約作者;為科技評論人、專欄作者;虎嗅、鈦媒體、艾瑞等多家科技網站認證作者。


螞蟻蟲


現在評價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會不會曇花一現,還有點過早。

首先,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現在整體的經營情況並不透明,是虧損狀態,還是營收持平。

其次,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融資到賬情況以及融資金額與經營缺口之間的差額,並不透明。

還有一點比較重要的是,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開店本身具有一定的資金槓桿效應,每家店只需要少量的啟動資金,就可以開始運營,但從規模經營角度來看,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的資金缺口應該很大。

因此,如果只是把口碑、品牌炒起來了,沒有足夠的到店消費或外賣訂單,即使咖啡行業屬於暴利行業,也難以支撐其運轉很久。

誠如,共享單車的興起和遭遇挫折,歸根到底都是資金的問題,如果有足夠多的資金願意跟隨它們不斷的燒錢,那麼,那麼它們之間賠本賺吆喝的競爭時間就會更長一些。

顯然,對於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來說,它說進入的市場,雖然對標的是星巴克,但是,星巴克未必會將其放在眼中,因此,在特定階段,可能是獨角戲唱的會多一些。


李俊慧


應該不會是曇花一現。

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國內的咖啡市場大頭被星巴克壟斷,民眾消費升級的意願讓大家都想去嘗試星巴克的小資消費,然而他們會真正習慣喝四五十元一杯的咖啡嗎?大多數人只是偶爾喝一次而已。國內咖啡市場真正的消費群體還是那些能夠接受20元左右價格的群體,他們才是消費的主力,只是一直沒有被開發出來而已。

第二,瑞幸咖啡本身就很爭氣,前幾天剛剛拿到2億美金的融資,可以說從碰瓷者進化成了半個獨角獸。

像抖音、快手這樣的品臺,他們可能在一二線城市的認同率並不是很高,但是在三四線城市、鄉鎮卻有很大的用戶量。我覺得咖啡行業和短視頻行業一樣,渠道下沉是必然的,同時也能帶來很大的發展空間。

瑞幸咖啡完全可以在一二線城市賺吆喝,再去三四線城市、鄉鎮賺利潤,而不是一開始就進軍行業頂端。我們也不要瞧不起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能力,畢竟用戶規模在那擺著,未必就比一二線城市差。

從整個咖啡行業來看,天花板還有很高,用戶也習慣了星巴克的壟斷位置,這時候殺出一個新的競爭者,無論是價格還是質量方面,兩家都會形成一個良性的競爭。

同時,瑞幸咖啡的曝光方式與星巴克也有所不同,在品牌的形象沒有建立起之前,它更多的是依靠互聯網社交的方式進行宣傳,比如通過分享一杯咖啡,邀請好友拼單,這種成本極低的增流方式反而非常有效。


科技時鐘


瑞幸咖啡會不會曇花一現,先生覺得不會曇花一現,但是瑞幸咖啡能否成功突破現有咖啡市場格局,前路還很漫長,道路還很曲折。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的成長史:瑞幸咖啡成立於去年11月,今年 1 月 1 日瑞幸宣佈啟動試營業, 5 月份時,瑞幸在正式營業的發佈會上公佈其已在北、上、深等 13 個城市開設了 525 家店鋪。根據瑞幸提供的數據,試運行期間銷售咖啡的數量為 500 萬杯,服務用戶 130 萬人。根據市場相關文獻顯示,瑞幸咖啡日活數量自開業起呈現井噴式增長,於 4 月份突破兩萬的關口。

可以看出,瑞幸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進入伊始瑞幸團隊就號稱準備了10個億,要砸3億分眾廣告,免費請幾百萬白領朋友喝咖啡。相信上半年被湯唯、張震拿著小藍杯刷屏的朋友不在少數。從瑞幸這半年入場以來的打法來看,完全是互聯網企業式的打法,跟傳統餐飲企業循序漸進,穩紮穩打的策略完全不一樣,資本推動下的瑞幸可以說是攻城拔寨無往不利,快速擴張,加線上線下整合鋪天蓋地的營銷推廣,為品牌前期的快速積累,帶來了諸多好處,用金錢換時間的策略,目前來看是很成功的。但是,餐飲業畢竟屬於傳統行業,後期的門店運營、出品的質量把控,用戶的復購率等都是瑞幸能否持續發展壯大的重中之重。


再次,從瑞幸的團隊來看,均出自於神州團隊,可以說是一支驍勇善戰隊伍的,當年神州專車切入專車出行市場這一仗打的可以說是一場精彩,這樣的團隊,敢於重金砸進國內咖啡市場,肯定也是有自身的底氣。聯繫到7月份瑞幸又完成了2億美元的融資,可以說資本市場也是比較青睞瑞幸。兵精糧足的瑞幸能不能在國內咖啡市場異軍突起,還是很值得期待。


綜上所述,先生認為,曇花一現是不會的,但是前路崎嶇,以一首毛主席的詩詞與我輩共勉: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病毒先生(ID:virussir),悟空問答簽約作者,十大原創營銷自媒體,2017年度最具價值科技&營銷自媒體,全網粉絲數超百萬,全網原創文章總閱讀5億+。由知名互聯網分析師劉濤先生主筆,精選分析最新最熱營銷案例,提供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領域深度獨家觀察。劉濤是知名策劃人、社會化營銷專家、病毒營銷研究者,“基礎激活”理論倡導者,歡迎大家關注病毒先生。




病毒先生


我個人認為,Luckin Coffee曇花一現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認識一些做咖啡的朋友,也在一些國際比賽上得過獎。但是和他們聊的過程中會發現,如果單純的就是做咖啡,其實要賺錢的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其實,更多的做咖啡品牌的,並不是靠著賣一兩杯咖啡來賺錢,而是將品牌的知名度做出來以後,靠著加盟的方式來贏利擴張。

Luckin Coffee在推廣階段的時候,我也去買過幾次,說實話,作為一箇中國人,而且是對咖啡的文化不那麼瞭解的中國人,我沒有喝出來它的特別之處。

雖然他的宣傳中,自己的團隊都是大師級的,並且咖啡豆也是非常上等的。但對普通人來說,可能不太能品的出來。

我在朋友的咖啡工作室裡坐坐的時候,他會給我做各種的咖啡,然後仔細講解每種的不同,這個時候,確實能品出一點區別,但是Luckin Coffee,說真的,就現在看到的模式,和星巴克這種快餐式的咖啡一樣,可能喝品質的少,喝品牌的人多。

當然,資本方還是比較青睞Luckin Coffee的,至少它現在所做的理念讓很多人比較相信。但現在Luckin Coffee的模式,不像是一種咖啡的模式,更像是一種互聯網的模式,通過推廣活動,獲取客戶,建立用戶的消費習慣。

不過,這種消費習慣養成以後,對於Luckin Coffee來說並無法形成很好的壁壘。大家走在大街上,想喝咖啡了,還是會走進星巴克,走進太平洋咖啡。

不是說就一定會走進Luckin Coffee,而且,最為餐飲行業,更多的還是以口味取勝。但口味有是一個每個人都不大相同的東西。

所以,用互聯網的思維來運營一家連鎖咖啡品牌,我覺得還是有點懸。


會技術的葛大爺


在友人推薦瑞幸後,查了下地圖,附近就有一家。買了三杯 ,口味沒有特殊之處,製作方式沒有特殊之處,配料(糖奶等)沒有特殊之處,店鋪沒有特殊之處,價錢一般。唯一特殊的地方就是包裝袋上有個男人照片。。。這是別家沒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