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敷料行業市場發展分析

醫用敷料行業市場發展分析

1、醫用敷料的概念及分類

醫用敷料作為傷口處的覆蓋物,在傷口癒合過程中,可以替代受損的皮膚起到暫時性屏障作用,避免或控制傷口感染,提供有利於創面癒合的環境。醫用敷料可分為傳統敷料和新型敷料。

傳統敷料由天然植物纖維或動物毛類物質構成,如紗布、棉墊、羊毛、各類油紗布等,這類敷料只是暫時性的覆蓋材料,均需在一定時間內加以更換。目前傳統敷料主要是指醫用脫脂棉紗布、棉墊和凡士林紗布等,是臨床上使用的主要敷料 。傳統敷料具有網狀編織結構,其價格低廉、製作工藝相對簡單、原料來源廣泛、質地柔軟,有較強的吸收能力,能防止創面滲液積聚,對創面癒合有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至今仍在皮膚創傷中廣泛應用。但是傳統敷料也有很明顯的缺點,比如不能保持創面溼潤,延遲創面癒合;創面肉芽組織容易長入敷料的網眼中,更換敷料時易與創面傷口粘連,損傷新生的肉芽組織並引起疼痛;敷料滲透後屏障作用差,容易引起外源性感染,止血效果差。為了解決傳統敷料的這些問題,人們採用了物理或化學的方法來提高傳統敷料的作用效果,但臨床應用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醫用敷料行業市場發展分析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諮詢有限公司《醫用輔料行業發展戰略分析及市場投資前景專項報告》

醫用新型敷料是根據溼潤癒合理念研製的,能保持創面溼潤。而推動這類產品發展有兩個因素,即醫療界對傷口復愈和治理過程的充分理解與材料技術的不斷進展。1962 年倫敦大學的 Winter 博士首先用動物(豬)實驗證實,溼性環境的傷口癒合速度比干性癒合快 1 倍。1963 年 Hinman 進行人體研究,證實溼性癒合的科學性。20 世紀 70 年代“溼性傷口癒合”觀念逐漸被廣泛接受。近年來,材料學和工業學的快速發展使得創面敷料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多種新型敷料應運而生,並被積極用於臨床。因為在由傳統型敷料向新型敷料的不斷研究進程中,醫用敷料結合了生物、生理、手術、護理和營養等多方面的先進知識,同時把患者對敷料的物理、臨床等各種實際需求應用到敷料的材質選擇和形態設計中。其總的特點即防止痂皮形成,不粘連新生成的肉芽組織,更換無痛;有利於纖維蛋白及壞死組織的溶解,減少更換次數;創造低氧環境,促進毛細血管生成,促進多種生長因子釋放併發揮活性;緩解創面疼痛,減少瘢痕形成等 。

按採用的材料,新型敷料可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是天然類敷料,主要包括殼聚糖敷料、海藻酸鹽敷料、動物類敷料和膠原敷料。第二類是合成類敷料,主要包括薄膜類敷料、泡沫類敷料、水膠體類敷料、水凝膠類敷料。第三類是藥用類敷料(用浸漬或塗敷方法將藥物塗敷於敷料上,如軟膏類敷料、消毒敷料,以及中藥敷料等)。第四類是組織工程類敷料(目前,組織工程皮膚距理想要求還有相當距離)。

2、我國醫用敷料市場現狀

由於傳統醫用敷料產品難以滿足慢性和複雜傷口的治療需求,今後高端敷料將成為推動敷料市場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截止2017年全球高端醫用敷料銷售收入達 167.3 億美元。目前在我國醫用敷料產品中,高端新型敷料生產方面較為薄弱,主要依靠進口。

(1)我國出口情況:

醫用敷料作為一類重要的衛生材料類醫療用品,在我國出口貿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年來,我國醫用敷料行業保持高速發展,出口始終佔全球醫用敷料出口總額的 20%以上。由於我國是傳統紡織大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國、消費國和進口國,棉花紗線產量大,紡織行業的產業鏈較為完善,具有很好的產業集群優勢。

2014 全年我國共向 196 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醫用敷料。從出口區域看,2014年北美洲依然是最大的醫用敷料出口市場,但是對歐洲與對北美洲的醫用敷料出口額相差無幾。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我國對北美洲出口額 9.08 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 13.08%,佔比達到了 34.52%;歐洲是第二大市場,出口額為 9.06 億美元,同比上升 15.84%,所佔比重為 34.46%;亞洲排第三位,出口額為 4.85 億美元、同比增長 5.06%,比重為 18.45%,三大洲所佔比重達到 87.43%,三大洲同比出現增長的同時,對拉丁美洲出口出現較大幅度的滑落,出口額為 1.44 億美元,同比降幅為 15.67%,佔比為 5.5% 。

(2)我國國內消費情況:

在國內市場上,傳統醫用敷料仍占主導地位,新型敷料由於價格高,市場普及比較慢,國內市場上高端敷料產品主要來自歐美的行業巨頭,國內本土企業的產品很少。中國新型敷料尚處於市場培育階段,企業在新型敷料的研發方面還處於起步階段。

據統計資料,中國每年有數千萬人皮膚因意外事故和手術造成皮膚創傷。國內每年開展的燒燙傷、創傷治療及外科手術超過千萬臺次,每年醫療費用約為千億人民幣,而燒燙傷、創傷治療及外科手術的醫用敷料,佔整體費用的 3%以上,達 30 多億人民幣。

隨著醫療改革進程的推進以及中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中國醫用敷料製造行業即將迎來快速發展時期。從世界範圍來看,與老年人密切相關的褥瘡、潰瘍等慢性傷口的護理在西方已經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在我國也將同樣不會例外。從醫院角度來看,傳統醫用敷料由於不具備治療、修復等功能,在臨床中應用範圍受到侷限,傳統醫用敷料市場面臨的前景不是很樂觀。據業內人士分析,隨著院前預防和保健,院內診斷、治療,院外監測、康復,以及家庭日常醫療保健等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化醫療保障體系日漸成熟,需要住院和手術治療的病例數將會逐漸減少。因此,使用更方便的、性能更優良的新型醫用敷料將逐步佔領傳統醫用敷料的部分市場份額。而且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壓力的加大,人們更希望縮短康復時間。雖然新型醫用敷料使用成本較高,但它們可以縮短傷口癒合時間,減少醫用敷料用量,顯著縮短護理時間,最終還是使患者受益。

3、高端醫用敷料行業市場需求及趨勢分析

從全球範圍來看,傳統醫用敷料仍佔整個醫用敷料的 50%以上。但是近年來,傳統醫用敷料增長趨緩,新型高端醫用敷料正在迅速增長。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世界人口的老齡化,與老年人密切相關的褥瘡、潰瘍等慢性傷口護理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衛生問題,世界醫療衛生領域越來越重視研發高科技醫用敷料。到 2030 年,全球 65 歲以上人口將增加到 9.7 億人,西歐 65 歲以上人口將增長到 9950 萬人,東歐則將增長到 2500 萬人,美國將增長到 7150萬人。國際糖尿病聯盟發表的2017年全球糖尿病地圖顯示,全球約有4.25億成人患糖尿病,預計到2045年,這一數值將達到6.29億。15%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至少會得一次潰瘍;每年因為糖尿病而截肢的患者至少有 100 萬人;而在治癒後的糖尿病潰瘍患者中有 66%的患者將在5年後復發潰瘍;12%的患者在潰瘍復發後截肢,而截肢患者中的70%是因為潰瘍沒有得到及時治療。

全球人口老齡化、糖尿病潰瘍和靜脈曲張潰瘍患病率的增長及肥胖症患者急劇增加是推動高端新型醫用敷料市場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老年人是醫療產品和服務最主要的用戶群體,他們也是最易發生難癒合性腿部潰瘍、糖尿病足和褥瘡(壓瘡)等慢性傷口的人群,因此,老年人是高端醫用敷料產品最大的用戶群,從老年人口數量可以衡量出未來高端醫用敷料市場的容量。肥胖則帶來了慢性病的高發病率,其中包括Ⅱ型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等,從而會導致醫療護理資源的大量消耗。

隨著抗菌性材料和生物材料的應用,歐洲市場上傳統創面敷料產品將逐漸減少,而功能性醫用敷料,如水凝膠、水膠體、泡沫敷料、透明敷貼等將強勢增長。目前,高端醫用敷料市場年增長率達 10%以上,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佔 41%)、美國(佔 39%),以及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其中歐洲地區醫用敷料市場年增長率保持在 8.4%以上。

4、新型醫用敷料的發展方向

社會老齡化趨勢將增加慢性傷口形成的機會,對高性能的敷料需求將不斷增長。未來高端醫用敷料更加註重產品的生物活性和功能性。醫用敷料不再僅限於保護創面,還應具有促進傷口癒合的功效,且針對不同傷口及傷口癒合的不同階段都有相應的專門敷料,使用方便,減輕患者痛苦,在傷口癒合後不產生瘢痕組織。目前醫用敷料的研究方向:通過改性或複合的方法,改善現有材料的不足,增強其作為敷料的性能。在材料上負載各種藥物和生長因子,有效控制藥物釋放,同時達到傷口癒合及治療作用。從患者角度考慮,儘量減少換藥次數,減輕換藥帶來的痛苦。為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資源的可再生利用的需求,將會開發更多新型的可降解的生物材料並應用於醫用敷料。隨著組織工程技術和皮膚組織工程學的發展,未來還將會開發出具有適當的三維多孔結構,為細胞的生長和繁殖提供營養乖代謝環境,調節細胞的生長和排列,並最終降解達到組織永久性替代的目的。

醫用敷料行業市場發展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