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增多與血小板減少

先說說“血小板計數”的意義:

血小板計數是指計數單位溶劑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其正常參考範圍為100-300之間。

血小板增多與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在人體內主要的功能是參與凝血,止血等,一旦其數值明顯增加,可能會發生血栓,出血,而一旦減少到一定數值,則會有自發性出血現象。

首先,血小板增多:

當血小板計數高於400時,即可視為血小板增多。其中,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屬於骨髓增生性疾病,此類疾病還包括慢粒白血病,真紅,骨髓纖維化等,也多伴有血小板數值異常升高現象;

骨髓增生性疾病患者血小板數值可多可超過1000,病人發生出血和血栓的風險明顯升高,可危及生命,血小板數值高者可達3000以上。

血小板增多還常見於急慢性炎症感染,缺鐵性貧血,以及其他腫瘤疾病患者,但血小板計數一般不超過500,經治療後會有所改善,血小板數值會降至正常水平。

此外,脾臟切除術後,血小板也會有明顯升高,且高於600以上,隨後會逐漸下降至正常。

血小板增多與血小板減少

其次,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減少會引起出血時間延長,嚴重損傷或在激狀態下發生出血,當血小板低於50時,可出現皮膚黏膜紫癜,術後出血;板值低於20時,常引起自發性出血現象。不過,因個人體質不同,不一定是血小板數值越低,出血就越明顯。

血小板減少現象,常見於血小板生成障礙,如再障性貧血,急性白血病等;血小板破壞過多,則常見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脾亢,戈謝病等;血小板消耗過度,則可能與瀰漫性徐管內凝血,家族性血小板減少如巨大血小板綜合徵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