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爲什麼王朗在諸葛亮面前被罵的毫無還手之力?

伊辛巴耶娃66


謝邀。《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智收姜維得天水、冀城、上邽(gūi)三城,附近郡縣紛紛歸降諸葛亮,兵鋒只指渭水西岸。



Δ姜維和諸葛亮

戰況驚動了魏明帝曹叡,曹丕死後,他的兒子曹叡接替了皇位,曹叡也是個明君。面對緊急情況,魏國“三公”之一的老臣司徒王朗舉薦大將軍曹真為都督,(曹真是曹叡的長輩,也是託孤重臣,他和司馬懿都是曹丕的託孤之臣)。王朗為了表示不甘落後,毛遂自薦做了軍師,二人帶領京師二十萬人馬浩浩蕩蕩前去迎敵。

王朗這次自薦軍師有他的目的,王朗沒有軍事能力,排兵佈陣一點不懂,他指望這次和諸葛亮鬥鬥嘴,想憑著自己豐富的儒家思想來說服諸葛亮投降。孫子兵法認為,能夠不動刀戈而屈人之兵是戰術上最高境界。




Δ王朗

王朗還是有這個資格和亮對話的,王朗是魏國的大司徒,三公之一,身份很尊貴。『王朗博學多聞,校注儒家經典,很有名氣』他就是憑藉這一點來和諸葛亮叫板的。

誰知和諸葛亮一對陣,出人意料的王朗被罵死了,準確說是被諸葛亮氣死的,為什麼王朗在諸葛亮的面前無還“嘴”之力呢?為什麼諸葛亮憑藉伶牙俐齒罵死了王朗?

我認為就是諸葛亮冤枉王朗,可勁的往他身上潑髒水,王朗在兩軍陣前丟了面子,又無法辯解,76歲高齡的人,怎能鬥得過正值盛年的諸葛亮,說實話諸葛亮沒有尊老憐憫之心,逞一時之口快,害死了一個大學問家。

王朗死後,諸葛亮還指責王朗誤了魏國統一中原。製造曹叡和王朗之間的矛盾。把東吳做大做強的責任推給了王朗。



(亮曰)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

(回到本題)《三國演義》裡二人鬥嘴很精彩,王朗首先發言,其實王朗的措辭很文明,沒有人身侮辱,不妨試著分析一下。

(郎曰)“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

這句話王朗說的很有禮貌,公長公短,很尊敬諸葛亮,王朗說,古語云:“識時務者為俊傑。”王朗不瞭解諸葛亮,諸葛亮是個例外,諸葛是逆天行事的人,他明知道天意不滅曹,偏偏輔佐劉備統一中原,說難聽點就是不自量力,從後面結果也得到了證實,諸葛亮竹籃打水一場空,空耗民力和財力。接下來看看諸葛亮如何回答吧。




孔明曰:“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

其實這句話諸葛亮說的沒道理,漢朝都不存在了,你奉誰的詔呢?蜀漢和東吳割據一方,顯然不符合統一的民意,難道諸葛亮奉的是漢獻帝的遺詔嗎?也許諸葛亮的意思是奉了昭烈帝劉備的遺詔吧,請問劉備的蜀漢皇帝是繼承誰的皇位呢?難道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劉勝還是個王,顯然不是他的。劉備蜀漢本來就得國不正!諸葛亮的身份根本就沒資格和司徒王朗相提並論。

王朗一聽,覺得諸葛亮走入了迷途,開始擺事實講道理,苦口婆心的為諸葛亮分析情況。

(朗曰)“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靈以來,黃巾倡亂,天下爭橫。降至初平、建安之歲,董卓造逆,傕、汜繼虐;袁術僭號於壽春,袁紹稱雄於鄴土;劉表佔據荊州,呂布虎吞徐郡。盜賊蜂起,奸雄鷹揚,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非以權勢取之,實天命所歸也。世祖文帝,神文聖武,以膺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臨萬邦,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欲比於管、樂,何乃強欲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耶?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王朗說的很有道理,天下有德居之,歷史發展就是靠推翻腐朽制度而向前發展的,漢獻帝老爸重用十常侍,打擊良臣,佞臣當道。殺豬賣肉之徒何進做大將軍,引董卓進京犯上作亂,多虧了曹操把漢獻帝保護了起來,“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功不可沒,這也是民心所向天意所為之,王朗說的沒錯。

最後王朗規勸諸葛亮,回頭是岸,早點投降,還可以高官得坐,駿馬得騎。接下來諸葛亮是怎麼說的呢?



(亮曰):昔日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諸葛亮前半段話和王朗說的是同一個事實,但是諸葛亮沒有說誰保護了漢獻帝,也就是成功避開了曹操的功勞,接著話鋒一轉,說了許多佞臣當道的事實,亂世有忠臣也有亂臣,這很自然。

諸葛亮爾後把王朗歸到了諂媚之輩,最後諸葛亮還進行了人身攻擊,討論誰造成了國家這個局面都是正常的,國家興衰大臣當然有責任,但是從歷朝歷代更替來看,舊臣被新主重用的大有人在,順應潮流是明智,誓死效忠也是一種選擇。



奉新主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和愚忠奉舊主的都是後世人學習的榜樣。魏徵轉投李世民而留下“賢相”美名,方孝孺效忠朱允文不惜被誅十族而流芳千古,兩者並不矛盾。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由此推論,王朗奉曹操沒有道德上的缺陷,(況且曹操沒有篡漢,如果說曹操欺負漢獻帝可能存在這種情況,功高蓋主勢所必然。)諸葛亮死忠蜀漢也沒毛病,各為其主而已,都是忠臣,沒有彼此高下之分。

關鍵是諸葛亮知道從道義上沒有更好的說詞,轉而進行了人身攻擊,這是老年人王朗不堪受辱的地方。他也是忠心耿耿的奉漢之臣,要想讓一人之力匡扶漢室,這是強人所難。然而王朗有口難辯,只能活活被罵死,正確的是被活活氣死。



綜上所述,不是王朗沒有還“嘴”之力,而是諸葛亮不守辯論的守則,侮辱一個耄耋老人而活活氣死了王朗,這和他氣死周瑜有異曲同工之妙。


秉燭讀春秋


這一段,是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

這一段,那是相當酣暢淋漓,大快人心。

可謂:

兵馬出西秦,雄才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其實,王朗從一開始就輸了,輸在了輕敵,輸在了名不正則言不順上。

輕敵:王朗推薦了曹真領軍來戰諸葛亮,還自薦為軍師,覺得憑著自己的智慧加上曹真的武力值,簡直是最佳CP。

還沒對陣呢,就對曹真誇下海口。

你負責把軍容弄整齊點,俺一席話就能把諸葛村夫說的跪在地上唱征服!

估計他是不知道周瑜是被誰氣死的。

王朗的一席話,其實從大歷史角度來看,還真有一定道理,可惜啊,他的對手是諸葛亮。

從諸葛亮第一眼看到王朗的時刻起,王朗就已經輸了。

因為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這個老賊肯定得巴拉巴拉的說一通有的沒的,這個那個的。

所以,王朗一叫陣。

人家諸葛亮這邊就站住了道德高地:“

漢丞相與司徒會話!”

但凡王朗心裡有點數,聽見漢丞相這三個字,就該知道自己今天好不了了。

可是這位七十有六的老頭,不知道是騎馬把腦子顛壞了還是咋地。

仍然從漢桓、靈二帝說起,一直說到曹叡登基,

總體意思是漢朝從桓靈二帝那兒就開始爛了,我們曹魏可是天命所歸,天數使然啊。

你諸葛亮師出無名啊!

人家諸葛亮也一點都沒回避,緊扣著王朗的論據開始反駁。

一上來先指出王朗是漢朝的“大老元臣”,

然後就指出之所以桓靈二帝開始漢朝爛了,就是因為朝中有奸臣,

而你王朗就是奸臣的代表,還和曹操一起篡了漢。

你最沒資格在這裡說東道西,天數?

你抵得過我們家漢昭烈皇帝劉備是漢室正朔嗎?

你不知道大家恨得都想吃了你的肉嗎!

你死了以後,怎麼去見漢之二十四帝啊!

於是:王朗“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

《三國演義》雖然是演義,但是符合當時人們關於“正統”的一貫思維,所以王朗只能啞口無言,氣滿胸膛,一命嗚呼。


好玩有用的歷史


劉備替劉表鎮守新野北拒曹操,為了充實自已的實力,劉備大量擴編軍隊招賢納士,諸葛亮作為鄉野之流要步入仕途並不是很容易,他甚至沒進入劉表的視線更別說曹操了,進入劉備軍事集團他最多算是參謀不帶長,是小說作者把他吹神了“諸葛之智近乎妖”,他更多地是負責後勤工作和地方治理,是文職文員,入蜀後他是“外來集團”當然後到劉備重用,劉備經歷了董卓專權和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所以臨終託孤是文職的諸葛亮而不是手握重兵的魏延,諸葛亮進入權力核心但是在軍中威信是不足的,在劉備生前他從來沒單獨指揮過一場戰役,所以要不斷髮動“南征北伐”樹立在軍中威信,“七擒孟獲”應該是他的巔峰之作,至於北伐戰果也是仁者見仁。諸葛亮確實是忠臣,沒負劉備託孤,在他臨終也解除了劉備的顧慮“幹掉了魏延”,至於魏延是不是真有反心?這個真不好說,當時真的流行軍閥割據,袁紹,袁術,孫堅,曹操都是大軍


破鞋走天涯


三國演義裡描述,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出祈山,隴右三郡天水、南安、安定相繼投降,曹魏朝堂振驚,曹睿命曹真為大都督,郭淮為副都督,王朗為軍師,統兵二十萬,抵禦諸葛亮。

王朗官至司徒,自視漢中元老,口才了得,就在領導面前吹噓,說不必派兵攻打,自己只要幾句話,就能讓諸葛亮退兵。

結果到陣前與諸葛亮一陣知乎者也後,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諸葛底氣足,語速也沒有諸葛快,恨死自己了,老了老了怎麼口齒還不利索了呢?人家一句一句老賊罵了半天,連口水都不用喝,再看看自己 ,說一句話喘半天,算了不活了,於是大叫一聲,“別攔我,我要走了”倒地而亡。

這只是羅貫中虛構的精彩橋段罷了,聽著好聽,看著好看,但卻不真實,大家一樂完事,別當真。真實的王朗要與諸葛亮對罵,還說不定誰先死呢?

《三國志》記載:王朗,早年從師於當朝太尉楊賜,此人博學多才,通曉經籍,王朗著有文集三十四卷,是三國時期有名的經學家,官至司徒,諸葛亮街亭兵敗後半年左右病死。兩人根本從未謀面。其孫女嫁與司馬昭,生子司馬炎。

就算能與諸葛亮見面,以雙方的修養也不至於對罵,就算對罵,王朗乃經學大家,學識不比諸葛差,甚至在這方面的成就比諸葛還高,怎麼會被罵死。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因為是小說的劇情需要啊,《三國演義》只是小說,為了劇情需要才安排這麼一段劇情來襯托諸葛亮。但實際上王朗就沒有跟諸葛亮打過照面。《三國演義》中是諸葛亮北伐時王朗與曹真等人在祁山迎戰諸葛亮的蜀國大軍。王朗在陣前與諸葛亮進行話術大戰,結果被諸葛亮的言詞氣的從馬背上摔下去死了。但實際上《三國志》記載:

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郃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

王朗根本沒有跟隨軍隊出征,老實在家待著呢,因為當時他身體不好,根本沒法出征,而且王朗本來也不是軍事人才,王朗因為輔佐曹丕稱帝,在曹丕篡漢開國之後王朗與鍾繇、華歆位列三公。這等身份地位,根本不需要一把年紀了跟隨大軍出征平叛。


諸葛亮北伐是太和二年正月的事情,而王朗去世已經是“十一月,司徒王朗薨”當時戰爭都結束大半年了。跟諸葛亮一點關係都沒有,諸葛亮也只是在後出師表裡懟過王朗不作為:“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但當時王朗已經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