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为什么王朗在诸葛亮面前被骂的毫无还手之力?

伊辛巴耶娃66


谢邀。《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智收姜维得天水、冀城、上邽(gūi)三城,附近郡县纷纷归降诸葛亮,兵锋只指渭水西岸。



Δ姜维和诸葛亮

战况惊动了魏明帝曹叡,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叡接替了皇位,曹叡也是个明君。面对紧急情况,魏国“三公”之一的老臣司徒王朗举荐大将军曹真为都督,(曹真是曹叡的长辈,也是托孤重臣,他和司马懿都是曹丕的托孤之臣)。王朗为了表示不甘落后,毛遂自荐做了军师,二人带领京师二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前去迎敌。

王朗这次自荐军师有他的目的,王朗没有军事能力,排兵布阵一点不懂,他指望这次和诸葛亮斗斗嘴,想凭着自己丰富的儒家思想来说服诸葛亮投降。孙子兵法认为,能够不动刀戈而屈人之兵是战术上最高境界。




Δ王朗

王朗还是有这个资格和亮对话的,王朗是魏国的大司徒,三公之一,身份很尊贵。『王朗博学多闻,校注儒家经典,很有名气』他就是凭借这一点来和诸葛亮叫板的。

谁知和诸葛亮一对阵,出人意料的王朗被骂死了,准确说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为什么王朗在诸葛亮的面前无还“嘴”之力呢?为什么诸葛亮凭借伶牙俐齿骂死了王朗?

我认为就是诸葛亮冤枉王朗,可劲的往他身上泼脏水,王朗在两军阵前丢了面子,又无法辩解,76岁高龄的人,怎能斗得过正值盛年的诸葛亮,说实话诸葛亮没有尊老怜悯之心,逞一时之口快,害死了一个大学问家。

王朗死后,诸葛亮还指责王朗误了魏国统一中原。制造曹叡和王朗之间的矛盾。把东吴做大做强的责任推给了王朗。



(亮曰)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回到本题)《三国演义》里二人斗嘴很精彩,王朗首先发言,其实王朗的措辞很文明,没有人身侮辱,不妨试着分析一下。

(郎曰)“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这句话王朗说的很有礼貌,公长公短,很尊敬诸葛亮,王朗说,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王朗不了解诸葛亮,诸葛亮是个例外,诸葛是逆天行事的人,他明知道天意不灭曹,偏偏辅佐刘备统一中原,说难听点就是不自量力,从后面结果也得到了证实,诸葛亮竹篮打水一场空,空耗民力和财力。接下来看看诸葛亮如何回答吧。




孔明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其实这句话诸葛亮说的没道理,汉朝都不存在了,你奉谁的诏呢?蜀汉和东吴割据一方,显然不符合统一的民意,难道诸葛亮奉的是汉献帝的遗诏吗?也许诸葛亮的意思是奉了昭烈帝刘备的遗诏吧,请问刘备的蜀汉皇帝是继承谁的皇位呢?难道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刘胜还是个王,显然不是他的。刘备蜀汉本来就得国不正!诸葛亮的身份根本就没资格和司徒王朗相提并论。

王朗一听,觉得诸葛亮走入了迷途,开始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的为诸葛亮分析情况。

(朗曰)“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王朗说的很有道理,天下有德居之,历史发展就是靠推翻腐朽制度而向前发展的,汉献帝老爸重用十常侍,打击良臣,佞臣当道。杀猪卖肉之徒何进做大将军,引董卓进京犯上作乱,多亏了曹操把汉献帝保护了起来,“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功不可没,这也是民心所向天意所为之,王朗说的没错。

最后王朗规劝诸葛亮,回头是岸,早点投降,还可以高官得坐,骏马得骑。接下来诸葛亮是怎么说的呢?



(亮曰):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诸葛亮前半段话和王朗说的是同一个事实,但是诸葛亮没有说谁保护了汉献帝,也就是成功避开了曹操的功劳,接着话锋一转,说了许多佞臣当道的事实,乱世有忠臣也有乱臣,这很自然。

诸葛亮尔后把王朗归到了谄媚之辈,最后诸葛亮还进行了人身攻击,讨论谁造成了国家这个局面都是正常的,国家兴衰大臣当然有责任,但是从历朝历代更替来看,旧臣被新主重用的大有人在,顺应潮流是明智,誓死效忠也是一种选择。



奉新主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和愚忠奉旧主的都是后世人学习的榜样。魏征转投李世民而留下“贤相”美名,方孝孺效忠朱允文不惜被诛十族而流芳千古,两者并不矛盾。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由此推论,王朗奉曹操没有道德上的缺陷,(况且曹操没有篡汉,如果说曹操欺负汉献帝可能存在这种情况,功高盖主势所必然。)诸葛亮死忠蜀汉也没毛病,各为其主而已,都是忠臣,没有彼此高下之分。

关键是诸葛亮知道从道义上没有更好的说词,转而进行了人身攻击,这是老年人王朗不堪受辱的地方。他也是忠心耿耿的奉汉之臣,要想让一人之力匡扶汉室,这是强人所难。然而王朗有口难辩,只能活活被骂死,正确的是被活活气死。



综上所述,不是王朗没有还“嘴”之力,而是诸葛亮不守辩论的守则,侮辱一个耄耋老人而活活气死了王朗,这和他气死周瑜有异曲同工之妙。


秉烛读春秋


这一段,是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

这一段,那是相当酣畅淋漓,大快人心。

可谓:

兵马出西秦,雄才抵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其实,王朗从一开始就输了,输在了轻敌,输在了名不正则言不顺上。

轻敌:王朗推荐了曹真领军来战诸葛亮,还自荐为军师,觉得凭着自己的智慧加上曹真的武力值,简直是最佳CP。

还没对阵呢,就对曹真夸下海口。

你负责把军容弄整齐点,俺一席话就能把诸葛村夫说的跪在地上唱征服!

估计他是不知道周瑜是被谁气死的。

王朗的一席话,其实从大历史角度来看,还真有一定道理,可惜啊,他的对手是诸葛亮。

从诸葛亮第一眼看到王朗的时刻起,王朗就已经输了。

因为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这个老贼肯定得巴拉巴拉的说一通有的没的,这个那个的。

所以,王朗一叫阵。

人家诸葛亮这边就站住了道德高地:“

汉丞相与司徒会话!”

但凡王朗心里有点数,听见汉丞相这三个字,就该知道自己今天好不了了。

可是这位七十有六的老头,不知道是骑马把脑子颠坏了还是咋地。

仍然从汉桓、灵二帝说起,一直说到曹叡登基,

总体意思是汉朝从桓灵二帝那儿就开始烂了,我们曹魏可是天命所归,天数使然啊。

你诸葛亮师出无名啊!

人家诸葛亮也一点都没回避,紧扣着王朗的论据开始反驳。

一上来先指出王朗是汉朝的“大老元臣”,

然后就指出之所以桓灵二帝开始汉朝烂了,就是因为朝中有奸臣,

而你王朗就是奸臣的代表,还和曹操一起篡了汉。

你最没资格在这里说东道西,天数?

你抵得过我们家汉昭烈皇帝刘备是汉室正朔吗?

你不知道大家恨得都想吃了你的肉吗!

你死了以后,怎么去见汉之二十四帝啊!

于是:王朗“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三国演义》虽然是演义,但是符合当时人们关于“正统”的一贯思维,所以王朗只能哑口无言,气满胸膛,一命呜呼。


好玩有用的历史


刘备替刘表镇守新野北拒曹操,为了充实自已的实力,刘备大量扩编军队招贤纳士,诸葛亮作为乡野之流要步入仕途并不是很容易,他甚至没进入刘表的视线更别说曹操了,进入刘备军事集团他最多算是参谋不带长,是小说作者把他吹神了“诸葛之智近乎妖”,他更多地是负责后勤工作和地方治理,是文职文员,入蜀后他是“外来集团”当然后到刘备重用,刘备经历了董卓专权和曹操“携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临终托孤是文职的诸葛亮而不是手握重兵的魏延,诸葛亮进入权力核心但是在军中威信是不足的,在刘备生前他从来没单独指挥过一场战役,所以要不断发动“南征北伐”树立在军中威信,“七擒孟获”应该是他的巅峰之作,至于北伐战果也是仁者见仁。诸葛亮确实是忠臣,没负刘备托孤,在他临终也解除了刘备的顾虑“干掉了魏延”,至于魏延是不是真有反心?这个真不好说,当时真的流行军阀割据,袁绍,袁术,孙坚,曹操都是大军


破鞋走天涯


三国演义里描述,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出祈山,陇右三郡天水、南安、安定相继投降,曹魏朝堂振惊,曹睿命曹真为大都督,郭淮为副都督,王朗为军师,统兵二十万,抵御诸葛亮。

王朗官至司徒,自视汉中元老,口才了得,就在领导面前吹嘘,说不必派兵攻打,自己只要几句话,就能让诸葛亮退兵。

结果到阵前与诸葛亮一阵知乎者也后,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诸葛底气足,语速也没有诸葛快,恨死自己了,老了老了怎么口齿还不利索了呢?人家一句一句老贼骂了半天,连口水都不用喝,再看看自己 ,说一句话喘半天,算了不活了,于是大叫一声,“别拦我,我要走了”倒地而亡。

这只是罗贯中虚构的精彩桥段罢了,听着好听,看着好看,但却不真实,大家一乐完事,别当真。真实的王朗要与诸葛亮对骂,还说不定谁先死呢?

《三国志》记载:王朗,早年从师于当朝太尉杨赐,此人博学多才,通晓经籍,王朗著有文集三十四卷,是三国时期有名的经学家,官至司徒,诸葛亮街亭兵败后半年左右病死。两人根本从未谋面。其孙女嫁与司马昭,生子司马炎。

就算能与诸葛亮见面,以双方的修养也不至于对骂,就算对骂,王朗乃经学大家,学识不比诸葛差,甚至在这方面的成就比诸葛还高,怎么会被骂死。


三千年读史看人生起落


因为是小说的剧情需要啊,《三国演义》只是小说,为了剧情需要才安排这么一段剧情来衬托诸葛亮。但实际上王朗就没有跟诸葛亮打过照面。《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与曹真等人在祁山迎战诸葛亮的蜀国大军。王朗在阵前与诸葛亮进行话术大战,结果被诸葛亮的言词气的从马背上摔下去死了。但实际上《三国志》记载:

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王朗根本没有跟随军队出征,老实在家待着呢,因为当时他身体不好,根本没法出征,而且王朗本来也不是军事人才,王朗因为辅佐曹丕称帝,在曹丕篡汉开国之后王朗与钟繇、华歆位列三公。这等身份地位,根本不需要一把年纪了跟随大军出征平叛。


诸葛亮北伐是太和二年正月的事情,而王朗去世已经是“十一月,司徒王朗薨”当时战争都结束大半年了。跟诸葛亮一点关系都没有,诸葛亮也只是在后出师表里怼过王朗不作为:“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但当时王朗已经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