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人吳文銘:脫離人文的醫療是冰冷的

“您好,我是吳大夫,是您的主管醫生。”對於自己的患者,吳文銘總是喜歡這樣自我介紹。

身著一席乾淨的白大褂,幹練、果斷。在記者看來,吳文銘具有典型的外科醫生特徵。而在很多患者看來,這位英朗帥氣的青年醫生是十足的暖男。

協和人吳文銘:脫離人文的醫療是冰冷的

患者需要醫生的關懷

早上7點半、下午6點,除了集體查房,吳文銘習慣每天在這兩個時間點單獨到病房和患者聊一聊,說說醫療以外的事情。這是他到協和做實習大夫起便養成的習慣。

在醫療過程中,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吳文銘說。

他至今仍記得自己當住院醫時,急診來了一位急性腹痛的老太太。病人需要急診手術治療,吳文銘也接到了上手術的通知。

“手術之前一定要見到患者,這是我的習慣之一。”因此,吳文銘來到急診室看望這位病人。通過與患者的溝通及查體,他發現患者腹部有散在出血點,並且發現其雙腿佈滿出血斑。這讓吳文銘心裡產生疑慮,於是打電話給了四線醫生。

四線醫生經過討論,發現確實不是急腹症,並懷疑患者得的是出血性紫癜,這種病往往只需要採用內科藥物治療。結果,患者轉到內科治療後,病情很快恢復,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開刀手術。

手術之前見到患者,抑或是下班後的單獨查房,在吳文銘看來,都可以讓患者跟自己有傾訴的時間,從而建立起良好的互動,得到患者的信任,讓治療變得簡單化。

人一旦生病,就會變得很弱小。因此,患者需要得到醫生的關懷,沒有關懷的治療過程是冰冷的,也體現不出醫生真正的價值。”吳文銘說。

坐在同一條船上的夥伴

說起自己的行醫之路,吳文銘表示,其實當時的想法很樸素,就是覺得醫生“可以幫助別人解除痛苦,很喜歡這種感覺”。

在吳文銘上初中時,已患“胃病”多年的母親經常很痛苦。當年懵懂的他到同學家借來中醫的書,並按照書上所說,給母親“揉一揉、捏一捏”,母親覺得非常舒服。

“或許是母親在安慰我,但我當時也體會到,當醫生可以幫人解除痛苦,很有成就感。”吳文銘說。

正是這種樸素的成就感,讓吳文銘在高考填報志願時,4所學校中有3所填報了醫學院校。

如今從醫已有16年的吳文銘仍不忘初心,並在一次次幫助患者解除病痛的過程中體會到醫生的價值、生命的可貴。

儘管現階段我國醫患矛盾較突出,但在吳文銘看來,這是社會的一個發展階段而已。“行醫過程中患者和醫生絕不是對立的,而是坐在一條船上的夥伴,需要找到一種平衡的狀態,到達共同的彼岸。

協和就是一個大家庭

回想當年第一天到協和實習時,安頓好住宿的地方,吳文銘卻發現自己在住院樓裡迷路了。

“初來乍到,有一種很陌生的感覺。”吳文銘回憶說。

但正是這個像迷宮一樣的地方,慢慢地讓吳文銘有了家一樣的感覺。

第一天到外科實習便遇到急診,他茫然地走入手術室,刷完手卻發現自己還不會戴手套。正當吳文銘傻呵呵站著時,那時還是協和醫院普外科主任的趙玉沛教授親自為他戴上了手套。

“這件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後面的實習和工作中,協和醫院的前輩們也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我們。”吳文銘說。

“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的協和精神更是對吳文銘的從醫之路產生了深遠影響。

“協和就是一個大家庭,它像養育我們長大的父母一樣,為我們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卻不計任何回報。”吳文銘說,“自己也會像前輩們一樣,將協和精神傳承下去。”

醫生檔案

吳文銘,40歲,醫學博士,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師從於我國著名胰腺外科學專家趙玉沛院士,從事普通外科領域醫教研工作16年,在胰腺相關疾病診斷和機器人微創外科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完成機器人胰腺切除手術150餘例。編寫著作6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5項,發表論文近30篇, SCI累計影響因子58.429。2015年先後獲得協和傑出青年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擅長 : 胰腺外科、胃腸外科、內分泌外科及機器人外科

關注“北京尤邁醫學診所”或“尤邁健康”微信公眾號,瞭解更多健康資訊和協和大專家背後的故事。北京尤邁醫學診所是協和老專家預約出診的綜合性醫療場所。秉持協和精神,診所採用預約制,免去患者排隊之苦;同時專門設立12人分診團隊,有豐富的分診經驗,定可為您匹配最適宜的協和專家。可添加微信號:youmaizs進行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