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人吴文铭:脱离人文的医疗是冰冷的

“您好,我是吴大夫,是您的主管医生。”对于自己的患者,吴文铭总是喜欢这样自我介绍。

身着一席干净的白大褂,干练、果断。在记者看来,吴文铭具有典型的外科医生特征。而在很多患者看来,这位英朗帅气的青年医生是十足的暖男。

协和人吴文铭:脱离人文的医疗是冰冷的

患者需要医生的关怀

早上7点半、下午6点,除了集体查房,吴文铭习惯每天在这两个时间点单独到病房和患者聊一聊,说说医疗以外的事情。这是他到协和做实习大夫起便养成的习惯。

在医疗过程中,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吴文铭说。

他至今仍记得自己当住院医时,急诊来了一位急性腹痛的老太太。病人需要急诊手术治疗,吴文铭也接到了上手术的通知。

“手术之前一定要见到患者,这是我的习惯之一。”因此,吴文铭来到急诊室看望这位病人。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及查体,他发现患者腹部有散在出血点,并且发现其双腿布满出血斑。这让吴文铭心里产生疑虑,于是打电话给了四线医生。

四线医生经过讨论,发现确实不是急腹症,并怀疑患者得的是出血性紫癜,这种病往往只需要采用内科药物治疗。结果,患者转到内科治疗后,病情很快恢复,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开刀手术。

手术之前见到患者,抑或是下班后的单独查房,在吴文铭看来,都可以让患者跟自己有倾诉的时间,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得到患者的信任,让治疗变得简单化。

人一旦生病,就会变得很弱小。因此,患者需要得到医生的关怀,没有关怀的治疗过程是冰冷的,也体现不出医生真正的价值。”吴文铭说。

坐在同一条船上的伙伴

说起自己的行医之路,吴文铭表示,其实当时的想法很朴素,就是觉得医生“可以帮助别人解除痛苦,很喜欢这种感觉”。

在吴文铭上初中时,已患“胃病”多年的母亲经常很痛苦。当年懵懂的他到同学家借来中医的书,并按照书上所说,给母亲“揉一揉、捏一捏”,母亲觉得非常舒服。

“或许是母亲在安慰我,但我当时也体会到,当医生可以帮人解除痛苦,很有成就感。”吴文铭说。

正是这种朴素的成就感,让吴文铭在高考填报志愿时,4所学校中有3所填报了医学院校。

如今从医已有16年的吴文铭仍不忘初心,并在一次次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的过程中体会到医生的价值、生命的可贵。

尽管现阶段我国医患矛盾较突出,但在吴文铭看来,这是社会的一个发展阶段而已。“行医过程中患者和医生绝不是对立的,而是坐在一条船上的伙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到达共同的彼岸。

协和就是一个大家庭

回想当年第一天到协和实习时,安顿好住宿的地方,吴文铭却发现自己在住院楼里迷路了。

“初来乍到,有一种很陌生的感觉。”吴文铭回忆说。

但正是这个像迷宫一样的地方,慢慢地让吴文铭有了家一样的感觉。

第一天到外科实习便遇到急诊,他茫然地走入手术室,刷完手却发现自己还不会戴手套。正当吴文铭傻呵呵站着时,那时还是协和医院普外科主任的赵玉沛教授亲自为他戴上了手套。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后面的实习和工作中,协和医院的前辈们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我们。”吴文铭说。

“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更是对吴文铭的从医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协和就是一个大家庭,它像养育我们长大的父母一样,为我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却不计任何回报。”吴文铭说,“自己也会像前辈们一样,将协和精神传承下去。”

医生档案

吴文铭,40岁,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师从于我国著名胰腺外科学专家赵玉沛院士,从事普通外科领域医教研工作16年,在胰腺相关疾病诊断和机器人微创外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完成机器人胰腺切除手术150余例。编写著作6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5项,发表论文近30篇, SCI累计影响因子58.429。2015年先后获得协和杰出青年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擅长 : 胰腺外科、胃肠外科、内分泌外科及机器人外科

关注“北京尤迈医学诊所”或“尤迈健康”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健康资讯和协和大专家背后的故事。北京尤迈医学诊所是协和老专家预约出诊的综合性医疗场所。秉持协和精神,诊所采用预约制,免去患者排队之苦;同时专门设立12人分诊团队,有丰富的分诊经验,定可为您匹配最适宜的协和专家。可添加微信号:youmaizs进行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