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武威人精神境界的體現——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讀之二

  武威歷來崇尚道德禮儀,以“賢”見載史冊,早在西漢時期,就有“和氣之應,賢於內郡”的美譽(《漢書》卷28);同時,又以“忠節”之德,被眾多史籍稱讚。東漢名臣虞詡高度評價古代涼州人的忠勇品質,稱:“關西出將,關東出相。觀其(涼州)習兵壯勇,實過餘州。”“其(涼州)士人所以推鋒執銳,無反顧之心者,為臣屬於漢故也。”(《後漢書》卷58)武威人自古受禮儀良俗的薰陶,早在漢代就呈現“酒禮之會,上下通焉,吏民相親”的謙和平易的社會環境,到了魏晉之間,“號有華風,憲章無虧,”道德教化風行隴上。在民間自發產生並流行千年的“涼州寶卷”誦讀和“賢孝”彈唱,發揮了守德、勸善、敬賢、行孝的古代道德教育作用,對古今武威人尚德品性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今日武威民風淳樸,崇德向善,德潤人行。人民勤勞節儉,自強不息,尊老愛幼,倡興仁義,有樂善大氣的精神品格。武威以德治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見義勇為、扶貧濟困等高尚道德行為蔚然成風。

尚德:武威人精神境界的體現——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讀之二

忠貞尚義 代代相傳

  一座城市的靈魂,是綿延承襲的文化;而文化的核心,正是道德教化的恪守不輟。翻開史頁,“睢陽”、“安慶”等一批批留名青史的城市,都曾因道義幹雲的歷史事件出名,勾起人們的旅遊嚮往。元代武威人餘闕率領三千軍民,以忠勇、節義互相激勵,困守安慶七年,城破後軍民“相繼赴死”,餘闕被《明史》列為同唐張巡、宋文天祥併名的千古忠節之臣。而在涼州歷史上,貴義秉忠、氣節浩然的古人比比皆是。《甘肅通志》卷21概括古代涼州人的道德操守說:“人事慷慨,烈士武臣多出涼州。雖居戎域,崇節儉,敦禮讓,質而不野,尚武興文。”

尚德:武威人精神境界的體現——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讀之二

  歷史上,在朝代顛覆危亡的幾個重要時段,涼州官吏和士民表現出了忠貞剛烈的道德操守,涼州的重要性屢屢引起中原王朝的重視,“羌胡所以不敢入據三輔,為心腹之害者,以涼州在後故也。”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祚,涼州牧竇融、涼州太守梁統等人帶領五郡百姓,保境安民,呼應光武帝恢復中原。西晉“永嘉”之亂後,“五胡亂華”,以儒家道德綱常為基礎的封建統治秩序和民族心理結構破壞殆盡,在北方中國,“赤野千里”,惟有涼州刺史張軌及其後代,繼續沿用西晉“建興”年號,奉東晉為“正朔”,崇尚經儒,敦興德治,保護華夏流失文物於河西,使涼州成了史上公認的一塊遠離東晉數千裡的“飛地”。唐代“安史之亂”後,“(涼州)華人百萬皆陷於吐蕃”,但唐末、五代時期,涼州人仍以“華人自號”,杜牧為此歌頌涼州人的忠節:“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舊五代史》卷138載,後唐天成二年(927),涼州遺民看見路過的使者,舉著中原旌節,“夾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猶念陷吐蕃生靈否?’”在使者的眼裡,涼州人“其語言小訛,而衣服未改”。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涼州社會生活中積澱下了豐厚的“清廉仁賢”的德治底蘊,湧現出了不計其數的尚德名人。東漢武威郡姑臧長孔奮,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清廉官吏。他是史書最早記載的“道德楷模”之一,以道德文章聞名天下的著名經學家劉歆,看到孔奮的言行,感嘆說:“吾已從君魚受道矣。”《後漢書。孔奮傳》載:“(孔)奮在職四年,財產無所增。事母孝謹,雖為儉約,奉養極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時天下未定,士多不修節操,而奮力行清潔。”他離任時家無餘資,“單車就路,”涼州人感其清廉,“贈牛馬器物千萬以上,追送數百里。奮謝之而已,一無所受。”像孔奮這樣的涼州清廉官吏,代代輩出。

勇武敢直 保衛社稷

  文治武衛,是“道”體現在古今中國人身上的最基本的源動力。1917年4月,青年毛澤東在《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論述強健體魄以救國,“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例舉說:“烈士武臣,多出涼州。此數古人者,皆可師者也。”崇文重武,是達“道”致“德”的最直接途徑。自古涼州人尚武以達“道”致“德”,不凌孤弱,亦不畏強暴。《資治通鑑》載,在西晉末年的洛陽街巷上,歌謠傳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鴟苕,寇賊消;鴟苕翩翩,怖殺人。”在朝廷社稷危亡關頭,一批又一批的涼州人奔赴遙遠的京洛,打敗了入侵的強虜。為捍衛明朝的北方疆域,抵禦韃靼長達兩百多年的入侵,涼州人毛忠、吳克忠、張達等一代代將領率領家鄉兵,慷慨赴死,枕血沙場。嘉慶九年(1805)四月,臺灣遊擊、涼州人武禹亭帶領120多人固守北汕,面對海寇四天的圍攻,以一當十,殲寇千餘。最後關頭,他跳下炮臺,在潮水中與海寇拼殺,中17刀,為維護祖國海疆主權英勇犧牲。

尚德:武威人精神境界的體現——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讀之二

  尚氣節、秉道義是“賢”的重要內涵,古往今來,涼州人“賢於內郡”的史例很多。唐代涼州人段秀實六歲時,母親病重,他急得七天不吃不喝,等母親病情好轉才肯吃飯,當時人們稱他為“孝童”。到他長大後,深沉忠厚,以匡扶道德為己任,慷慨激昂有救天下的志向。他秉承涼州人謙和禮讓的傳統,雖仕至太尉而平易近人,宋代史學家宋祈描述:“段太尉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氣卑弱,未嘗以色待物;人視之,儒者也。”當面對分裂國家、摧毀社稷的舉動,段秀實又顯出正直、剛烈的品格,勇敢地在大堂之上用象牙朝笏猛擊企圖控制長安當皇帝的朱泚,罵賊不絕口,英勇就義。唐文宗稱讚說:“秀實忠衛宗社,功配廟食,義風所激,千載凜然。”著名文學家柳宗元讚歎:“自古歿身以衛社稷者,無有如(段)秀實之賢。”

  元末武威人餘闕,甘肅歷史上惟一的榜眼郎。他無論治郡,還是治軍,閒暇總是不忘儒德教化,擇品行好的軍人、士子為徒,悉心教授學問,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賢德人才,如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戴良、明代開國功臣宋濂等。 1358年,餘闕孤守安慶,率三千羸兵屢次擊退陳友諒大軍的進攻。在戰鬥間歇時,餘闕仍不忘請來郡國學館老師,招集諸儒,在帥堂論學,還命令將士們聚在堂口,一起聽課。他的這種臨危不亂的豪邁氣概,受到了後世人們的崇敬和讚揚。

  武威人李閩學於1923年考入北京匯文學校(今北京二十六中)後,不斷接受民主革命思想,並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3月18日,李閩學同愛國學生一起,手執旗幟,高呼口號,上街遊行,痛斥西方帝國主義的暴行。當他們走到新華門前時,遭到當局鎮壓。李閩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請願隊伍當場死47人,重傷150多人,魯迅的學生劉和珍、楊德群等也在死難者之列。這就是歷史上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被魯迅稱為中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明禮和氣 推崇德教

  涼州人對古代傳統道德典籍的推崇,歷史悠久。武威磨咀子6號漢墓出土的《儀禮簡》,反映出漢代武威禮法分明,歷來就崇尚禮儀;18號漢墓出土的《王杖詔書令冊簡》,記載了漢代尊老、養老、敬老制度。這些都見證了武威人生生不息的尚德傳統。

尚德:武威人精神境界的體現——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讀之二

  五涼時期,儒家學術大興,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123:“永嘉之亂,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張氏禮而用之,子孫相承,衣冠不墜,故涼州號為多士。”涼州刺史張軌提出:“弘盡忠規,務安百姓,上思報國,下以寧家。”這一閃爍著傳統道德“修身齊家平天下”光芒的警語,影響了五涼及北朝、隋、唐涼州人幾百年。宋纖“注《論語》,及為詩頌數萬言。”弟子受業者三千餘人,太守馬岌贊其“先生人中龍也”。祁嘉博通《經》《傳》,精究大義。“在朝卿士、郡縣守令彭和正等受業獨拜床下者二千餘人。”439年,五涼儒教傳輸中原,為北魏、隋重建封建綱常倫理道德秩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涼州人自古就有“酒禮之會,上下通焉,吏民相親”的謙和平易的禮治傳統。古代涼州人積極吸取佛教經變文中向善、忠正、慈孝的優秀道德元素,唐代以後的涼州民間,自發產生了念唱“涼州寶卷”的全民德教活動,積澱在涼州的各類“涼州寶卷”多達700多個。自西夏始,涼州三絃藝人又借鑑宋元彈評,在勸賢機構的推動下,產生了以勸化百姓行善盡孝的“涼州賢孝”。“寶卷”和“賢孝”作為武威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千百年來,在城鄉廣為流行,使武威人的血脈深處蘊存了賢、孝、善、忠的優秀道德基因。

  清代武威進士王化南“好學,至老而不厭”。他山東做官時,每天早起批閱公文,午間處理公事。下午則集合幕僚、儒生、子侄學習,讀經史,談德治。王化南為官以廉潔尚德聞名,為此,百姓編了一首民謠:“王公來,謀民食。浚源泉,汰蠹役。民利興,民害息。公不來,吾誰翼?” 整個清代200多年,民勤盧氏家族崇儒尚德風氣綿延不輟。這個家族不但有道德教化的“教材”,是先祖自編的《四書迴文》,還有“碑屋”,專門刊刻歷代名人訓語、家規。道光年間盧氏舉人盧寶綸曾作文稱:“隆冬日,徹夜燈光熒熒,家人相伴讀。”在如盧氏這樣的許多耕讀家族帶動下,涼州民風淳厚,鄉俗和氣,見載武威各地誌書中的鄉賢、節婦多達千餘人。

崇德向善 弘揚正氣

  當代以來,武威道德模範人物層出不窮。民勤宋和村石述柱、古浪八步沙六老漢、涼州長城鎮王銀吉等,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奮戰在治沙播綠第一線,為西部生態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古浪山區教師張福友,以高尚師德獲“大國良師”榮譽稱號;年輕大學生魏玉川捨己救人,被教育部追授為“全國優秀大學生”……在武威這片崇文尚德的大地上,湧現出了很多傳承優秀傳統美德併發揚光大的典範,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起良好的道德風尚,感染、引領著身邊的人崇德向善,弘揚了社會正氣。

尚德:武威人精神境界的體現——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讀之二

  尚德,是當代社會人人應當具備的重要品行,這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應有傳承,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把尚德確定為武威城市精神之一,就是以此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結合起來,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鐫於心、呈於行,弘揚良好的社會風尚,為創建全國精神文明城市增強精神動力。大力提倡尚德精神,使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每個武威市民的自覺行動,不斷增強市民的主人翁責任意識,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為武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本報記者 李林山

文章配圖均選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