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武威人精神境界的体现——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读之二

  武威历来崇尚道德礼仪,以“贤”见载史册,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的美誉(《汉书》卷28);同时,又以“忠节”之德,被众多史籍称赞。东汉名臣虞诩高度评价古代凉州人的忠勇品质,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凉州)习兵壮勇,实过余州。”“其(凉州)士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后汉书》卷58)武威人自古受礼仪良俗的熏陶,早在汉代就呈现“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的谦和平易的社会环境,到了魏晋之间,“号有华风,宪章无亏,”道德教化风行陇上。在民间自发产生并流行千年的“凉州宝卷”诵读和“贤孝”弹唱,发挥了守德、劝善、敬贤、行孝的古代道德教育作用,对古今武威人尚德品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今日武威民风淳朴,崇德向善,德润人行。人民勤劳节俭,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倡兴仁义,有乐善大气的精神品格。武威以德治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等高尚道德行为蔚然成风。

尚德:武威人精神境界的体现——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读之二

忠贞尚义 代代相传

  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绵延承袭的文化;而文化的核心,正是道德教化的恪守不辍。翻开史页,“睢阳”、“安庆”等一批批留名青史的城市,都曾因道义干云的历史事件出名,勾起人们的旅游向往。元代武威人余阙率领三千军民,以忠勇、节义互相激励,困守安庆七年,城破后军民“相继赴死”,余阙被《明史》列为同唐张巡、宋文天祥并名的千古忠节之臣。而在凉州历史上,贵义秉忠、气节浩然的古人比比皆是。《甘肃通志》卷21概括古代凉州人的道德操守说:“人事慷慨,烈士武臣多出凉州。虽居戎域,崇节俭,敦礼让,质而不野,尚武兴文。”

尚德:武威人精神境界的体现——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读之二

  历史上,在朝代颠覆危亡的几个重要时段,凉州官吏和士民表现出了忠贞刚烈的道德操守,凉州的重要性屡屡引起中原王朝的重视,“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祚,凉州牧窦融、凉州太守梁统等人带领五郡百姓,保境安民,呼应光武帝恢复中原。西晋“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以儒家道德纲常为基础的封建统治秩序和民族心理结构破坏殆尽,在北方中国,“赤野千里”,惟有凉州刺史张轨及其后代,继续沿用西晋“建兴”年号,奉东晋为“正朔”,崇尚经儒,敦兴德治,保护华夏流失文物于河西,使凉州成了史上公认的一块远离东晋数千里的“飞地”。唐代“安史之乱”后,“(凉州)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但唐末、五代时期,凉州人仍以“华人自号”,杜牧为此歌颂凉州人的忠节:“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旧五代史》卷138载,后唐天成二年(927),凉州遗民看见路过的使者,举着中原旌节,“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吐蕃生灵否?’”在使者的眼里,凉州人“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凉州社会生活中积淀下了丰厚的“清廉仁贤”的德治底蕴,涌现出了不计其数的尚德名人。东汉武威郡姑臧长孔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清廉官吏。他是史书最早记载的“道德楷模”之一,以道德文章闻名天下的著名经学家刘歆,看到孔奋的言行,感叹说:“吾已从君鱼受道矣。”《后汉书。孔奋传》载:“(孔)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他离任时家无余资,“单车就路,”凉州人感其清廉,“赠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像孔奋这样的凉州清廉官吏,代代辈出。

勇武敢直 保卫社稷

  文治武卫,是“道”体现在古今中国人身上的最基本的源动力。1917年4月,青年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论述强健体魄以救国,“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例举说:“烈士武臣,多出凉州。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崇文重武,是达“道”致“德”的最直接途径。自古凉州人尚武以达“道”致“德”,不凌孤弱,亦不畏强暴。《资治通鉴》载,在西晋末年的洛阳街巷上,歌谣传唱:“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苕,寇贼消;鸱苕翩翩,怖杀人。”在朝廷社稷危亡关头,一批又一批的凉州人奔赴遥远的京洛,打败了入侵的强虏。为捍卫明朝的北方疆域,抵御鞑靼长达两百多年的入侵,凉州人毛忠、吴克忠、张达等一代代将领率领家乡兵,慷慨赴死,枕血沙场。嘉庆九年(1805)四月,台湾游击、凉州人武禹亭带领120多人固守北汕,面对海寇四天的围攻,以一当十,歼寇千余。最后关头,他跳下炮台,在潮水中与海寇拼杀,中17刀,为维护祖国海疆主权英勇牺牲。

尚德:武威人精神境界的体现——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读之二

  尚气节、秉道义是“贤”的重要内涵,古往今来,凉州人“贤于内郡”的史例很多。唐代凉州人段秀实六岁时,母亲病重,他急得七天不吃不喝,等母亲病情好转才肯吃饭,当时人们称他为“孝童”。到他长大后,深沉忠厚,以匡扶道德为己任,慷慨激昂有救天下的志向。他秉承凉州人谦和礼让的传统,虽仕至太尉而平易近人,宋代史学家宋祈描述:“段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当面对分裂国家、摧毁社稷的举动,段秀实又显出正直、刚烈的品格,勇敢地在大堂之上用象牙朝笏猛击企图控制长安当皇帝的朱泚,骂贼不绝口,英勇就义。唐文宗称赞说:“秀实忠卫宗社,功配庙食,义风所激,千载凛然。”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赞叹:“自古殁身以卫社稷者,无有如(段)秀实之贤。”

  元末武威人余阙,甘肃历史上惟一的榜眼郎。他无论治郡,还是治军,闲暇总是不忘儒德教化,择品行好的军人、士子为徒,悉心教授学问,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贤德人才,如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戴良、明代开国功臣宋濂等。 1358年,余阙孤守安庆,率三千羸兵屡次击退陈友谅大军的进攻。在战斗间歇时,余阙仍不忘请来郡国学馆老师,招集诸儒,在帅堂论学,还命令将士们聚在堂口,一起听课。他的这种临危不乱的豪迈气概,受到了后世人们的崇敬和赞扬。

  武威人李闽学于1923年考入北京汇文学校(今北京二十六中)后,不断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并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3月18日,李闽学同爱国学生一起,手执旗帜,高呼口号,上街游行,痛斥西方帝国主义的暴行。当他们走到新华门前时,遭到当局镇压。李闽学身中数弹,壮烈牺牲。请愿队伍当场死47人,重伤150多人,鲁迅的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等也在死难者之列。这就是历史上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被鲁迅称为中华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明礼和气 推崇德教

  凉州人对古代传统道德典籍的推崇,历史悠久。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出土的《仪礼简》,反映出汉代武威礼法分明,历来就崇尚礼仪;18号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令册简》,记载了汉代尊老、养老、敬老制度。这些都见证了武威人生生不息的尚德传统。

尚德:武威人精神境界的体现——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读之二

  五凉时期,儒家学术大兴,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123:“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凉州刺史张轨提出:“弘尽忠规,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这一闪烁着传统道德“修身齐家平天下”光芒的警语,影响了五凉及北朝、隋、唐凉州人几百年。宋纤“注《论语》,及为诗颂数万言。”弟子受业者三千余人,太守马岌赞其“先生人中龙也”。祁嘉博通《经》《传》,精究大义。“在朝卿士、郡县守令彭和正等受业独拜床下者二千余人。”439年,五凉儒教传输中原,为北魏、隋重建封建纲常伦理道德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凉州人自古就有“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的谦和平易的礼治传统。古代凉州人积极吸取佛教经变文中向善、忠正、慈孝的优秀道德元素,唐代以后的凉州民间,自发产生了念唱“凉州宝卷”的全民德教活动,积淀在凉州的各类“凉州宝卷”多达700多个。自西夏始,凉州三弦艺人又借鉴宋元弹评,在劝贤机构的推动下,产生了以劝化百姓行善尽孝的“凉州贤孝”。“宝卷”和“贤孝”作为武威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在城乡广为流行,使武威人的血脉深处蕴存了贤、孝、善、忠的优秀道德基因。

  清代武威进士王化南“好学,至老而不厌”。他山东做官时,每天早起批阅公文,午间处理公事。下午则集合幕僚、儒生、子侄学习,读经史,谈德治。王化南为官以廉洁尚德闻名,为此,百姓编了一首民谣:“王公来,谋民食。浚源泉,汰蠹役。民利兴,民害息。公不来,吾谁翼?” 整个清代200多年,民勤卢氏家族崇儒尚德风气绵延不辍。这个家族不但有道德教化的“教材”,是先祖自编的《四书回文》,还有“碑屋”,专门刊刻历代名人训语、家规。道光年间卢氏举人卢宝纶曾作文称:“隆冬日,彻夜灯光荧荧,家人相伴读。”在如卢氏这样的许多耕读家族带动下,凉州民风淳厚,乡俗和气,见载武威各地志书中的乡贤、节妇多达千余人。

崇德向善 弘扬正气

  当代以来,武威道德模范人物层出不穷。民勤宋和村石述柱、古浪八步沙六老汉、凉州长城镇王银吉等,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治沙播绿第一线,为西部生态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古浪山区教师张福友,以高尚师德获“大国良师”荣誉称号;年轻大学生魏玉川舍己救人,被教育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在武威这片崇文尚德的大地上,涌现出了很多传承优秀传统美德并发扬光大的典范,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尚,感染、引领着身边的人崇德向善,弘扬了社会正气。

尚德:武威人精神境界的体现——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读之二

  尚德,是当代社会人人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行,这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传承,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把尚德确定为武威城市精神之一,就是以此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镌于心、呈于行,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城市增强精神动力。大力提倡尚德精神,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个武威市民的自觉行动,不断增强市民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武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本报记者 李林山

文章配图均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