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與炮火中的羅曼蒂克

世上有那麼多的城鎮,城鎮有那麼多的酒吧,可她卻偏偏走進了我的。在二戰的硝煙中,在全城戒備的緊張氛圍中,在一個表面祥和的咖啡店中,上演了一段驚心動魄的羅曼蒂克史。男孩子們,請回答我幾個問題當你們在面對曾經深深傷害過你們的舊愛,是選擇報復還是寬恕?在刻骨的愛情與崇高的理想面前,是選擇前者還是後者?當敵人在眼前囂張跋扈時,是選擇與其同流合汙,獨善其身,奮起反抗亦或是靜觀其變?我們的男主裡克全部選擇了最後一個選項,崇高嗎?真的很崇高。可你若是認為立刻是一個三觀正,理想高的資本主義好青年,那就大錯特錯了。相反,在我們最開始的認知裡,他是一個漫不經心,神秘富有,不參與政治爭鬥的二戰時期的霸道總裁。拒絕女人,他也有自己的一套,這句經典的臺詞,我可能窮盡一生也想不到。——裡克,你昨晚去哪了?——這麼早以前的事情,我記不清了。——那你今晚會來嗎?——這麼遠之後的事,我還沒想好。為了讓自己在戰爭中獨善其身,他頭腦敏捷到不可思議。(裡克生在紐約,長在巴黎)——裡克,你是不是也像那些人一樣無法想象德國人在他們熱愛的巴黎?——這不是我熱愛的巴黎——那如果我們去倫敦呢——那等你到了那裡,再問我吧——那如果我們去紐約會怎麼樣呢?——在紐約的部分領域,長官,我建議你別去——裡克先生,你的國籍是?——我是個酒鬼——這使裡克成了世界公民他有著政治家的頭腦,他的酒吧是亂世中唯一允許開設的酒吧,他讓每個人都崇敬又崇拜。可他真的甘於此嗎?拯救世界這團火焰曾在他心中熊熊燃燒,誰會相信那團火就這樣輕易熄滅?果不其然,在伊爾莎到來之後,一切都偏離了裡克預定的軌道。在看到伊爾莎的第一眼,他眼中的慌亂是未曾見過的,可站在美人身側的卻不再是他了。在巴黎,他們度過一段幸福的時光,永生難忘,可最終只留下裡克苦苦追尋的身影,他帶著這段回憶開始了自己的避世之旅。伊爾莎的到來讓裡克還未癒合的傷口又被撕裂開來,他想要去恨她,想要去忘記她,想要報復她,可卻無能為力,他想要看見她,他想要她幸福,也早已原諒她了,他在等待她回到自己身邊,他想要逃避卻無法拒絕真實的自己。伊爾莎真的做錯了嗎?感情的問題應該誰也說不清吧。在巴黎時,她得知丈夫犧牲的消息,想必是萬念俱灰的吧,而這時,一個風度翩翩的紳士來到了她的身邊,讓她昏暗的生活裡透進了一束光亮,他們迅速墜入愛河,伴著定情曲As Time Goes By,在他們決定離開時,伊爾莎得知丈夫維克多死而復生,需要她的照顧,她不得已選擇了放棄,由於丈夫身份過於特殊,她選擇了隱瞞自己已婚的身份,可她此時已經真真切切的愛上了裡克。兩個男人都默契的選擇了沉默,他們沒有選擇逼問,沒有選擇指責,他們的共同選擇是寬恕與守候。最終,當誤會消解,兩位有情人互訴衷腸,在戰火與硝煙中,這段愛情並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幸福圓滿。這段愛情的走向要迎合那個時代,裡克最終放棄了他的伊爾莎,他知道最正確的選擇是,讓維克多帶著那兩張通行證將伊爾莎帶離那個死亡之地,他在警察局局長的幫助下,殺死了德國納粹長官,影片在他與局長的談話中戛然而止,裡克的未來走向大概每一位觀眾都猜測得到了。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到震撼的片段是,酒吧裡群眾高唱“馬賽曲”與德國軍官長的納粹歌曲抗衡,蕩氣迴腸,震撼著我們的耳目。當裡克說出:“彈馬賽曲。”他的政治立場哪裡是中立的呢?人們全部聲嘶力竭的高唱,無論是孩童,老人,妓女都眼含熱淚,放聲歌唱。聲音早已讓納粹一族望塵莫及。歌聲中傳達出的對和平的追求直衝雲霄,那份渴求直達人心。永遠難以忘記黑白鏡頭下英格麗 褒曼那雙明亮迷人的雙眼,20年代初的美人怎麼欣賞都覺得不夠,赫本,鄧波兒,夢露,以及本片中的褒曼,都那麼迷人,那麼優雅,那麼令人心醉。她們讓人神往又覺得難以觸碰,老電影裡的美人,太美太美~這部老電影給我們的啟示並不只有愛與理想,更具有標杆意義,無論是光影運用,還是敲到好處的配樂,鏡頭的變換,劇情的連貫,都是太多太多新電影望塵莫及的。去看這部電影吧,讓心沉靜下來,我想它能夠帶給我們的遠大於電影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