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而不傷,樂不過極,又一部優質國產文藝片撲了街

哀而不傷,樂不過極,又一部優質國產文藝片撲了街

有這樣一部影片,它榮譽無數:

獲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單元“特別提及”,第1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中國新生代單元中,被評選為最受歡迎影片。

有這樣一部影片,它製作精良:

蔡明亮御用攝影廖本榕,北野武常任配樂鈴木慶一,《花樣年華》的世界級錄音師杜篤之,楊德昌御用剪輯師陳博文。

有這樣一部影片:

他把著眼點放在了留守兒童的身上,可我們卻感受不到痛徹心扉的悲傷。

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在20號悄無聲息的上映了,沒濺起一絲水花,3天票房沒過百萬,可悲可嘆。

無論在哪個社交媒體上,到處都有人鄙視著中國電影,“國外的月亮就是圓”是那些人內心的真實寫照,可現在明明有了越來越多的國產佳片,為什麼沒有人支持?

前有《暴裂無聲》,後有《清水裡的刀子》,現有《米花之味》,各有各的優秀,相同點是都撲了街。

也許就是有人不喜歡文藝片,但是請你下次談到國產電影時,不要一臉鄙夷。

也許有許多小夥伴們,像以諾一樣,根本沒有辦法看,這類影片的排片率太低了,在我們這種小城市,幾乎找不到它們的影子。

在《暴裂無聲》全國公映後,這邊n天后才給排片,我拽著我室友去看,整個影院只有我們兩個人,包場的存在。《清水裡的刀子》更是完全找不到。《米花之味》,整個城市只有一個電影院有,可這家電影院藏在一個旮旯兒,花了很久的時間,才最終抵達目的地。

好啦,廢話不多說,我們來一同欣賞下這部優質電影。

用一句話來評價這部電影:哀而不傷,樂不過極,通體舒適。

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電影海報

哀而不傷,樂不過極,又一部優質國產文藝片撲了街



​ 海報的設計真的太精彩了,美觀大氣,刻畫出了溫馨細膩的人物,也充分表現出了影片明快溫暖的基調。

提到留守兒童,我們的刻板印象是:黑瘦,可憐,無辜,苦大仇深。可這部片子卻是詼諧幽默甚至是搞笑的。一反常態,卻還原了傣族留守兒童最真實的樣子。

電影中的留守兒童不是乖巧懂事為家庭分擔家務的好孩子,更多的是調皮搗蛋甚至有些惡習的熊孩子。

這些熊孩子們每3分鐘帶給我們一次哭笑不得。

她們喜歡拉幫結對,喜歡搞破壞,喜歡無視別人的善意,自我,叛逆,彷彿壞的無可救藥。

其實導演在用一個詼諧的風格展示孩子們的無辜:父母早早外出務工,孩子們像野草一樣自由瘋長,沒有約束,沒有管教。玩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玩膩了一樣,轉身又會投入另一樣,造就了這樣一群讓人哭笑不得的熊孩子。

小小少年,很少煩惱,但願永遠這樣好。

本片中那個有些惡習的女孩在母親重回身邊後,性格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

母女兩人數年未見,隔閡難免,可葉喃從未想到這隔閡那麼深,女兒又變的那麼乖張叛逆。

葉喃剛剛回來,女兒為了躲她,連睡覺都要貓在被子裡,把她買的零食隨便亂丟,女兒與夥伴出去玩,而葉喃等了她一夜,伴著解壓的香菸。

可女兒是真的無可救藥嗎?不是的,她只是倔強的宣洩著對多年未見的母親的委屈與不滿,掩藏著內心深處深深的思念。

沒有家人的陪伴,又失去了唯一的爺爺,這個嘴硬心軟的人兒,生活的該是多麼艱難。

母女兩人關係的轉折點是女兒好友的死亡。那個可憐的孩子最後一次與父母見面便是天人永隔,而親眼見證了這一切的女兒喃杭開始醒悟。

她開始詢問媽媽,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開始收斂心性,開始真正的敞開心扉,接受遠歸的母親。

最後的那支舞蹈太美太美,衍生著對生命的思索,她們虔誠莊嚴的地跳起生命的舞蹈,那一刻,無論是久未歸鄉的母親,還是孤獨叛逆的少女,都將思緒掩藏,拋開煩事俗念,一切矛盾全部消解,剩下的只有舞蹈的祈福之美。

少女和母親和解,母親與故鄉和解,和解之美,在本片展現的淋漓盡致。

燒一鍋熱油,炸一盤米花,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解成美好的團圓之美。

還有那些隱喻的諷刺,荒誕卻奇妙。

穿著婚紗在佛寺舉行婚禮的新人,變成旅遊景點將當地人排斥在外的溶洞,在寺廟下蹭著wifi的熊孩子們。

彷彿兩不相容的一切在導演的鏡頭下全部有了交集,而這,又有何不可?

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這樣簡單的道理貫穿始終,牽動著父母子女的心,去看一看這部影片吧,它真的值得。

導演鵬飛為了拍攝這部影片,在當地村落生活了1年,親自感受留守兒童的喜怒哀樂,就連女主英澤都居住了大半年,將當地的風土人情瞭解的徹徹底底,才將這樣一部電影貢獻給了我們。

哀而不傷,樂不過極,又一部優質國產文藝片撲了街


​聽過那首《南方姑娘》嗎?

南方姑娘

她總是喜歡穿著帶花的裙子站在路旁

南方姑娘

她的話不多但笑起來是那麼平靜優雅

南方姑娘

她柔弱的眼神裡裝的是思念的憂傷

像極了影片中溫柔樸實的傣族姑娘,事實上《南方姑娘》就是這部電影的推廣曲,兩者搭配食用更佳哦。

記住這幾位導演:忻鈺坤,王學博,鵬飛,也許他們會成為中國電影的未來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