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問集」81、歷史上有哪幾個人的書法能超過王羲之?

我是一人。這個問題,真的是沒有學過書法的人問的。

歷史上有哪幾個人的書法能超過王羲之?

這個問的意思是,能超過王羲之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不是一個人超越了王羲之,還有幾個人能夠超過王羲之。

「書法問集」81、歷史上有哪幾個人的書法能超過王羲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王羲之也是有個性的。“東床快婿”成語故事原型的王羲之,入木三分成語故事原型的王羲之。提問者這樣的問題,不禁讓人想到王羲之兒子王獻之的一個故事。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觀眾虧報,可見一般,水平真一般。

這個故事是王羲之的最喜歡的兒子,王獻之的故事。

「書法問集」81、歷史上有哪幾個人的書法能超過王羲之?

這個故事源自《世說新語》方正篇。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子敬(王獻之)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蒱,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畢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按照現代漢語說,或者對有些人比較無知的提問者來說,說人話是這樣的。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後他也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並稱“二王”。但對樗蒲(古代的一種遊戲)卻不精通。一次,他看到幾個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說:“你要輸了。”那個人不高興地看了他一眼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裡看豹,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就甩開袖子走。

這個故事中不只是有管中窺豹,王獻之兒時,自以為比較聰明,有點自大。看到了事物的一點點,就以為看到了全部。

「書法問集」81、歷史上有哪幾個人的書法能超過王羲之?

這個故事,不只是一個管中窺豹,還有拂袖而去。王獻之聽到自己說了無知的話,感到羞愧,甩開袖子走了。我不是再說,有些學書法的人,如王獻之小時候這樣無知自大。也不是在說這些人是王羲之的兒子。他們無知自大的程度,遠遠超過王獻之小時候。

王獻之和王羲之後人並稱二王,某種程度上說,王獻之小時候吹得牛,不是白吹的。王獻之自小就是比較優秀的,還有很多故事是表現王獻之非常努力的。所以把提問者說成小時候的王獻之,王羲之的傻兒子。顯然是貶低王獻之了,提這樣無知的問題的人他們不配做王羲之的兒子。有些時候,不要張口就來,“書聖”能被叫了一千多年,不是白叫的,沒有絕對的水平,吹牛能吹一千年嗎?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的客觀求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