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袖珍夫妻」城裡開飯館,有一點一般店比不了,食客們都夸好


2018年5月14日,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立德鎮申樓村的李傑和楊桃蘭,是一對身高只有一米左右的“袖珍夫妻”,身體還患有其他病症。可是,夫妻倆卻不自卑,不懶惰,不言棄,依靠政府的幫助和自身的努力,樂觀生活、笑對人生、自強不息脫貧後,又攜手創業開飯館。

這家位於亳州市區的小飯館,只有一間門面,可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裡面鍋碗瓢盆、桌椅條凳等一應俱全。當地政府之前曾組織貧困戶參加技能培訓,“袖珍夫妻”報名學了麵點製作,緊接著就開了這家小飯館。水餃、板面夫妻倆親力親為,炒菜和燒菜則交給夫妻倆聘請的一個大廚。楊桃蘭說,經過深思熟慮,夫妻倆一致覺得開飯館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入手。圖為李傑正在給客人上菜。

為了省錢,兩口子既是小飯館老闆,又是幫廚和服務員。這家“農家小炒”小飯館,菜和飯的分量都非常足,味道也可口,比一般飯館經濟實惠,花同樣的錢,既能吃飽又能吃好,因此,吸引了不少周圍人和打工者的眼光,有時一箇中午就接待七八桌,座無虛席。小飯館開業不過半個月,生意正越來越紅火。食客們眾口一詞地誇讚他們兩口子實誠厚道。


儘管生意有了起色,但夫妻倆的話語中還是透露出一絲無奈和焦慮:“主要是成本太高了,房租一年五萬元,聘請的大廚工資也不少,所以一天得賣個七八百才能保本。”楊桃蘭說,店裡還差一個空調,希望生意快點好起來,掙錢買一臺裝上,否則天熱了留不住客人。開店時他們跟親戚家借了三萬多,也不好意思再開口了。為了打理好小飯館,夫妻倆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忙個不停,早晨五點就起床去買菜,晚上忙到十一點。

2014年“袖珍夫妻”還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2017年脫貧,一名包村幹部李勃坤說,看到他們兩口子勤勞能幹、自強不息,家庭面貌越來越好,他深感欣慰和高興。李傑夫妻倆膝下有一兒一女,女兒上二年級,兒子才兩週歲,都在老家。李傑充滿希望地說:“無論眼下有多難,我們都有信心把來之不易的小飯館經營好,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天上不會掉餡餅,我相信依靠勤勞和實誠,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