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幫你看懂區塊鏈,看透比特幣,看穿ICO!

進入2018,如果說科技圈有什麼比人工智能還火的話,那一定是區塊鏈。

這篇文章,幫你看懂區塊鏈,看透比特幣,看穿ICO!

比特幣牽動多少人的神經

區塊鏈的確是一項顛覆性技術,但是在瞭解它之前,科Sir認為要承認一個客觀現象的存在,那就是人們往往容易對顛覆性新技術的發展存在誤判:高估短期影響,低估長期影響

這篇文章,幫你看懂區塊鏈,看透比特幣,看穿ICO!

人們對新技術認知的兩次飛躍

區塊鏈即是如此。由於對區塊鏈短期前景的高估,比特幣和其他代幣價格瘋漲,動輒日漲跌幅在兩位數波動,已經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認知。殊不知,區塊鏈技術目前尚未出現一個殺手級的應用(不贊同比特幣是)。

下面科Sir就發表一點淺見,聊聊區塊鏈技術顛覆性在哪兒、區塊鏈江湖有多混亂、該如何期待未來。

1. 區塊鏈的顛覆性毋庸置疑

一言以蔽之,區塊鏈技術的顛覆性在於,它可以構建一種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也就是說,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跳過銀行、不用支付寶,就可以低成本、高效地建立交易雙方的信任。

下面的圖可以幫助理解建立信任的過程(漫畫來自“三折人生”):

這篇文章,幫你看懂區塊鏈,看透比特幣,看穿ICO!

在現實社會中,銀行充當信用保障(中心)

這篇文章,幫你看懂區塊鏈,看透比特幣,看穿ICO!

支付寶也同理

以銀行、支付寶等作為信用中介是需要成本的,而我們普通大眾就要為這龐大的信用成本買單——這也是為什麼金融業是最賺錢的行業、擁有支付寶的螞蟻金服利潤如此驚人。

能不能不用銀行等中心機構的信用背書?在區塊鏈技術出現以前,不能。但區塊鏈技術正是為“去中心”而生

,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就是用“一堆個體”來代替“中心”。

請繼續看圖:

這篇文章,幫你看懂區塊鏈,看透比特幣,看穿ICO!

如果直接拿掉“中心”,信任將無人背書

這篇文章,幫你看懂區塊鏈,看透比特幣,看穿ICO!

區塊鏈登場,情況就不同了

這篇文章,幫你看懂區塊鏈,看透比特幣,看穿ICO!

區塊鏈“創建”了信用

上圖中“正義者聯盟”就是一個個“節點”或“區塊”,block by block,於是就有了鏈式、可共享的分佈式賬本。這種“賬本”厲害就厲害在“歷史記錄不能篡改”(或篡改成本非常高,高到需要掌握全網超過51%的算力)。

相比可刪改的數據庫,不能篡改的數據庫意義重大。如果說數據是現代以及未來的智能時代的“新石油”,那麼

不可篡改的數據就保障了數據的“可燃性”。試想,如果歷史數據可以被隨便篡改,大數據智能將以什麼為基礎?

關於區塊鏈的顛覆性,《經濟學人》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區塊鏈是“一臺創造信任的機器”。從理論上說,區塊鏈技術可以讓銀行和支付寶不再有存在價值。不過,當前文明發展水平下的“理論上說”跟“理論上說眾生平等”沒什麼區別,都還只是自由主義者的美好向往。

說這段話的意思並不是否認區塊鏈的顛覆性,而是認為,新技術對世界的“接管”尚需時日,新技術產品在為人所用之前尚需仔細打磨。

2. 混亂的區塊鏈炒作“市相”

從席捲全球的勒索病毒“WannaCry”背後的黑客點名只接受比特幣作為贖金,到比特幣動輒價格暴漲暴跌,區塊鏈的概念在2017年一次又一次地進入大眾視野,無不是因為比特幣。

要說明的是,比特幣代表不了區塊鏈,它只是區塊鏈技術應用的一個場景。但要說誰引爆了區塊鏈的概念,非比特幣莫屬。

然而比特幣帶的這波節奏,恐怕只能用“混亂不堪”來形容。

已經無法用語言形容數字加密貨幣市場的瘋狂——歸根結底或許是人性的瘋狂——誰能想象,2017年底,一枚比特幣的價格曾一度飆升到2萬多美元。這個價格是2016年收盤價(972美元)的20多倍。

這是什麼概念?2010年,第一筆比特幣交易支付成功——佛羅里達州一個名叫Laszlo Hanyecz(拉斯洛·漢耶茨)的夥計用1萬比特幣買了兩個比薩,總價值約25美元。

按照現在的時價來算,1比特幣的價值差不多在10萬元人民幣左右,花1萬比特幣買兩個披薩——不知道這哥們如今瘋沒瘋,不過現在看來,這應當是史上最貴的披薩,沒有之一。

換算一下可得,過去7年間,比特幣價格竟翻了數百萬倍。

而這種情形還病毒式地蔓延到股票市場

剛轉過2018年不久,很多上市公司把區塊鏈當成“香餑餑”,從美股到A股,區塊鏈概念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炒作主題。股票沾上“區塊鏈概念”就是一波大漲。

感興趣可以瞭解一下:

  • 2018年1月2日,“消失”許久的社交平臺人人網宣佈將佈局區塊鏈,股票暴漲76.3%;

  • 1月9日,老牌公司柯達宣佈推出基於區塊鏈的“柯達幣”,當天,股價大漲119%;

  • 1月10日,A股區塊鏈概念板塊全線飄紅,區塊鏈龍頭股“易見股份”等10只概念股漲停;

  • 1月16日,因短期漲幅較大而停牌核查的“易見股份”復牌即漲停,5只區塊鏈股吸金逾4億元;

  • 美國軟飲料公司長島冰茶宣佈改名"長區塊鏈"後,股價一度漲約500%;

  • 英國一家投資公司On-linePlc在公司名稱中加上了"區塊鏈"三個字,股價單日漲幅高達394%,創其1996年上市以來最高紀錄……

  • ……

而隨著此後監管部門一聲令喝,區塊鏈概念股突然跳水,部分概念股連續跌停——一時間區塊鏈又變成了“燙手山芋”,多家“區塊鏈概念股”紛紛發出公告或表態,撇清與數字加密貨幣以及區塊鏈的關係。

當下市場之混亂大抵如此。

然而,更大的混亂則來自於不斷新增的“發幣”(也就是ICO),這也是監管部門最為警惕的。

起初,比特幣、萊特幣、以太坊等這幾個市值較高的數字貨幣,都是採用工作量證明機制(POW)發行代幣的。然而,這種機制需要大量設備投入和消耗巨大電力成本(即以算力支持的)。後來,這種消耗大、效率低的發幣方式漸漸引來質疑,成本更低的“權益證明共識機制”(POS)跳上歷史舞臺。不過,採用POS機制的結果就是使得代幣發行太容易(幾乎零門檻),且安全性無法保證,導致打著區塊鏈旗號出來圈錢的人越來越多

發行數字加密貨幣的門檻非常之低,幾乎零門檻。不需要多牛的技術、多麼雄厚的資本,複製幾段代碼即可“製作”數字貨幣;再想個好點的點子,找個外包做個好看的網站,隨便發佈個《XX白皮書》,就可以上市募資了。顯然這勢必造成發幣市場異常混亂。

據業內人士估計,現在全球流通的加密貨幣或已經超過1700種(一說超過1800種),並且未見停止增長的跡象。這麼多數字貨幣,光名稱就足可讓人眼花繚亂。但實際上呢?區塊鏈領域真正的技術人才儲備還很有限,能夠瞄準實際需求、解決實際問題且有應用場景的區塊鏈寥寥無幾

所以,現階段的區塊鏈市場,泡沫巨大。

業內人士估計,到明年,發幣的有90%會跑路的跑路,不見的不見。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邵亦波更是直言:現在買ICO的人98%將會血本無歸。

3. 什麼樣的區塊鏈值得期待

混亂歸混亂,毋庸置疑的是,比特幣引發了資本方對區塊鏈的投資狂潮,大量資金湧向了交易所、數字貨幣錢包、數字貨幣礦場、和區塊鏈應用等領域。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甚至用“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樣的字眼,向其被投公司CEO(500人CEO群)闡述跟上區塊鏈革命的重要性。

在資本的加持下,區塊鏈儼然已成為繼“人工智能”“共享經濟”之後的新風口,而且這風口貌似比去年的共享經濟還要強勁。

不過,徐小平自述自己並非盲目跟風區塊鏈,而是“經過長期觀察和思考得出的認知”(相信的確如此)。

精明如徐小平,當然瞭解區塊鏈技術伴隨著ICO亂象,也非常瞭解其中風險。但他認為,“區塊鏈革命確確實實已經到來”,而狂熱與泡沫是任何一個新技術浪潮到來時不可避免的。他看好的,是那些“提供了實實在在技術和產品、創造了能夠被人類使用價值的人和公司”。因此他呼籲創業者和投資人“在理解和擁抱區塊鏈技術的同時,不忘初心”——初心就是商業的根本,就是真實的價值。

互聯網革命的時候,有所謂“水泥加鼠標”的說法,只有鼠標沒有水泥(實際價值)的公司,沒有一個成功的。現在區塊鏈時代到來,我想提出一個“水泥加鏈條”的說法。只有“鏈條”沒有“水泥”的公司,也會重蹈互聯網泡沫時期那些失敗公司的覆轍。

——真格基金 徐小平

4. 最後談一點比特幣

現在討論比特幣,關注的是它具不具備可持續性,還有沒有投資價值,甚至,會不會成為未來的法定數字貨幣。

科Sir是個“經濟學盲”,對金融運作、投資手法所知甚少。不過,從比特幣的技術屬性來分析,科Sir覺得,決定它是否有前途的,是它能不能保持“被信任”:人們信任它,它就仍有價值;如果不再信任它,它就是泡沫、是代碼,價值歸零。

泡沫在這裡是箇中性詞。說起來,“鑽石”就是巨大的泡沫經濟,黃金、美元、股市都一度充當過巨大的泡沫。比特幣的泡沫什麼時候破裂、抑或成為新時代的“黃金”,一切還未有定數。

但就現階段而言,比特幣仍然只是“自由主義者的夢想”,能否在未來成為真正的貨幣仍然有待長期的歷史檢驗。並且,比特幣當前的價值,誰敢說有一半不是靠洗錢、避稅、毒品交易、勒索支撐起來的?這種支撐能否長久,且留下一個問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