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以創新迎貿易金融新機遇

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成為引起廣泛關注的話題。其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宣佈,將允許外國銀行在我國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在今年年底以前還將大幅度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範圍。《中國貿易報》今年持續追蹤這一話題,日前採訪了港資銀行——恆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兼商業銀行業務主管區偉權。

面對中國眾多分層市場 做好差異化服務很重要

“從1985年成立第一個代表處,到2007年作為本地法人正式註冊,恆生銀行在內地的發展歷程見證著中國改革開放和金融開放的進程。”區偉權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採訪時說,他第一次在內地工作是2007年,那時候跨境金融業務很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年國家允許港資機構在內地成立銀行。“十多年來,恆生銀行的人民幣業務與跨境業務從無到有,發展到各種類型都參與。”區偉權說。

“今年央行提到的金融開放舉措大大鼓勵了外資銀行進一步投資國內金融行業,不僅能在國內加快確立其母行跨境綜合服務的優勢,而且通過良性業務競爭促進行業長遠健康發展。”區偉權說,“現在就看金融開放細則何時出臺,以便從中找一些發展機遇。”

作為在內地佈局較早、網點較多的外資銀行,恆生銀行(中國)對外資銀行如何適應內地市場有自己的心得。區偉權建議,外資銀行要找準自己的優勢,對外資銀行來說跨境綜合服務是重要優勢,同時要做好差異化服務,把國際成熟經驗引進來,擴大本地客戶份額。“中國市場很大,裡面有很多分層的市場,而且過去十多年國內市場發展迅速,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發展很快,但不是每一領域都是外資銀行佔優勢,外資銀行佔有優勢的是其中某個細分市場。從跨境金融這一業務看,外資銀行近年來在中國的影響力顯著增強了。”區偉權說。

區偉權還以恆生銀行相關業務為例,講述了外資銀行怎樣發揮跨境綜合服務的優勢。恆生銀行2014年成立了環球貿易及融資業務部,實現貿易金融業務跨產品、跨區域、跨機構的協同能力。“其他銀行在貿易金融業務方面既有總行團隊也有分行團隊,我們去掉這麼多層次,成立全國性團隊,這個團隊不是隻能做分行的事,而是可以做全國所有恆生銀行網點的業務。”區偉權說,在跨境金融服務方面,我們會為客戶考慮整個銀行可以做什麼,這不只是一個跨境產品,不是小團隊、小分支機構在跨境,而是有整體思維,整個銀行團隊都在跨境。

貿易金融既要突出特色 也要緊跟國家政策

除了金融業擴大開放,在近年來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諸多舉措中,擴大進口、推進國內自貿區建設引人注目。記者瞭解到,恆生銀行等外資銀行也以此為動力推進了貿易金融業務創新。

“在進口方面,我們不斷在系統開發方面加大投入,開發出了單據追蹤器。以往進口商開了信用證,由於時間跨度長,不知道貨物和單據什麼時候送來,有了追蹤器後可以很方便看到流程和進展,而在以往企業需要打電話和銀行反覆查詢溝通。”區偉權說,恆生中國還加大了對進口的信貸支持力度,特別鼓勵先進的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行內業務部門和信貸審批部門通力合作, 對進口業務信貸審批流程進行了梳理及完善,大大提高了信貸審批效率。

據瞭解,恆生銀行(中國)還積極支持融資租賃和金融租賃企業開展進口設備融資租賃業務,為重點企業和重點行業開闢綠色通道,也加強了對服務貿易進口的支持,建立完善與服務貿易特點相適應的信貸審批制度及風險管理制度。

“在參與自貿區金融創新方面,2013年,恆生銀行(中國)第一批獲得許可證,在上海自貿區成立支行,在深圳前海成立支行。”區偉權的體會是,自貿區裡利率、跨境資金流動、外匯管理等方面更開放,FTA賬戶則方便了有涉外業務的企業。區偉權說,“跨境資金池業務尤其值得一提,很多客戶對此很感興趣。有了這項政策和業務,客戶外債額度安排很方便。”在他看來,不僅是境內企業,也有很多境外企業在境內有業務,母子公司如何方便地實現資金流動是重要課題。恆生上線了全球流動性資金管理平臺(Global Liquidity Engine, GLE),實現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資金系統自動劃撥。

在外貿實務中,企業界很關心貿易融資問題和進出口收付款風險防範的問題。區偉權建議外貿企業,一是慎重選擇貿易伙伴,不能為了看起來利潤豐厚的業務去冒險,對客戶要做好最基本調查;二是企業在貿易活動中應慎重選擇結算方法,如信用證結算,即便是進口業務也要小心設定信用證條款,信用證條款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寬泛,防止名不副實;三是防範外匯風險,有時候匯率波動導致交易一方虧損,使其不願意完成交易,所以要管理外匯風險,降低風險敞口。“外匯風險管理是有成本的,不能因為有成本就逃避,不能在匯率不符合預期走勢時就覺得吃虧了,要把為管理匯率風險付出的成本當做保險費看待。”區偉權說。

“20多年前,當我在從業時,要處理好外匯衍生品業務需要找很多外匯專家諮詢。如今企業想使用不同類型外匯衍生品來減少匯率風險,銀行很簡單就可以做到,而且現在很多外匯衍生品都標準化了,查詢方便,大學也有這類課程。”區偉權深有感慨地回憶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